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八十载桃李满天下(百年耕耘添新韵)

风雨八十载桃李满天下(百年耕耘添新韵)(1)

演出前,演员在后台化妆。

风雨八十载桃李满天下(百年耕耘添新韵)(2)

在腾转挪移中,演员们灵动的舞步、坚挺的身姿跃然眼前,一出精彩的广东汉剧折子戏《巡营》让人大饱眼福。

风雨八十载桃李满天下(百年耕耘添新韵)(3)

广东汉剧折子戏《巡营》排练现场。

风雨八十载桃李满天下(百年耕耘添新韵)(4)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崭露头角,成为独立承担广东汉剧剧目表演的演员。

风雨八十载桃李满天下(百年耕耘添新韵)(5)

从妆容到服饰,演出前要准备两个多小时,确保节目效果。

风雨八十载桃李满天下(百年耕耘添新韵)(6)

演出前的准备精益求精,引起了小朋友对广东汉剧的兴趣。

风雨八十载桃李满天下(百年耕耘添新韵)(7)

脚下的步法要注意,手要协调。演出前彩排,老师在悉心指导。

■开栏语

中州古乐琴瑟弦、汉剧风韵客家情、青花古瓷声如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大埔县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客家人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积累,创造出丰富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

目前大埔县拥有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6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7项,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1人,形成了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近年来,大埔越来越重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许多非遗项目得到了更好传承和保护,渐渐焕发新的生命力。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一份精神追求,也是一种发展境界。为助力大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南方日报·大埔视窗》今起推出“寻找大埔非遗”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大埔县的非遗保护项目和传承人。敬请垂注。

悠扬的汉乐声响起,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在腾转挪移中,演员们灵动的舞步,坚挺的身姿跃然眼前,一出精彩的广东汉剧折子戏《巡营》让记者大饱眼福。

上午8时30分,在大埔县城翰林剧场,只见华丽的舞台上,年轻的身影来回穿梭,演员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日常排练,乐此不疲。“脚下的步法要注意,手要协调。”一旁的老师正在悉心指导。

登上央视、全国巡演、屡获全国大奖……经过近些年的保护传承发展,如今,广东汉剧已成为大埔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进学校、进社区、下乡镇,离群众越来越近,广东汉剧在大埔各乡镇为群众喜闻乐见,在普遍参与基础上已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群众艺术队伍。

在保护传承中,大埔广东汉剧“活”出了年轻味。

大埔广东汉剧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大埔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大埔县于明末清初便有汉剧活动,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在大埔流传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事业辉煌,素有“无埔不成汉”之称。目前,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老、中、青三代均有能独立承担剧目表演的演员。同时,缺失多年的行当也逐渐补充完整,甚至还打造出了能老生兼丑生、小生兼红净、花旦兼武旦、演员兼乐队、乐队兼演员、演员兼编剧、导演,乐队兼作曲及舞美设计等一专多能的演艺人才。

年轻人才在不断崭露头角。今年24岁的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演员赖焱超已在县汉剧团工作了8年,从稚嫩小生到如今的舞台主角,便是大埔广东汉剧历久弥新的见证。

“一个剧种的发展,要紧紧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时代在变化,传统的汉剧也要适应。”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郑永华说,执着于让广东汉剧焕发新活力,目前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个个经典原创作品不断呈现在观众眼前。

“我们创排了很多客家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丰富剧目库存量,讲好梅州故事,传承客家文化。”郑永华说。300多年历史的汉剧融合了现代影视剧的全新表现手法,一出原创现代广东汉剧大戏《客家之子·田家炳》,便是近年来大埔县创新广东汉剧取得的成绩之一。

“求生息,少年离家别亲祖,存乡愁,兢兢业业苦打拼,怎敢忘,老严慈谆谆教诲……”在翰林剧场内,广东汉剧大戏《客家之子·田家炳》排练还在加紧进行。“我们还要带着这个作品到田家炳先生捐资过的学校去做全国巡演。”郑永华说。

多年耕耘,随着一代代汉剧人独具匠心的执着付出与坚守,汉剧汉曲艺术人的身姿与百姓的笑脸,在城里乡间正交织成一幅文化欣欣向荣的美好图画,“南国牡丹”重新吐露出迷人的芬芳。

文/马吉池 图/袁群华

来源: 南方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