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的喜剧电影(法国人引以为傲的)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铭】“文化例外”一直是法国人抵御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入侵的法宝而在各种文化形式中,喜剧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法国人对喜剧的深爱,可从戏剧界最高荣誉莫里哀奖和位于巴黎歌剧大街的法兰西喜剧院中窥得一斑正如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戏剧、埃斯库罗斯之于古希腊悲剧、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语文学的意义一样,以莫里哀为代表的法国喜剧,折射出的是法兰西民族浪漫、随性和藐视权威的文化脾性,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最爱的喜剧电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最爱的喜剧电影(法国人引以为傲的)

最爱的喜剧电影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铭】“文化例外”一直是法国人抵御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入侵的法宝。而在各种文化形式中,喜剧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法国人对喜剧的深爱,可从戏剧界最高荣誉莫里哀奖和位于巴黎歌剧大街的法兰西喜剧院中窥得一斑。正如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戏剧、埃斯库罗斯之于古希腊悲剧、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语文学的意义一样,以莫里哀为代表的法国喜剧,折射出的是法兰西民族浪漫、随性和藐视权威的文化脾性。

早在欧洲中世纪时,法国喜剧就已有了民间雏形:供国王和贵族取乐的小丑、弄臣算是最早的喜剧人,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甚至在15世纪创建了一所“疯子学院”。16世纪之后,随着骑士文学小说和人文主义的兴起,法国出现拉贝莱斯、索蒂等擅长描写滑稽、闹剧和讽刺诗句的专业喜剧创作者。而活跃于17世纪的莫里哀,则公认是法国古典喜剧集大成者,对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戏剧的发展影响深远。得到路易十四的赏识后,在外省流浪演出十多年的莫里哀回到巴黎,开启自己喜剧创作的全盛时代。《伪君子》《吝啬鬼》《无病呻吟》等剧大获成功,其中对昏庸的贵族、贪婪的新兴资产阶级、虚伪的宗教僧侣们几近嘲讽;对工匠、仆人、佃户等底层小人物不吝歌颂。这种喜剧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依然在法国各大剧院和银幕上演。

莫里哀之后,法国持续涌现出不少优秀喜剧创作者、表演者和作品,譬如100多年前的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其代表作《西哈诺·德·贝热拉克》堪称法国喜剧界又一高峰,迄今已上演两万多场,十余次被搬上银幕,包括热拉尔·德帕迪约饰演的那版“大鼻子情圣”,名留青史。

从舞台喜剧继承并发展而来的喜剧电影,同样是法国银幕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法国观众最爱的娱乐形式就是喜剧电影——法国影史票房排名前10中,有9部为喜剧,唯一例外的《的士速递2》还是具有喜剧元素的动作片。想要迈入法国影史前10,在法国本土至少要拿到千万人次票房,也就是说,每6个法国人中就有1人看过这些喜剧,例如影史票房第一的《欢迎来北方》就高达2049万人次,当年该片正是在法国观众和媒体的一片笑声和喝彩声中,刷新另一部经典喜剧《虎口脱险》保持了42年的票房纪录。由此可见,法国人对喜剧的热爱,几十年如一日。

从1952年的《唐·卡米罗的小世界》,到2014年的《岳父岳母真难当》,无论是接地气的恶搞桥段,还是立意高远的精巧设计,半个多世纪以来,法国人乐此不疲。每年一到圣诞节和各种假期,法国几大电视网为一家人团圆准备的礼物,必然是《虎口脱险》《艳阳假期》这样的经典喜剧。这些成功的法国喜剧大多带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地域特色和文化标签:《艳阳假期》系列展示的是法国人至死不渝的度假传统;《欢迎来北方》则是地域风俗差异的写照;《埃及艳后的任务》改编自法国经典漫画《高卢英雄传》,具有广泛的读者基础;《触不可及》和《岳父岳母真难当》两部相对较新的喜剧,则直指当下法国社会最突出的阶层差异、族裔融合问题,其背后“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主题,也是法国主流舆论多年倡导的正能量。

法国经典喜剧远不止以上这些,还有《天使爱美丽》《三个男人和一个摇篮》《晚餐游戏》《闭嘴》《巴黎淘气帮》……类型丰富,风格各异。而最伟大的法国喜剧人,公认是已故“喜剧之王”路易·德·菲奈斯。这位中国观众也十分熟悉的“聒噪小老头”,在四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中饰演了两百多个角色,从舞台到银幕,被尊称为“当代莫里哀”:无论是《虎口脱险》里的指挥先生,还是《方托马斯》和《圣特鲁佩斯的警察》系列中的警长、《美食家》中的老饕等,他所饰演的人物给几代观众带来笑声。如今,法国最成功的喜剧人当属丹尼·伯恩,从小剧场脱口秀中走出的他凭借一口法国北方口音笑遍全国,《欢迎来北方》《无物申报》等片的大获成功,让他成为当今法国喜剧电影票房担当,也标志着法国喜剧传统后继有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