关于沙尘暴的资料有哪些(珍晓推科普第93期)

沙尘暴

sand and dust storm,sandstorm

定义:强风扬起地面的尘沙,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风沙现象。

学科:大气科学_大气

相关名词:沙尘天气 天气现象 扬沙 浮尘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关于沙尘暴的资料有哪些(珍晓推科普第93期)(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在古代,沙尘暴称为“霾”,《尔雅·释天》:“风而雨(yù)土为霾。”又称“风霾”“雨土”“黑风”“赤风”“黄雾”等。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诗句“河州多沙尘,风悲黄云起”生动地描述了尘暴天气的景象。1979年,我国中央气象局编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正式规定使用“沙尘暴”这一名称;2006年的国家标准《沙尘暴天气等级》将沙尘暴分为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三个等级。

沙尘暴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有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形成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大风、降水减少及沙源,人类活动因素是指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沙尘暴的危害一是大风,二是沙尘。对自然界的危害主要是风蚀土地、沙埋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一次强沙尘暴过程可沿着风向输送近百吨沙尘。对经济社会的危害主要是破坏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还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沙尘暴多发区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区,沙尘暴高影响区包括整个北方地区,甚至涉及华中地区。

我国现代意义的沙尘暴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地质学研究认为沙尘暴是黄土高原的主要成因之一。气象部门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沙尘暴天气进行观测,70年代末期开展深入研究,至21世纪初,对沙尘暴的起沙、输送与传播机制,形成的天气、气候背景及气象条件,以及沙尘暴的时空分布、气候效应有了全面认识。雷达、卫星、模式预报等新技术方法,突破了传统观测站网的局限,能够全面监测沙尘暴过程,并且能准确预报、及时预警。

(气象出版社社长 王存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