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茯苓陈皮荷叶茶的功效(一夏无病三分虚)

一年有四季,每一季都有个开始的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虽然是起始,但却很容易被人忽视,尤其是立秋,陷在三伏天之中,让人感受不到一丝的秋意。

所以在养生上,很多人也不以为意,继续按照夏季的习惯过着日子,空调、西瓜、冰镇饮料......稍不注意,就给寒冬腊月的日子埋下了病根。

黄芪茯苓陈皮荷叶茶的功效(一夏无病三分虚)(1)

立秋习俗

1、贴秋膘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2、食秋桃

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后把桃核留下来。等到除夕,再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黄芪茯苓陈皮荷叶茶的功效(一夏无病三分虚)(2)

立秋养生

“凉风有信,一叶知秋”。夏天还没离开,秋天就这样急匆匆地走来。

“立秋凉风至”通常是北方人才能体会到的幸福,南方往往还是“秋后一伏热死人”,并且雨水不断,除了热,还有湿的困扰。

这个节气,若是没有做好这2件事,后半年可够呛的。

一是补气,二是祛湿。

1、补气

夏天光是高温就足够消耗我们身体的能量了。更何况还有熬夜、健身、加班等种种掏空身体的事情。

俗话说的好,“一夏无病三分虚”,即使没有生病,身体也被盛大的暑气耗得虚了三分,若没有及时补回去,秋天就很容易生出咳嗽等病来。

所以,立秋须得好好补一补,才能拦住这“秋老虎”和冬天寒气对身体的伤害。

立秋最补气:黄芪粥

材料:黄芪片30-60克、大米100克。

做法:黄芪泡软,加米和水粥一起熬煮。吃的时候将黄芪药渣捞出不要,只喝粥。

最好可以坚持喝到下个节气,这样能为身体存够能量和元气。

黄芪

味甘微温,最擅长补气。生用,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排毒生肌的功效;蜜炙,则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

现代医学证明,黄芪还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黄芪茯苓陈皮荷叶茶的功效(一夏无病三分虚)(3)

米粥

我们天天喝的米粥其实是最好的滋阴补气的食物!因为太常见了,反而被我们忽视了。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里面提到一个医案,过去有个童工,每天劳作十几个小时,晚上又睡那种很矮很潮湿的床,久而久之身体出现潮热、口干、疲倦、乏力,精神也开始呆滞,最后被确诊为“肺结核”,在当时的情况下无力医治,只得听天如命。

幸而一位老厨师不忍心,每天早晨煮好粥,盛一碗最稠的给他喝,这样不间断的坚持,4个月后人渐渐丰腴起来,不干瘦了、精神也好了,就这样病也慢慢消失了。

不得不感叹这米粥的益气滋阴的功效啊。难怪连李时珍都夸它:能“通血脉,和五脏,好颜色”,可知粥油补阴益气,且补而不滞。

  • 如果是感觉经常没有气力、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可以在黄芪粥里加西洋参(10克左右);
  • 如果是常常觉得头晕、掉发、面色黄,可以在黄芪粥里加桂圆(10-15克);
  • 如果身体比较胖,湿气较重,可以加茯苓(15-30克)。

黄芪茯苓陈皮荷叶茶的功效(一夏无病三分虚)(4)

2、祛湿

立秋不止要补,更要清热祛湿。秋天虽已至,但伏天仍然在,暑热和暑湿并重,尤其得注意。

立秋最祛湿:陈皮莲子茶

材料:陈皮5-10克、莲子3-5克、荷叶5-10克。

做法:莲子用热水先泡5分钟,再放入荷叶和陈皮,盖上盖闷一会即可。

陈皮

可以消食、化痰、止咳、理气、温胃,是祛湿食材里最包容最和气的一位,无论泡茶、煲汤、煮粥,还是和其他的中药或食材搭配,它都可以妥善融合,发挥好自己的功效。

黄芪茯苓陈皮荷叶茶的功效(一夏无病三分虚)(5)

莲子

在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一名水芝。”莲子是荷塘里的养生之宝,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水中灵芝”。

其中,红莲偏补血补肾、白莲偏补气补脾胃。

荷叶

平心火,却不寒凉;去湿气,却不燥热。生于暑天不怕热,长于淤水不怕湿,这种特性也赋予了荷叶非常棒的清暑利湿的功效。

生荷叶,解暑利湿效果好;煅荷叶,减肥健脾胃效果好。血压高的人还可以加点山楂。

黄芪茯苓陈皮荷叶茶的功效(一夏无病三分虚)(6)

8月这个夏秋之交的月份,陈皮莲子茶怕是要多喝一点了。

【互动】

今天立秋了,你家那边天气有凉了一点吗?

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黄芪茯苓陈皮荷叶茶的功效(一夏无病三分虚)(7)

来源:健康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