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没有抠耳屎了真的是太多了(那些没被掏走的)

两年没有抠耳屎了真的是太多了(那些没被掏走的)(1)

采耳搓澡修脚,堪称当代人的“养生一条龙”服务。

采耳,也叫掏耳朵,起源于川蜀。在某社交平台搜索“采耳”,有3万多篇相关笔记,其中一位乌克兰网友发布的“刚来中国掏耳朵vs来中国三年”的热门视频,点赞量高达5.6万。

两年没有抠耳屎了真的是太多了(那些没被掏走的)(2)

然而,最近#采耳患上真菌性外耳道炎# #频繁掏耳朵会致发炎# 等微博热搜,也给采耳爱好者提了个醒:这个动作可能让耳朵很受伤。

如果不掏耳朵,耳屎最后都去了哪里?《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并告诉你耳屎是如何保护耳道的。

受访专家

北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宋海涛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陈崇学

耳屎:自带保护耳道的使命

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dīng níng],是一种混合了污垢、灰尘和皮屑的物质,其分泌对耳朵有清洁和保护作用。

两年没有抠耳屎了真的是太多了(那些没被掏走的)(3)

保湿

在“诞生”之初,耳屎是油状的,可以滋润皮肤,让耳道保持一定湿度。

抑菌

耳屎中含免疫球蛋白A,能抑制耳道细菌滋生;如果一点耳垢都没有,反而容易引发感染,诱发外耳道湿疹或外耳道炎。

防损伤

除了防止细菌滋生,耳屎还能起到屏障作用,抵御小虫子进入耳道,防止造成意外的鼓膜损伤。

没掏的耳屎都去了哪里

正常人在生活中不需要采耳,也不提倡大家自行采耳。采耳的主要功能是清理外耳道的耵聍,但耵聍是不需要特意取出的。

两年没有抠耳屎了真的是太多了(那些没被掏走的)(4)

那些没被“掏走”的耵聍,最后都去了哪儿?答案是:它们有100种方式随机“掉落”。

大部分人的耳屎会自动排出,它是人体代谢产物,会随着我们进食、说话、运动等动态自行排出

比如当你在做日常的咀嚼时,颞颌关节会来回运动,耳屎就会被自动排出外耳道。

只有少数人会因遗传等原因有“油耳”,耵聍不易自行排出,聚集在外耳道,形成耵聍栓塞,导致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等状况。

这类人群建议3~6个月去次医院,找专业医生取出耵聍,而非自行采耳或找采耳师。

还有一些人先天外耳道口狭窄,耵聍无法正常自行排出,堵塞形成耵聍栓。当堵塞感十分明显时,需到医院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清理。

当你采耳时,耳朵在经历什么?

由于外耳道后壁神经分布较少,尽管你不觉得疼,但实际上已经对耳道造成了严重损伤。

在不同采耳工具之下,耳朵可能会面临这些危险。

棉签-越推越深

棉签看似很软,但可能把耳屎越推越深。

这样耳屎堆在里面,不容易自己掉落、清洁,还可能影响听力,如果积压太深、压迫到鼓膜,就会出现一些症状。

两年没有抠耳屎了真的是太多了(那些没被掏走的)(5)

掏耳勺-戳破鼓膜、引发炎症

采耳过程中,掏耳勺消毒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还可能给耳部带入细菌或霉菌。

耳勺、毛刷也并非医用,一旦用力不当,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甚至造成鼓膜穿孔,导致耳鸣、疼痛、听力下降。

两年没有抠耳屎了真的是太多了(那些没被掏走的)(6)

耵聍取出是一项专业操作,医院里的设备专业齐全,医生护士更了解耳朵结构,如果遇到比较硬的耵聍,会给病人点一些药水,等软化了再取出。

采耳师虽然也拿着各种设备,但灯可能是散射光,无法看清耳道内部。

另外,频繁掏耳朵还会因过度刺激皮脂腺,导致油脂分泌量过多,使耳垢越掏越多。

生命君提示

如果日常觉得耳朵痒,可以用手轻轻拽一拽、揉一揉外耳廓和耳垂。

要是实在忍不住,可以轻轻将棉棒头拽蓬松,以防缠绕过紧的棉棒划伤耳道,然后耳朵朝下,沿外耳道画圈转动,力道轻柔,深度不要超过1厘米。▲

本期编辑:徐梦莲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