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七日节律(七的周期和七日节律是什么)

生活中的七日节律(七的周期和七日节律是什么)(1)

七星

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字

七代表着完美,代表着神圣的崇拜,七就像是数字之王,在《圣经》中使用次数最多,共有562次,圣经中上帝用7天创造了这个世界,七这个数字,仅仅在启示录中就出现了四十多次。

当然七的神奇,绝不仅仅体现在国外的文化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处处出现着特殊的七,易经中说:

“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

意思是说,天道的规律就是这样,七天循环往复,寒来暑往,暑往寒来,春夏秋冬,日月升降。

在中国,人们常说“七”是一个轮回,天上有七星,人有七情,音有七音,色有七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跟七有关的传统,比如说做七,打七。

庄子说:

“人皆有七窍,以食、听、视、息。”

生活中的七日节律(七的周期和七日节律是什么)(2)

飞机

在飞机失联事件中,“七”出现的频率更高。特别是MH事件中,飞机首飞于1997年7月17日,出事的日期也是7月17日,连服役的时间也是17年。在中国的文化中,七本来就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巧的是在周易中的出现都与时间相关,七的周期和生命过程有着未知的联系。

生活中的七日节律(七的周期和七日节律是什么)(3)

与生有关的“人日”

人日早在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中就有所体现,传说女娲造人,一共造了七天,从第一天到第六天,造了六种动物,到了第7天才把人造出来,虽然女娲造人是神话传说。但巧合的是西方的“创世造人”传说也与“七”有关系。

在创世造人传说里,上帝在第6天就把人造出来了,第7天上帝选择了休息,所以西方的一周是7天,就是从此而来。

古代人将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七定为人日,从新年开始的第1天开始到第7天,分别是“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人日就代表着人的节日。

结合东西方的造人传说和人日的传统节日,七意味着生。

生活中的七日节律(七的周期和七日节律是什么)(4)

有一种风俗习惯叫“做七”

人除了出生有七天,在人去世后也有七天,在古代人去世后都有做七的风俗,做七就是说在人没了后,从第7天开始,每隔7天祭拜一次,一共祭拜七次,祭拜四十九天结束。

据说这和转世的传说有关,古代人们迷信,认为人没了后七天就会转世,7天为一周期,这一期满后投生,第一期如果没有转世,那就等到第二期,一直到第七期。

还有一种说法,说做七是为了保护灵魂,因为在去投生的路上一共有7道关卡,每过一道关卡,都做一次七。

7日节律究竟是什么?

七被概括为宇宙自然的周期运动规律,这一神奇的周期规律《汉书·律历志》上说:

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就是说天地人再加上四时,刚好数字为七,是宇宙的开端,它代表着一种变化的规律。

七这个数字,周期的规律还反映在人体上,中国经典《内经》中有关于女子七年为一台阶的生理变化过程。

生活中的七日节律(七的周期和七日节律是什么)(5)

我国的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生理的七日节律,书中写道:

风寒了,即使不吃药,只要不发生并发症,7天就会自动愈合,如果7天还没好,病情就会在7的倍数的时候痊愈,这种规律被称为七日节律。

这种规律是怎么形成的?那是因为太阳和月亮的作用,我们知道一个月的28天中有四次潮汐,这和人体的7日节律同频,可以这么说,七日节律也是潮汐律,只要是地球上的生物,均受这一规律节制。

比如生物的怀孕周期都是7的倍数,鸡孵蛋的时间是21天,是7的3倍。猫怀孕的时间是63天,是7的9倍。兔子怀孕的时间是28天,是7的4倍。人的怀孕时间是280天,是7的40倍。

生活中的七日节律(七的周期和七日节律是什么)(6)

因此行星运转规律与地球上的人事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内在规律性联系,但凡人世间有什么大事发生,必先有天象映之,传说,秦始皇暴毙前曾经出现过天象异常,火星异常明亮。

1976年3月8日,吉林陨石雨,落下三块大陨石,同一年7月28日,唐山地区发生一次7.8级的强震,造成数十万人伤亡。在2020年,太阳黑子活动已消失持续超过270天,人类灾害、澳洲大火、非洲蝗灾、病毒全球传播等事件频繁发生。根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点,天象的变化将影响到自然世界。

生活中的七日节律(七的周期和七日节律是什么)(7)

七音、七色、七星

音有“七声”:宫、商、角、征、羽、变宫、变商;

光有“七色”:赤、橙、黄、绿、青、蓝、紫;

星有“七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阳和月亮。

总而言之,“七”是与时间、生命紧密相连的数字,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神奇数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