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谈安倍中枪凶手用什么枪(从历史角度解读安倍中枪将给日本带来什么影响)

尽管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回顾过去总是能够总结经验,经验和逻辑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源头我们回顾过去也许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将来珍珠港事件前在这个时期,大部分美国人是得意洋洋又骄傲自满的(也许现在也一样),他们认为如果日本和西方国家发生冲突,那么最初也是日本和英国荷兰去打,他们从来不认为日本有胆主动进攻强大的美国“你说什么?日本要主动进攻我们……啊哈哈哈哈哈他们是想在太岁头上动土,还是老寿星吃砒霜——活腻了”  但是与美国人骄横的自我膨胀式的分析不同,日本人也有对局势的清醒认识日本的南进计划始终也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否避免和西方列强的大规模战争日本是否可以只侵略已经土崩瓦解的荷兰殖民地的东印度群岛,而不去动还有口气的英国还是只侵略英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而不和强大的美国发起冲突  当在1940年夏天的时候,日本最初拟定南进计划时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荷属东印度群岛(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它是几块东南亚殖民地里物产最丰富的这时候日本人最担心的国家居然不是英国而是德国,他们担心如果荷兰政府完全投降德国,并且德国人担负起保卫荷兰的海外殖民地的责任如果这时候日本强行夺取荷属东印度,就意味着对德国的宣战  但是令人安心的是,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荷兰政府流亡到伦敦去了,并且荷兰的殖民地继续忠于流亡政府于是日本开始试探英国的态度,丘吉尔给出的态度是明确的,英国对荷兰负有军事义务,如果日本入侵荷兰殖民地,英国将会采取措施由此日本得出了“英荷不可分论”,日本不可能只入侵荷兰殖民地,而不去和英国交战  然后日本又去试探美国的态度,如果日本入侵英国和荷兰的殖民地,美国是否愿意作壁上观美国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军事义务,但是也是给日本以严厉的警告,并且大规模增加了美国在中国和菲律宾的驻军规模,还计划训练一支40万人的菲律宾军队随着局势的发展,英美荷三国在东亚和东南亚所有的问题上,都互相配合,包括对日本的制裁和外交警告,由此日本人又推演出了“英美不可分论”尤其是经历了这次联合的石油禁运之后,日本更是相信如果他们发动对任何一个国家的进攻,其他国家都不可能置之事外,日本正处于一个“ABCD”包围纲中(America、Britain、China、Dutch),如果日本想要干一番事业,就必须要冒同时和四个国家交战的风险在这个ABCD四个国家中,唯一能够给日本造成实际威胁的无疑就是美国   按照美国人的想法,因为美国强大,所以弱小的日本肯定不敢主动招惹他而美国又没有明确对英国和荷兰承诺军事义务,那么日本发动战争肯定会先捡软柿子捏,先去占领容易占领的东南亚但是美国人明显不了解日本人好走极端的性格,日本人和他们的想法正好相反,正是因为日本比美国弱小,所以就必须先发制人如果放任美国做好各项准备来进攻日本,日本肯定不是美国人的对手,所以不如先下手为强,在美国没有做好准前重创他们——这也符合他们过去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经验,通过冒险、勇气、周密的计划和先发制人,日本都两次战胜了比他们更强大的对手同样对德国的不信任也是日本选择先发制人袭击美国的原因希特勒从1940年秋天不列颠空战失利之后,就一直在努力引诱日本走上侵略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但是日本始终担心会因此被卷入和美国人的战争按照希特勒的想法,如果日本夺取了东南亚,并且威胁到印度和澳大利亚,那么丘吉尔和英国的主战派就会下台,那么德国就可以和英国谈和平条件至于美国会不会为此在太平洋上对日本动武,这不是希特勒要操心的事情,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日本的对大英帝国的打击,迫使丘吉尔政府下台,至于其他的问题他不感兴趣   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这却是关系到他们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从历史和地缘政治上,日本和美国本身就交往密切,日本人素来对美国的强大感到畏惧,日本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和美国在一个重量级上的拳手面对比自己更强大的对手,逃跑和先发制人本来就是两种生物本能的选择方式,而日本民意已经堵死了日本政府向后逃跑道路,就逼迫日本不得不冒险求存  按照日本的计划,以自己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和美国人长期对抗,但是如果利用当时世界的形式,他们有可能利用以打促谈的方式,和英美形成一份妥协假设他们如果重创美国的海军,并夺取东南亚那么他们在暂时就拥有了在海上和陆地上对英美两国的绝对优势而在从中国到东南亚的这个区域内,日本可以得到满足战时需要的各种资源,可以和英美两国隔着太平洋和马六甲海峡分庭而治这时候面对日本的军事优势,加上德国在欧洲这个心腹之患,那么美英两国就会寻求和日本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可以说,当时的日本人和德国人,一个被套牢在中国,一个被套牢在欧洲,都希望利用对方来给自己解套,却没有认真的考虑的对方的处境,这是他们最后失败很大原因从当时的局势上看,美国的陆军还即便上是个零蛋,海军庞大的造船计划仍然在铺设龙骨的阶段,可以预计的是没有明确军事义务的美国,除非日本人打上门来,美国不会在第一时间参战,在日本入侵英国和荷兰,到美国参战之间会有一个缓冲期  如果在这个时期内,日本的陆海军全力以赴的向东南亚和印度洋进军,那么强大的日本联合舰队就会从英国手中夺取印度的制海权,补给线被断绝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就会在北非隆美尔的德意军团进攻下土崩瓦解,德国军队会横扫从埃及到伊拉克的中东地区,而日本军队也可以侵入印度东部加上自诩为中东地区唯一的雅利安人的伊朗,轴心国集团就让盟国的整个南线崩溃   这时候如果美国再拒绝参战,那么英国人只好让丘吉尔挪挪窝,换个人和德国谈谈和平,看能否在谈判桌上要回点什么东西如果美国及时出手,那么盟国在印度洋的崩溃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样轴心国的态势就大为改观,因为他们连成一片,从海洋和空中互相支援德国打破了海上封锁,可以获取各种资源,而日本也可以从德国得到各种先进的零部件,弥补自己在武器技术上的短板  但是在整个战争期间,日德两国都拒绝互相进行配合在对苏联的问题上,在印度洋的问题上,他们本来是可以互相配合的而日本对德国这种不信任也完全是有理由的,毕竟在这之前和苏联的关系上,希特勒已经耍了日本人两次,在中国问题上也矛盾重重甚至来说,在日本夺取了新加坡之后,希特勒和自己的亲信们闲聊时甚至说过这样的话,“要是英国人愿意和我们和平相处,我愿意借给他们二十个师去对付日本人”  正是因为对德国的这种不信任,日本在战争中的政策完全没有考虑和德国进行配合的问题,所以日本不能和苏联交恶,因为日本要对付ABCD四个国家已经够勉强,不能在增加军事负担所以日本不能按照德国人的请求,去入侵印度和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因为日本的陆军要努力在东南亚建立可以固守的阵地,海军也要随时在太平洋寻找和美国人的战机,利用暂时的优势不断消耗美国的海军最后的目的是要和英美达成一个协议,承认日本在中国和东南亚占有的特权,至于德国人以后是死是活,日本人不关心——同样希特勒也是这样想的,只要德国能和英国达成一个妥协,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至于日本人在太平洋上是死是活,德国人也不关心最后决定日本要先下手进攻美国的一个原因是日本海军战术的变化在过去日本的海军仍然以传统的舰炮决战的方式作为基本战术,按照日本海军制定的对美作战计划,日本开战之后,会先进攻菲律宾一旦美国舰队去驰援菲律宾,那么日本舰队就以“九段渐灭”的方式,以逸待劳的在西太平洋迎击美国舰队这套分为九个作战阶段的计划,高度复杂,而且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如果美国放弃菲律宾不来怎么办——实际性上这也是当时美国海军部内部的讨论的问题,那就是一旦和日本开战,美国是不是要放弃菲律宾——就当时的海军力量对比上说,虽然美国的总体舰队规模大于日本,但是70%的舰只位于大西洋帮助英国作战而且就当时作为新兴海军作战主力的航母和高速巡洋舰队方面,日美两国的规模上几乎相同,而且日本舰队的训练上要远远优良于美国海军  到了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随着技术的发展,日本海军内部以山本五十六为代表的“海空战术”一派,逐渐压倒了“大船巨炮”一派这固然是“海空战术”的军事理论家们的贡献,但是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技术随着时代进步的结果就像我在前文中说过的那样,在二十年的是反对大规模集中使用装甲兵有道理,因为当时的坦克根本就承当不了这样的作战任务——德国选择开始闪电战的实验,是因为德国特殊的国情,以及普鲁士-德意志军事学派的强调突破的特点决定的  同样在20年的反对海空战术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无论当时飞机的载弹量还是航空武器的威力都对付不了身披重甲的大型战舰——而且随着技术发展,更大更快,装甲更厚的战舰还在被设计建造出来——飞机在当时只能勉强对付一下小型军舰威廉·米切尔和美国军队的那次击沉战列舰的赌约纯属一场闹剧,因为当时的美国军方合理的计算出了当时炸弹的威力,所以大大方方把一艘德国一战赔偿的老式战列舰摆在水面上让米切尔率领的航空兵去攻击,结果对手投机取巧,利用低空低速飞行(当时的是双翼机所以非常善于这种飞行)把炸弹不断扔到战列舰的水线处一点上真实的作战条件下时不会出现这种蠢事的,如果当时哪怕这艘退役的战列舰可以动一动,或者上架上几挺机枪都可以应付  但是到了30年代后期,随着飞机的速度越来越快,载弹量越来越大,以及穿甲炸弹和空投鱼雷技术的发展,海军航空兵已经进化到可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地步,到了这个时候,就没有人敢怀疑空海战术的正确性  但是远程突袭需要做到隐秘性,而海面上来来往往的各种船只,对方海军的舰艇和航空兵组成的侦查网都会识破这种企图,所以山本五十六在制定偷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时,选择了一条冬季没有船只敢走的航线——这条航线处于北太平洋冬季季风的猛烈侵袭下,任何飞机和船只都会避之不及山本五十六选择这样一条航线固然是作为军事家以奇兵取胜的大胆,但是如果没有三十年代气象学的大发展,他也是不敢做出如此冒险的举动  在30年代,随着高空探空气球,无线电通信在天气预报上的大规模应用,让气象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巨大的飞跃,人类可以更清楚的预测天气的变化北太平冬季季风大部分起源于西伯利亚地区,而日本设在千叶群岛上的气象观测站会在气团进入北太平洋时先捕捉到它们,所以对这里的气象比其他国家数据更详实日本人经过多年的观测,估算出了两次冷气团之间的间歇期长短,然后偷袭珍珠港的机动舰队就是紧跟着一个冷气团的背后前进,利用两次风暴间歇期行军这样不仅避开了风暴,而且利用风暴驱散了美国的军舰和飞机组成的警戒网  正是30年代各项技术的发展,才导致了日本战术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导致了海军对美国的作战方案,由围城打援,变成千里奔袭,这就要求日本在战争中必须采取先发制人的所以如果日本先入侵东南亚,然后等着美国人打过来,这种做法日本海军就不赞成,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日本首相谈安倍中枪凶手用什么枪?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日本首相谈安倍中枪凶手用什么枪(从历史角度解读安倍中枪将给日本带来什么影响)

日本首相谈安倍中枪凶手用什么枪

尽管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回顾过去总是能够总结经验,经验和逻辑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源头。我们回顾过去也许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将来。珍珠港事件前在这个时期,大部分美国人是得意洋洋又骄傲自满的(也许现在也一样),他们认为如果日本和西方国家发生冲突,那么最初也是日本和英国荷兰去打,他们从来不认为日本有胆主动进攻强大的美国。“你说什么?日本要主动进攻我们……啊哈哈哈哈哈!他们是想在太岁头上动土,还是老寿星吃砒霜——活腻了。”  但是与美国人骄横的自我膨胀式的分析不同,日本人也有对局势的清醒认识。日本的南进计划始终也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否避免和西方列强的大规模战争。日本是否可以只侵略已经土崩瓦解的荷兰殖民地的东印度群岛,而不去动还有口气的英国。还是只侵略英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而不和强大的美国发起冲突。  当在1940年夏天的时候,日本最初拟定南进计划时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荷属东印度群岛(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它是几块东南亚殖民地里物产最丰富的。这时候日本人最担心的国家居然不是英国而是德国,他们担心如果荷兰政府完全投降德国,并且德国人担负起保卫荷兰的海外殖民地的责任。如果这时候日本强行夺取荷属东印度,就意味着对德国的宣战。  但是令人安心的是,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荷兰政府流亡到伦敦去了,并且荷兰的殖民地继续忠于流亡政府。于是日本开始试探英国的态度,丘吉尔给出的态度是明确的,英国对荷兰负有军事义务,如果日本入侵荷兰殖民地,英国将会采取措施。由此日本得出了“英荷不可分论”,日本不可能只入侵荷兰殖民地,而不去和英国交战。  然后日本又去试探美国的态度,如果日本入侵英国和荷兰的殖民地,美国是否愿意作壁上观。美国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军事义务,但是也是给日本以严厉的警告,并且大规模增加了美国在中国和菲律宾的驻军规模,还计划训练一支40万人的菲律宾军队。随着局势的发展,英美荷三国在东亚和东南亚所有的问题上,都互相配合,包括对日本的制裁和外交警告,由此日本人又推演出了“英美不可分论”。尤其是经历了这次联合的石油禁运之后,日本更是相信如果他们发动对任何一个国家的进攻,其他国家都不可能置之事外,日本正处于一个“ABCD”包围纲中(America、Britain、China、Dutch),如果日本想要干一番事业,就必须要冒同时和四个国家交战的风险。在这个ABCD四个国家中,唯一能够给日本造成实际威胁的无疑就是美国。   按照美国人的想法,因为美国强大,所以弱小的日本肯定不敢主动招惹他。而美国又没有明确对英国和荷兰承诺军事义务,那么日本发动战争肯定会先捡软柿子捏,先去占领容易占领的东南亚。但是美国人明显不了解日本人好走极端的性格,日本人和他们的想法正好相反,正是因为日本比美国弱小,所以就必须先发制人。如果放任美国做好各项准备来进攻日本,日本肯定不是美国人的对手,所以不如先下手为强,在美国没有做好准前重创他们——这也符合他们过去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经验,通过冒险、勇气、周密的计划和先发制人,日本都两次战胜了比他们更强大的对手。同样对德国的不信任也是日本选择先发制人袭击美国的原因。希特勒从1940年秋天不列颠空战失利之后,就一直在努力引诱日本走上侵略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但是日本始终担心会因此被卷入和美国人的战争。按照希特勒的想法,如果日本夺取了东南亚,并且威胁到印度和澳大利亚,那么丘吉尔和英国的主战派就会下台,那么德国就可以和英国谈和平条件。至于美国会不会为此在太平洋上对日本动武,这不是希特勒要操心的事情,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日本的对大英帝国的打击,迫使丘吉尔政府下台,至于其他的问题他不感兴趣。   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这却是关系到他们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从历史和地缘政治上,日本和美国本身就交往密切,日本人素来对美国的强大感到畏惧,日本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和美国在一个重量级上的拳手。面对比自己更强大的对手,逃跑和先发制人本来就是两种生物本能的选择方式,而日本民意已经堵死了日本政府向后逃跑道路,就逼迫日本不得不冒险求存。  按照日本的计划,以自己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和美国人长期对抗,但是如果利用当时世界的形式,他们有可能利用以打促谈的方式,和英美形成一份妥协。假设他们如果重创美国的海军,并夺取东南亚。那么他们在暂时就拥有了在海上和陆地上对英美两国的绝对优势。而在从中国到东南亚的这个区域内,日本可以得到满足战时需要的各种资源,可以和英美两国隔着太平洋和马六甲海峡分庭而治。这时候面对日本的军事优势,加上德国在欧洲这个心腹之患,那么美英两国就会寻求和日本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可以说,当时的日本人和德国人,一个被套牢在中国,一个被套牢在欧洲,都希望利用对方来给自己解套,却没有认真的考虑的对方的处境,这是他们最后失败很大原因。从当时的局势上看,美国的陆军还即便上是个零蛋,海军庞大的造船计划仍然在铺设龙骨的阶段,可以预计的是没有明确军事义务的美国,除非日本人打上门来,美国不会在第一时间参战,在日本入侵英国和荷兰,到美国参战之间会有一个缓冲期。  如果在这个时期内,日本的陆海军全力以赴的向东南亚和印度洋进军,那么强大的日本联合舰队就会从英国手中夺取印度的制海权,补给线被断绝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就会在北非隆美尔的德意军团进攻下土崩瓦解,德国军队会横扫从埃及到伊拉克的中东地区,而日本军队也可以侵入印度东部。加上自诩为中东地区唯一的雅利安人的伊朗,轴心国集团就让盟国的整个南线崩溃。   这时候如果美国再拒绝参战,那么英国人只好让丘吉尔挪挪窝,换个人和德国谈谈和平,看能否在谈判桌上要回点什么东西。如果美国及时出手,那么盟国在印度洋的崩溃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样轴心国的态势就大为改观,因为他们连成一片,从海洋和空中互相支援。德国打破了海上封锁,可以获取各种资源,而日本也可以从德国得到各种先进的零部件,弥补自己在武器技术上的短板。  但是在整个战争期间,日德两国都拒绝互相进行配合。在对苏联的问题上,在印度洋的问题上,他们本来是可以互相配合的。而日本对德国这种不信任也完全是有理由的,毕竟在这之前和苏联的关系上,希特勒已经耍了日本人两次,在中国问题上也矛盾重重。甚至来说,在日本夺取了新加坡之后,希特勒和自己的亲信们闲聊时甚至说过这样的话,“要是英国人愿意和我们和平相处,我愿意借给他们二十个师去对付日本人。”  正是因为对德国的这种不信任,日本在战争中的政策完全没有考虑和德国进行配合的问题,所以日本不能和苏联交恶,因为日本要对付ABCD四个国家已经够勉强,不能在增加军事负担。所以日本不能按照德国人的请求,去入侵印度和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因为日本的陆军要努力在东南亚建立可以固守的阵地,海军也要随时在太平洋寻找和美国人的战机,利用暂时的优势不断消耗美国的海军。最后的目的是要和英美达成一个协议,承认日本在中国和东南亚占有的特权,至于德国人以后是死是活,日本人不关心——同样希特勒也是这样想的,只要德国能和英国达成一个妥协,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至于日本人在太平洋上是死是活,德国人也不关心。最后决定日本要先下手进攻美国的一个原因是日本海军战术的变化。在过去日本的海军仍然以传统的舰炮决战的方式作为基本战术,按照日本海军制定的对美作战计划,日本开战之后,会先进攻菲律宾。一旦美国舰队去驰援菲律宾,那么日本舰队就以“九段渐灭”的方式,以逸待劳的在西太平洋迎击美国舰队。这套分为九个作战阶段的计划,高度复杂,而且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如果美国放弃菲律宾不来怎么办——实际性上这也是当时美国海军部内部的讨论的问题,那就是一旦和日本开战,美国是不是要放弃菲律宾——就当时的海军力量对比上说,虽然美国的总体舰队规模大于日本,但是70%的舰只位于大西洋帮助英国作战。而且就当时作为新兴海军作战主力的航母和高速巡洋舰队方面,日美两国的规模上几乎相同,而且日本舰队的训练上要远远优良于美国海军。  到了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随着技术的发展,日本海军内部以山本五十六为代表的“海空战术”一派,逐渐压倒了“大船巨炮”一派。这固然是“海空战术”的军事理论家们的贡献,但是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技术随着时代进步的结果。就像我在前文中说过的那样,在二十年的是反对大规模集中使用装甲兵有道理,因为当时的坦克根本就承当不了这样的作战任务——德国选择开始闪电战的实验,是因为德国特殊的国情,以及普鲁士-德意志军事学派的强调突破的特点决定的。  同样在20年的反对海空战术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无论当时飞机的载弹量还是航空武器的威力都对付不了身披重甲的大型战舰——而且随着技术发展,更大更快,装甲更厚的战舰还在被设计建造出来——飞机在当时只能勉强对付一下小型军舰。威廉·米切尔和美国军队的那次击沉战列舰的赌约纯属一场闹剧,因为当时的美国军方合理的计算出了当时炸弹的威力,所以大大方方把一艘德国一战赔偿的老式战列舰摆在水面上让米切尔率领的航空兵去攻击,结果对手投机取巧,利用低空低速飞行(当时的是双翼机所以非常善于这种飞行)把炸弹不断扔到战列舰的水线处一点上。真实的作战条件下时不会出现这种蠢事的,如果当时哪怕这艘退役的战列舰可以动一动,或者上架上几挺机枪都可以应付。  但是到了30年代后期,随着飞机的速度越来越快,载弹量越来越大,以及穿甲炸弹和空投鱼雷技术的发展,海军航空兵已经进化到可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地步,到了这个时候,就没有人敢怀疑空海战术的正确性。  但是远程突袭需要做到隐秘性,而海面上来来往往的各种船只,对方海军的舰艇和航空兵组成的侦查网都会识破这种企图,所以山本五十六在制定偷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时,选择了一条冬季没有船只敢走的航线——这条航线处于北太平洋冬季季风的猛烈侵袭下,任何飞机和船只都会避之不及。山本五十六选择这样一条航线固然是作为军事家以奇兵取胜的大胆,但是如果没有三十年代气象学的大发展,他也是不敢做出如此冒险的举动。  在30年代,随着高空探空气球,无线电通信在天气预报上的大规模应用,让气象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巨大的飞跃,人类可以更清楚的预测天气的变化。北太平冬季季风大部分起源于西伯利亚地区,而日本设在千叶群岛上的气象观测站会在气团进入北太平洋时先捕捉到它们,所以对这里的气象比其他国家数据更详实。日本人经过多年的观测,估算出了两次冷气团之间的间歇期长短,然后偷袭珍珠港的机动舰队就是紧跟着一个冷气团的背后前进,利用两次风暴间歇期行军。这样不仅避开了风暴,而且利用风暴驱散了美国的军舰和飞机组成的警戒网。  正是30年代各项技术的发展,才导致了日本战术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导致了海军对美国的作战方案,由围城打援,变成千里奔袭,这就要求日本在战争中必须采取先发制人的。所以如果日本先入侵东南亚,然后等着美国人打过来,这种做法日本海军就不赞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