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文坛(初入文坛的张爱玲)

作者:王凯1938年,张爱玲通过了英国伦敦大学入学考试,但由于欧战关系,无法去英国读书好在伦敦大学成绩对香港大学也有效,于是张爱玲便在1939年入读港大,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蜚声文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蜚声文坛(初入文坛的张爱玲)

蜚声文坛

作者:王凯

1938年,张爱玲通过了英国伦敦大学入学考试,但由于欧战关系,无法去英国读书。好在伦敦大学成绩对香港大学也有效,于是张爱玲便在1939年入读港大。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几乎与此同时,香港也落入日本人之手。第二年夏天,张爱玲被迫中断了港大学业,回到了日思夜想的上海。

张爱玲虽然出身世家,但父母离异,母亲出国,父亲与她关系也不好,所以经济比较窘迫。回上海后,张爱玲先到姑姑张茂渊租住的赫德路爱丁顿公寓落脚,然后给上海的英文报刊写影评和剧评,也写些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开始卖文为生。张爱玲英语很棒,在港大读书期间就能背下整本《失乐园》,给姑姑和母亲写信,也全都用英文。海南作家清秋子是张爱玲研究专家,他在《爱恨倾城小团圆》中如此描述:“姑姑那时常用漂亮的粉红色拷贝纸给他写英文信,上面是淑女字样的蓝色字迹。姑姑的英文很棒,爱玲对来的每一封信都要细加品味。经过一番苦学,她的英文逐渐老到,以至可以用作谋生之道了。”

这时上海已沦陷近5年,孤岛时期的文化繁荣不复存在。在沪上文艺报刊中,一些中国名作家如巴金、茅盾、张恨水等人的名字早已不见踪迹。读书人大都是爱惜自己羽毛的,这些文化名流或被日伪封杀,或是搁笔隐居,或是去了大后方,给沪上文化界留下了大片空白。而恰恰是这个空白,给初出茅庐的张爱玲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

英文写作之余,张爱玲用中文写了两部中篇小说,名字也很新颖,一曰《沉香屑 第一炉香》,一曰《沉香屑第二炉香》,这是张爱玲第一次用母语创作文学作品。众所周知,张爱玲最著名的小说有两类,一是描写衰微破败的旧式大家庭,譬如《倾城之恋》;二是描写二战前夕香港畸形的、颓废的社会,《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就属此类。

小说完成后,张爱玲登门拜访了《紫罗兰》杂志主编周瘦鹃,并将小说手稿交给他。周瘦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以哀情小说蜚声文坛,曾主编《礼拜六》《紫罗兰》和《申报》副刊等多家文艺报刊,并为沪上诸多报刊撰稿,被视为“礼拜六文学”(即后人常说的“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

对于张爱玲这次拜访,周瘦鹃后来在《紫罗兰》第二期专门撰文介绍。周瘦鹃嗜好园艺,张爱玲母亲黄素琼有个本家黄岳渊是著名园艺家,曾任上海花

树同业公会会长,与周瘦鹃极为熟稔,张爱玲这次拜访就是黄岳渊居中介绍的。因为这层关系,周瘦鹃非常热情,忙不迭地赶下楼去,招呼张爱玲坐下,并和她谈了一个多小时。周瘦鹃眼中的张爱玲长身玉立,彬彬有礼,对于她带来的稿子,周瘦鹃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一看标题叫作《沉香屑》,第一篇标明《第一炉香》,第二篇标明《第二炉香》,就这么一看,我已觉得它很别致,很有意味了。当下我就请她把这稿本留在我这里,容细细拜读。”

当天晚上周瘦鹃就读了这“两炉香”,张爱玲喜欢中国古代白话,行文写作有意识仿效《红楼梦》《金瓶梅》之类的小说,很对周瘦鹃路子。周瘦鹃认为这两篇作品既有英国毛姆小说的影子,也受《红楼梦》的影响,“不管别人读了如何,而我却是深喜之了”。

张爱玲这两篇小说很快在《紫罗兰》发表,周瘦鹃以杂志主编和文化前辈的身份,在编辑例言中隆重推荐。随之,张爱玲又写了多篇小说和散文,在《杂志》《万象》《天地》等刊物上发表,她的第一部小说集《传奇》初版发行仅四天便销售一空,张爱玲成为沦陷期沪上最走红的作家。

但不知什么原因,张爱玲后来再也没有给《紫罗兰》写过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