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没有旧衣裳 衣裳穿得襸襸地

在新疆焉耆方言中,说一个人的穿着

有很多有趣的词语

比如“长三片短四片”和

“披了个麻袋片子”

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穿着不得体

像是身上随便披了三四片布料

或者披了麻袋就跑到了街上

还有说“穿得展展地”

这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穿着体面的

有干净齐整之意

其实“穿得展展地”是循音找字之误

它是从“穿得襸襸地”而来的

谁家没有旧衣裳 衣裳穿得襸襸地(1)

襸襸地,新疆焉耆方言音读为【zàn zánr di】

指“衣服笔挺鲜亮的样子”

第二个“襸”字发音有明显的儿化音

可单用为“襸”

也可叠用“襸襸地”、“新襸襸”

如:“她今儿个这一身衣服穿得襸啊!”

“人家身胚子长得苗条,

再素的衣裳传上都襸襸地。”

谁家没有旧衣裳 衣裳穿得襸襸地(2)

襸,本音读为【zàn】

其一指“美好;妍丽”

其二指“鲜艳的衣服”

谁家没有旧衣裳 衣裳穿得襸襸地(3)

《集韵》释为:“襸,衣好貌。”

《类篇》释为:“鲜衣谓之襸。”

《玉篇》释为:

“襸,好也,姸也。亦作㜺。”

《广韵》释为:“襸,衣好儿。”

谁家没有旧衣裳 衣裳穿得襸襸地(4)

谁家没有旧衣裳 衣裳穿得襸襸地(5)

唐初经学家孔颖达

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谁家没有旧衣裳 衣裳穿得襸襸地(6)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

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

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

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

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

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

都沉淀于服饰之中

构筑成了华夏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随便翻开一本字典

衣字旁的汉字都是密密麻麻

通常衣字旁的“衣”在字左边时变作“衤”

如:衬、衫、袖、裙、被、襸

在字下边时仍作“衣”

如:袋、袈、裘、袭

谁家没有旧衣裳 衣裳穿得襸襸地(7)

与“衤”相近的偏旁是“礻”

是由“示”变形而来,音同“示”

“示”是“神”的本字

从“示”的字,一般与祭祀、祈福有关

比如“神、社、祛”等

礻 赞=禶,读音为【zàn】,指“祭祀”

《广韵》释为“祭名”

《集韵》释为“祝神也。”

襸和禶,这两个字一笔之差

一个指衣服,一个指祭祀

谁家没有旧衣裳 衣裳穿得襸襸地(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