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鸭脚包怎么吃最好(舌尖上的安徽非遗)

编者按:自古以来,安徽美食都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从南到北,那些隐藏在大街小巷中的美食,是食客眼中最美的人间烟火。近日,安徽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147 项入选项目中,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鸭脚包、阜阳市临泉县的水晶羊蹄、黄山市徽州区的徽州毛豆腐等传统美食挑起了人们的味蕾。本期家·视界将带领大家近距离体验这些传统美食带来的独特魅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外表色泽橙红,闻起来鲜香四溢,口感颇为筋道。在宣城,水阳鸭脚包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鸭掌中包着两颗鸭心,再用鸭肠包裹,蒸熟之后即可食用。这不仅是当地人餐桌上常见的一道菜,更吸引了许多外地食客。钱德明是水阳鸭脚包第四代传人,在沿袭鸭脚包传统制作方法的同时,他不断改良口味,开发了多种口味和速食鸭脚包,让水阳鸭脚包走进更多人的日常饮食。

湖南鸭脚包怎么吃最好(舌尖上的安徽非遗)(1)

水阳鸭脚包(受访者供图)

从季节化生产到全年生产

水阳镇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从钱德明祖辈起,家中便从事与鸭子相关的熟食加工。作为水阳鸭脚包第四代传人,钱德明高中毕业后并没有马上接过制作鸭脚包的“衣钵”,而是选择在当地供销社工作。1982 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大地,钱德明辞去工作,开始做餐饮。直到1983 年下半年,母亲向他说起家族做鸭脚包的历史,他才真正开始接触鸭脚包的制作。

最初,钱德明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制作鸭脚包,但腌制出的鸭脚总是缺点火候。经过多次失败后,他只得向母亲请教。“直到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家里有腌制鸭脚的祖传方子。”钱德明说,在那个年代,由于需求量不多,他所制作的鸭脚包除了售卖一部分,其他的都送给了亲朋好友。不过,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鸭脚包的销量开始明显增长,直到供不应求。2000 年左右,钱德明开设了一家食品厂,对鸭脚包进行规模化生产,每到过年、中秋等销售旺季,他和员工们总是忙个不停。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钱德明从以往的季节性生产逐渐改为全年生产。为了便于保存,还在厂里增设了冷库。目前,钱德明的工厂能达到每年1000 多万元的销售额。“鸭脚包的外形像金元宝,不仅我们当地人爱吃,外地、甚至海外的订单也很多。”

从传统销售到开袋即食

制作鸭脚包“入门易、做精难”,为了确保品质,从清洗、配料腌制,到晾晒、捆扎,钱德明总是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

对于制作鸭脚包的原材料,钱德明选用的是本地麻鸭。水阳镇四季分明,冬短夏长,光照资源丰富,为原材料的晾晒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再加上钱德明的秘制配料,这才形成了鸭脚包的独特风味。与传统鸭脚包以咸为主不同,他所做的鸭脚包咸香适中,口感层次丰富,外表呈琥珀色,晶莹剔透,咬起来健牙生津。

“我特别喜欢研究饮食,也喜欢创新。”多年来,钱德明根据现代人的口味特点,研发改进传统技艺,采用秘制配方,做出了低盐、低糖的鸭脚包。目前,他正在研发开袋即食的鸭脚包休闲食品,并进行了小范围的尝试。

在当地,鸭脚象征男人出门“抓钱”,两颗鸭心象征夫妻两颗心,鸭肠象征身处异地的思念,寓意水阳男人出门跑船赚钱辛苦,不忘持家的妻子。因此,除了一只鸭脚包的单独包装,钱德明还计划将两只鸭脚包放在一起,作为情侣包装。“现在很流行这样的即食食品,不仅能扩大销售量,也能增加水阳鸭脚包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不过,由于制作鸭脚包为传统技艺,做起来很辛苦,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近几年,钱德明一直在物色对此有兴趣的年轻人。同时,他还经常向工人传授鸭脚包的腌制工艺和制作技术,努力提升技术员工的生产加工水平。水阳鸭脚包代表了一种地域饮食文化的风格,也体现了匠人用匠心做匠事。钱德明说,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种传统的饮食文化和技艺传承下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