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后的回忆农村生活种地(这个普通农民的家庭账本里)

新华社武汉9月23日电 题:这个普通农民的家庭账本里,写着村里“丰收”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廖君、侯文坤、熊琦

卖了22只鸽子,收入650元;买化肥,支出750元;水稻打农药,支出180元……干完农活,忙完家务,69岁的沈怀德从柜台拿出一本“现金日记账”,坐在桌边,开始记录全家当天的收支。

这是湖北省崇阳县铜钟乡清水村村民沈怀德40年来的习惯。对他来说,记账如同每天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在这个丰收的时节,账本里的每一笔收支,都关系着全家的生活。

7080后的回忆农村生活种地(这个普通农民的家庭账本里)(1)

沈怀德在田间。新华社记者熊琦 摄

“刚收完的玉米,1500斤,不卖,得给鸽子当饲料。再过20多天,6亩水稻也可以收了。”老沈翻着账本说,今年水稻长势不错,预计每亩能收900斤,到时请收割机,几小时就能收完。以前靠人工,6亩水稻要花半个月时间收。

对着一摞摞账本,老沈打开了话匣子,他曾是生产队的会计,1981年8月17日,老父亲考虑到两个儿子都成家,便把全部积蓄一分为二,给了29岁的沈怀德和他弟弟,每人10.6元。

从单独立户的那天起,老沈就开始记账。“账本上的首笔开销‘买饼、酱油,过中秋节’,金额栏里是1.45元。那一年,家里收入461元,支出506元,一年到头一分没挣,反而欠下几十元外债。”

7080后的回忆农村生活种地(这个普通农民的家庭账本里)(2)

沈怀德在家中整理自己的账本。新华社记者熊琦 摄

20世纪80年代,村里推行分田到户政策后,沈怀德一家分到3.84亩旱地、4.72亩水田。“解决了温饱,增加收入又成了全家人的头等大事,那时只要有余粮我就挑到县城去卖,卖不完也要守到天黑,再挑回来。”老沈回忆说,那时候的钱是一分一分算着过。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老沈的子女纷纷外出打工,只有他仍留守在农村,深耕着自己的几亩田地。“1995年,我卖了一头牛,又借钱凑够3000多元,买了村里第一台耕地机,帮人耕田,耕一亩能挣50元,第二年就收回了买机器的本钱。”翻着老账本,老沈告诉记者,后来又买了脱米机、磨粉机等机器干代工,还开始养肉鸽、养猪,去年家里种植和养殖收入23145元,农机收入12581元。

7080后的回忆农村生活种地(这个普通农民的家庭账本里)(3)

沈怀德的账本。新华社记者熊琦 摄

40年来,老沈攒了一摞摞账本,账本上的开销小到针头线脑,大到购置家电、翻修房屋、看病住院,见证了老沈一家生活的变迁。

泛黄的纸上清楚地写着:1981年,老沈上缴农业税6元,2000年涨至2037元,2004年当地减免农业税,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

老沈说,现在,种田不用交税,还有更多的惠农扶持政策落地。比如种田能得补贴;农民可以领到养老金;享受医保、低保;买农机国家给补助;孙子孙女读书不用交学费。

7080后的回忆农村生活种地(这个普通农民的家庭账本里)(4)

沈怀德在田间劳作。新华社记者熊琦 摄

账本里,一些旧名目成为历史,新的名目折射着生活的点滴改善。从烧柴到2007年用上沼气,再到2008年用上液化气;从在人畜共饮的堰塘取水,到1995年有了水井,再到2009年自来水管道的架设、2017年调整新的取水地……“虽然燃油费、水费、电费、话费等开支的出现,意味着要花钱的地方多了,但也提醒着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沈怀德说。

因为家人患病开销较大,2014年以前,老沈家的收入一直在盈余和亏欠中反复,2009年因为老伴生病花费较多,年底算账,还欠别人几千块。后来老沈被村里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可以享受到医保以及扶贫补助等政策。这几年家里的医疗费支出虽然不少,但年年都有盈余。如2020年支出医疗费14609元,年底仍有盈余39615元。

1995年,老沈成了“万元户”,家里年收入首次过万元。2007年首次过5万元,2018年首次超过10万元。“我还做了一个‘年终统计表’,最后两栏是一年的‘盈余’或‘亏欠’,到去年,‘亏欠’那栏已经空了7年。”老沈说,瞅着今年又是“丰收年”。

“刚花700块钱买了台二手耕地机,接着好好干。”干净整洁的庭院,老沈把农机摆放得整整齐齐。偶尔微风捎来的鸽子“咕咕”叫和稻穗“沙沙”声中,他的脸上满是笑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