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首唐诗及注解(每日好诗遁)

每日一首唐诗及注解(每日好诗遁)(1)关注中国诗歌网,让诗歌点亮生活!

每日一首唐诗及注解(每日好诗遁)(2)

遁 行

瓜 瓜

在地铁口,我更换了天空

折起阳光。揭下一座都市躯壳

和它的谜语,对地平线说再见

头顶一条江和它的支流,时间

暗下来。许多石头被种子压于

心上。鱼藏深渊寻找更隐蔽的入口

此刻,有多少大厦拿地下的

人群奠基?树根在不远处测试

如何借这些肉体塞入它的花朵

无数轮胎用我们空出的世界提速

绕开红绿灯。擦肩而过的都在此

沉默,躲避暴雨和尘世噪音

我坐在一节车厢内,用幽黒的

铁轨铺设光明。每个遁行者

都朝着内心架设的目标孤独飞奔

专家点评

在地铁口,从地上转到地下,对这种经验的描绘,似乎并不依循某种既定规则,诗歌在这里需要一种“分叉的想象”,一些实体经验被转化为带有飞翔之感的表述,构成一种戏剧化的秩序。诗人将自己坐地铁的过程进行了“重新观照”,用另一种方式讲述常态生活,但是在词语的变幻与行进中,随着向地下的深入,氛围悄然发生了变化,诗意也由此获得了某种现代性张扬。当诗人顺着楼梯进入到地下世界,“头顶一条江和它的支流,时间/暗下来。许多石头被种子压于/心上。鱼藏深渊寻找更隐蔽的入口”,“地下”的压抑感源于不断延伸的逼仄,此时,感觉也可能会变形,能产生灵魂出窍般的美学空间的释放。如果说身体的感受是内心变化的外在显现,那么,这种内在时空的过渡,一方面需要个人来适应变暗的环境,另一方面,各种思绪纷至沓来,它们也随着遁行渐渐具有了层次感。

当诗人真正进入到地下并追问“此刻,有多少大厦拿地下的/人群奠基?”时,这种联想是对地下空间的审视,尤其是接下来出其不意的一句:“树根在不远处测试/如何借这些肉体塞入它的花朵”,似乎是对上一句追问的补充和回答,也可看作是诗人对极致想象力的自我测试。“无数轮胎用我们空出的世界提速”,这种对比凸显的是地铁缓解了地上交通的拥堵,从现实到想象的拓展,有着被变幻的思绪操控的实验维度。诗人坐在地铁车厢里,随着列车的行进体验黑暗与光明交互变幻的瞬间,联想的世界无限丰富,足以穿透那些被“变形计”逐渐打开的封闭空间,“每个遁行者/都朝着内心架设的目标孤独飞奔”,诗人在此指涉的是孤独者内心的幽暗性。整首诗虽然有着一条现实的脉络,但那种富于跳跃感的修辞实践,呼应的仍然是思绪的遁行。

特邀点评:刘 波

诗人简介

瓜瓜,2005年在星星诗文库出版个人诗集《虚影行走》。有作品发表于福建文学、厦门文学、福建民族、福建歌声、哈密日报、闽东日报、海岸线等刊物。2016年至今,在中国诗歌网发表诗歌200多首。雨声入选中国诗歌网72期中国好诗;为需要修行的人选址、寄给往事的信件、大京石板街入选中国诗歌网每日精选。入《上海诗人榜》,“每周诗星”。被中国诗歌网上海频道多次推介每日好诗30多首。目前兼任中国诗歌在线上海创作基地主任。创办过霞浦《福宁文化》报。文化研究课题:“畲族歌谣王冠上的璀璨明珠---论霞浦畲族小说歌”,被国家文化部指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专家简介

刘波,1978年生,湖北荆门人,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日本名古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湖北省作协签约评论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等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有《“第三代”诗歌研究》《当代诗坛“刀锋”透视》《诗人在他自己的时代》《重绘诗歌的精神光谱》等专著7部。曾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扬子江诗学奖•评论奖等。

精彩好诗

坦白书

暴雨洗过的树

对 弈

拜谒延安宝塔山

点 评 专 家

陈先发、陈卫、曹宇翔、程继龙、耿占春、冯雷、顾北、顾建平、谷禾、洪烛、霍俊明、贾鉴、简明、蒋浩、雷武铃、冷霜、李少君、李海鹏、李建春、李犁、李壮、刘向东、李云、梁晓明、卢辉、罗振亚、马知遥、莫真宝、任毅、荣光启、师力斌、树才、谭五昌、唐翰存、田原、唐诗、汪剑钊、王久辛、王家新、王士强、吴投文、西渡、向以鲜、杨碧薇、杨克、杨四平、杨庆祥、杨墅、余怒、叶舟、臧棣、张德明、张清华、张定浩、张光昕、茱萸、张伟栋、周伟驰、周瓒、朱必松等

栏目主持:王夫刚

一 键 关 注

中国诗歌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