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六个仁者的下场(有名的辩士想考倒他)

讲到儒家,很多人会觉得有压力。

好像一想到孔子、孟子,就是要约束你不可以做什么、一定要做什么。

事实上,这是对儒家的一种误解。

原因是长久以来,我们把真正的儒家思想搞丢了,弄僵化了。

儒家思想原本是活泼的、真诚的、充满智慧。

我常常举《孟子》里的一段,来加以说明。

1 有人给孟子出难题

《孟子·离娄上》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辩论: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这段话是说:

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人,是齐国有名的辩士,他打算给孟子出道难题。

他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礼制的规定。”

淳于髡就接着问:

“如果嫂嫂掉进水里,要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说:“嫂嫂掉进水里而不去拉她,就是豺狼了。”

孟子真是让人佩服,他怎么解释呢?

他说:“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的规定;

嫂嫂掉进水里用手去拉她,这是变通的方法。”

2 固守原则与灵活变通

我们知道,按照古代礼制的规定,男女之间不能接触。

不但陌生男女之间授受不亲,叔嫂之间见面也不能多说话。

淳于髡这个人很聪明,他从这里面抓住一个矛盾,想要考倒孟子。

“假设嫂嫂掉进水里快淹死了,做小叔的能不能用手去拉她?”

傅佩荣六个仁者的下场(有名的辩士想考倒他)(1)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双重限制,一方面男女授受不亲,另一方面嫂嫂马上要淹死了,该怎么办?

孟子说,为了守住礼的规定,而狠心看着亲人淹死,这不是残忍的豺狼吗?

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嫂溺援之以手,这是变通。

危急关头,救人是第一位的,应该通权达变,不必拘泥古礼。

一个人坚持原则没错,但具体做事时,要能加以变通。

否则,光知道固守原则,而不知灵活变通,到最后恐怕就窒碍难行了。

3 佛教里的一个故事

说到这里,我想到佛教里一个故事:

一个老和尚携小和尚过河。

碰到一位年轻的女子,想过河又不敢过。

老和尚主动把她背过去,然后放下女子,继续赶路。

小和尚说:

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能背女人呢?

老和尚说:

我背过就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没有放下!

傅佩荣六个仁者的下场(有名的辩士想考倒他)(2)

人活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规范,这些规范维系着一个社会的正常秩序。

但是,每个人的现实处境却是千变万化的,碰到非常情况,当然要懂得变通。

在“守礼”与“变通”之间,怎样做选择?

你需要培养的是判断的智慧。

打个简单的比方:

假设一个年轻男子在路上走,旁边一个女孩走过来。

这时候,后面突然开来一辆车,马上要撞到这个女孩。

男生为了救这个女孩子,肯定要一把把她拉过来啊。

这个女孩不但不会怪他,还会感激他。

相反,如果后面没有危险,你突然去拉人家,不变成性骚扰了吗?

4 智慧与真诚

“礼”的原意是要提供一套社会规范,使我们内在的感受得到适当的表达。

不过,礼一旦形成后,也可能成为桎梏,处处限制人。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就是提醒人们,礼必须以人真诚的心意为前提。

所以,我们讲究“礼”,一定要有内心的“仁”做基础。

“仁”是人内心真诚的感受,两者配合起来,才能使一个人的行为恰到好处。

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可见,采取立场必须权衡轻重,懂得变通,否则无异于因噎废食。

我们学儒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儒家思想既有原则,又能变通,这里面需要判断的智慧,而判断的基础在于真诚的良知。

我真诚地愿意帮助别人,只看他是否需要帮助,而不要问他是什么性别,什么身份,什么角色,什么地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