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创新手段(文物保护要转变)

城市从不乏象征,文明永不缺代表。

譬如,提到北京,人们就会想到庄重巍峨的故宫、雄伟壮丽的长城;说起西安,大家就想到气势恢宏的秦陵兵马俑;谈到敦煌,我们就不自觉地想到久负盛名的莫高窟……其实,厚重的历史文化就在其中流淌。

文物保护创新手段(文物保护要转变)(1)

但这种“一城一代表”的直观印象背后,隐藏和反映着文物保护利用上的巨大差异。

这一现象可以用长尾理论进行解释:人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头部”,而对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的庞大“尾部”却忽略了。

文物保护曾一度处于这样的困境,大量的文保资源被投入到少量“头部”文物中,率先开发、重点保护,形成了保护——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而对数量上占据大多数的一般文物则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

在文保观念淡薄、整体投入较少的情况下,优先保护知名和珍贵文物或许出于无奈。

文物保护创新手段(文物保护要转变)(2)

但当下,文物保护观念日益提高,文物保护投入逐年增多,“抓重点、轻一般”“唯名气、论年代”的观念应该改改了,文物保护工作也要从重点保护向普遍保护转变。

难题在于“资源错位”——有的文物资源大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跨过“投入关”的地区可能又苦于没有匹配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呈现出文物资源结构的“正金字塔”与保护投入、管理队伍的“倒金字塔”矛盾,这种“错位困境”导致文物的保护窘境。

长远来看,实现全方位、无死角、高效益的文物保护有赖于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大投入,可以推动文保工作由量变转向质变的高质量发展。

但投入不能无限增多,相比于靠发展经济实现理想化的保护条件,短期内破解难题更具现实意义。

我们既要有“自上而下”的统筹管理,转变“名气”崇拜,根据文物的破损情况、危急情况整体调配资源,救急放缓、扶危济困;又要有“自下而上”的机制创新,例如山西积极探索文物认养实践,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有效化解了资源不足的“硬伤”,走出了切实可行的多元保护之路,让文物认养工作曙光初现。

文物保护创新手段(文物保护要转变)(3)

▲图片来自山西文物局官方网站。

不因知名度低而忽略,不惜时间和精力去拯救,不仅体现着我们对历史的尊重,也展现着我们对后人的担当。

文物保护创新手段(文物保护要转变)(4)

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