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回到童年的感受(你是否在童年为一些书动过真情和流过眼泪)

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视频剪辑 赵鹏

摄影记者 萧颢

实习生 颜瑞华

直播主持人 张恒伟

徐鲁随身的白色帆布袋里不只有书籍,还有书籍里藏着的细小而美妙的瞬间,它们如同满天繁星托起北方老榆树上的红秋千,和秋千上的徐鲁,然后轻轻荡起,就这样又荡回童年……

谈到阅读对儿童成长的意义,他问,你是否在童年为一些书动过真情和流过眼泪?

7月26日下午,徐鲁做客极目新闻“对话·暑期名家大直播”,以“故事温暖童年 ·阅读滋润成长”为主题,用他的童年阅读经历和写作感悟,陪伴家长和孩子们,翻开一个书香弥漫的暑假。

1个多小时的分享后,徐鲁走出直播间,向我们道别。街边树木生出浓绿,拐角摊贩上半开的西瓜露出热烈的红,徐鲁挥挥手,仿佛就将夏日的气息收进肩上的白色帆布袋里。而我们从这位儿童文学作家的身影上感受到如同夏日的自然和纯真。这样的纯真往往是我们渐渐丢失,却可以从阅读中寻回的“初心”。

你有没有回到童年的感受(你是否在童年为一些书动过真情和流过眼泪)(1)

——————————

嘉宾名片

徐鲁是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第五、第六届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有二十多篇作品入选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已出版诗集、散文集、评论集、图画书等150余册。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被译为英、法、意、韩、日、瑞典等语种。

你有没有回到童年的感受(你是否在童年为一些书动过真情和流过眼泪)(2)

——————————

对话:

问:很多人对书的热爱始于童年,您分享一些您小时候阅读的故事吧。

徐:小时候在故乡胶东半岛的小山村里生活,又是在那样贫困和寂寞的年代,书是十分珍贵和稀罕的,没有机缘读到更多的书。能记得的几本书是《雷锋的故事》《高玉宝》《闪闪的红星》《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等。五年级的时候,读到了安徒生童话和普希金童话诗,还读到过一本老作家杨啸创作的民歌风格的叙事诗《草原上的鹰》,写的是草原上的一个蒙古族小英雄莫日根的故事。我当时几乎能把全书背诵下来。可见一本书是多么难得。在所有这些作家的书中,最难忘的应是安徒生、普希金的书,以及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和颜一烟的《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吧。

童年时代里大部分时光,是和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的。祖父是一位老护林员,一生勤俭劳苦,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很大。那时候我老家还没有电灯,只用煤油灯或豆油灯照明。北方冬天的夜晚很长,乡下睡觉也很早,所以每到冬天的夜晚,有时也是在夏夜乘凉时,我就会缠着祖父、祖母给我讲故事。他们能讲很多民间故事。记得六七岁时,祖父用韵语给我出过一组谜语:“上山直溜溜,下山滚粸馏,摇头梆子响,光洗脸不梳头。”每一句要猜出一种动物。其中的“粸馏”是一个方言词,那是我们老家胶东的一种用红薯面、玉米面或黄豆面混合做成的窝窝头,是“粗粮”。这四种动物分别是狐狸、野兔、驴子、猫。这个谜语我至今还记得。祖母给我讲的故事就更多啦,像《金粪筐和银纺车的故事》《小红点的故事》《灯花姑娘的故事》《狗尾巴草的故事》等等。夜晚里祖母讲故事舍不得点油灯,所以留在我记忆里的这些故事,多半在黑夜里伴着映在纸窗上的月光和摇晃的树影……这种情景就像普希金童年时代在夜晚里听乳娘给他讲俄罗斯民间传说和故事的时光相似。长大后我写的那些童话诗,许多就是根据祖父、祖母给我讲的民间故事改写的。这些故事大概也培养了我童年时代的善恶感、同情心和想象力。

在贫寒的高中时代里,我曾跟同学借阅过一本商务印书馆版的《居里夫人传》。这本传记文笔清新生动,在那个年代里,对我这个乡村少年确实起到了励志的作用。后来又读到了叶君健先生写的一本传记故事《鞋匠的儿子》,篇幅不大,写的是童话家安徒生一生的经历。似乎正是这两本书,让我最早体会到了名人传记能够感动心灵、励人心志、润泽成长的价值,也为我埋下了创作传记故事的种子。所谓茎里有的,种子里早已有了。

因为童年时代生长在一个书籍匮乏的岁月,所以读得更多的是大自然这部“田野之书”,倒也因此知道了很多草木花鸟鱼虫。这也是知识。孔子的教育观里,就有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恰是今天的孩子所缺失的一课。大自然之书不仅可以增长见识,更能培养儿童的灵性与情怀。现在想来,对一位作家来说,童年时代的任何馈赠都是十分宝贵的。

问:很多家长都想利用暑假,帮助孩子建立起爱好阅读的习惯,或者充分进行阅读。关于大家关心的暑假阅读计划,可以给些建议吗?

徐: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儿童阅读推广人,还有老师和家长,给孩子们推荐的图书,大都是虚构类的儿童文学,尤其以小说、童话居多。我发现,当孩子们的儿童文学类阅读量越来越大,成人们的推荐书目,也往往总是偏重在这方面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什么问题呢?就是小读者们的阅读范围、阅读视野、阅读口味,越来越狭窄、单调和浅显化了。好比说,孩子们每天的饮食,需要搭配各种各样的东西,不仅需要吃各种水果,还要吃米饭、馒头、鸡鸭鱼肉、牛奶、面包、鸡蛋、坚果和各种蔬菜,这样才能营养丰富和均衡。童年的阅读也是这样。

我有一个比喻: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我是指那些虚构的小说和童话,就像是新鲜的水果,很可口,很好吃,也应该多吃。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去夸大水果的营养价值,更不能借着强调水果如何如何重要,而把水果当成了唯一的、甚至可以取代其他营养的食物。孩子们不能每天只靠吃水果来长身体。除了小说、童话这些虚构的儿童文学,我们还需要阅读科学、历史、哲学、地理、英雄人物、艺术、航天、博物馆等等各类故事和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的传记故事。在我心目中,这些非虚构的、纪实的、具有科学、科普和人文“硬核”的故事,都属于阅读中的“坚果”,你从中获得的,就是“坚果”的营养。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写作文,如果写一个幻想故事、虚构故事,他们都能发挥超强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一般写得很轻松。可是如果要他用写实的文笔,精确地去描述一个真实的、准确的、符合事理的逻辑性、经得起推敲的现实故事,大部分孩子就不一定能写得好。我一直在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告诉大家,原因之一,也许就是孩子的阅读视野太单一、太狭窄,读了太多的虚构作品,头脑里可能充满了虚无缥缈的、幻想与想象的东西,但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关注、发现、思索和精准地去描述它、把握它的能力。也就是说,他的感情可能会过于情绪化和文学化,而思辨能力和理性的、逻辑性的分析能力是欠缺的。缺少本应该具备的理性、智慧和精确的洞察力。更严重一点说,他的“精神骨骼”会发育得不健全,身上的铠甲缝制得不坚固,内心世界也不够强大。

我认为,导致一些孩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之一,就是来自阅读的营养不够丰富,“水果”吃得太多,“坚果”吃得太少了。在孩子们的童年阅读里,不仅仅需要虚构的童话和小说,还有自然、科技、科学、历史、运动、考古、航天、文化、艺术、生活、医学、建筑、民俗、博物等等无限多的题材的书籍需要去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负责人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应该成为儿童心灵成长的“高级营养师”,成为儿童精神营养的“搭配专家”。不应该把单一的、狭窄的、浅薄的书单送给孩子和家长。我也希望我们的一代代小读者,是有理性、智慧、和精确的观察与独立的判断能力的,是身体骨骼和精神骨骼都拥有力量的。

所以我认为,一些真实的、非虚构的儿童文学作品,例如科学家传记故事,历史、地理、自然、博物、艺术等方面的人文故事,人类的杰出人物、特别是英雄、英模人物的传记故事,还有人类的一些重大的科学成果背后的故事,一些非凡的文明创举故事……像这些题材的儿童文学,都是“坚果”。

你有没有回到童年的感受(你是否在童年为一些书动过真情和流过眼泪)(3)

问:大人不爱读书,只要求孩子阅读,往往很难对孩子起到正向激励的效果。在家中,大人们若只捧着手机,孩子是不会自觉地拿起书去看的吧。

徐:“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是美国儿童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写在《朗读手册》扉页上的几行诗。这几行诗值得所有的父母思考和效仿。要知道,亲子阅读是家庭阅读环境中最温馨的时刻,没有一个孩子会拒绝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一个良好的儿童阅读环境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元素必不可缺失,那就是家庭阅读环境的营造。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里,把家庭阅读环境简要概括为三个元素(3个B)。第一个B就是书籍(Books);第二个B就是儿童卧室里的小书架、小书筐或小书篮(BookBasket or Magazine Rack);第三个B就是床头和小书桌上的读书灯(Bed Lamp)。每一位做家长的,实在都应该首先想到的一件事是,在你们通常往往会过度卖力去装修的房间里,是否为孩子留出了一个小书架?是否在孩子的小书桌和床头上,安放了一盏舒适的读书灯?

为孩子们点亮童年时代的读书灯,这是所有做家长的不可缺失的责任,同时也仅仅是营造家庭阅读环境的第一步而已。挪威著名儿童文学家、《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是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文学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或者,直接给孩子们朗读。他说,“如果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来有一天,阅读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如我们每天要刷牙一样不可缺少。牙齿卫生很重要,但父母们更应该越来越对其子女的‘经历卫生’担负起责任来。”他认为,与那些“电子毒贩子”利用孩子们天赋的好奇心和喜欢玩耍的需要,让他们沉迷于仅仅能够获得感官刺激和一时快感的电子产品,从而剥夺了他们的想象力与自发的活跃性相比,父母们读给孩子们听的文学书,才是真正的“温暖之源”。

问: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呢?

徐:阅读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相信童话”的情怀,同时也要培养孩子们敢于“怀疑童话、质疑童话”的精神。要知道,世界并不全是玫瑰色的,童话和诗歌也解决不了一切问题,有时候还必须依靠理性、智慧和健全的心智来认识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

我小时候读过一些并不成套的《儿童时代》杂志。这本杂志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孩子们创办的。我一直记得里面有个科普知识小栏目,叫“万宝全爷爷”,这是一个小百科知识栏目,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科普知识,特别是自然知识。比如有一期上讲到,绿色植物成长最好的时刻,是雨过天晴,阳光明媚、最好还能出现彩虹的时刻。这样的小知识,我至今都没有忘记。我后来写书,也要求自己的书中传达给小读者的自然小知识,必须是准确和生动的。

我写过一本散文集《果园里的小鸟》,是一本专门写我观察和发现的一些乡间小鸟的生活的书。记得小时候,我从《儿童时代》上面的“万宝全爷爷”科普小信箱里得知,啄木鸟平均每天要对着坚硬的树木,“笃笃笃”地快速敲上500至600次。所以我在书中的一篇《啄木鸟的秘密》里,写到了这个知识的小细节。这是童年时代积累下来的知识。有一个南京的小男生,读到了这本书,就给出版社写信说:他从另一本书上看到,啄木鸟每天“笃笃笃”地要敲几十万次,所以就对每天500至600次提出了质疑。这种阅读习惯就非常好,说明他在运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在阅读中有所思考和思辨。当然,我也重新“科普”和查对了一下啄木鸟平均每天,究竟能够敲多少次。我算了一下,一天24小时,共有86400秒,就算啄木鸟不吃东西、不睡觉,一直不停地在“敲鼓”,每秒一次,最多也只有8万多次。不可能几十万次。何况啄木鸟也要睡觉和休息的。

这个小读者的这封信,也很好地提醒了我,无论在什么时候、写什么东西,都应该做到准确无误,不能当“差不多先生”。不然那就会出现差错,“误人子弟”。在这方面,我还有一位“榜样”。德国有一套百科知识丛书《什么是什么》,这套书是由德国100多位科学家、博物馆长、动物学家、火山专家、科学记者、野外考察专家、考古学家、航海家、人类史前研究专家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儿童文学作家、科普作家参与创作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有一位科普作家雷纳·科特先生,是我的朋友,他的知识面非常广博,是一位优秀的科学作家。他为这套书里写了二十几本。他告诉我说,他为了写一本讲火山的书,自己亲自勘探了世界上的四十几座火山,变成了一个火山专家。

有一年,他专程来到湖北,要去一趟当阳市境内的玉泉山区。我说:“我已经在湖北生活了30年,也不曾去过那里,您要去那里干什么呢?”他笑眯眯地说:“去那里探宝,寻找一座古老的铁塔。”他告诉我说,那里有一座修建于11世纪(北宋年间)的铁塔,也是中国现存最高、最重和保存最完好的铁塔。原来,他正在写一本世界钢铁史方面的科普书,这座铁塔是世界钢铁史上的一个“有趣的故事”,是世界上少有的几座古老的铁塔之一,比埃菲尔铁塔还要早。我在湖北生活了二十多年了,也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座铁塔。由此可见,这位德国作家对自己所喜欢的工作是多么投入和痴迷。每写一本书,一般都会亲眼目睹和亲临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这种认真、严谨的专业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为青少年们写书,就应该做到这样严谨。引导孩子多读一些科学、科普和非虚构的作品,而不是仅仅偏重于读童话故事,不仅能获得精准的、坚实的科学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慢慢培养起小读者喜欢思考、思辨和敢于质疑的勇气、敢于怀疑和反驳的精神。你会从阅读中获得这样的自信和力量。

你有没有回到童年的感受(你是否在童年为一些书动过真情和流过眼泪)(4)

问:选书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以为不管看什么书,只要是书就行。您怎么看?可以为大家推荐一些适合儿童看的图书品类吗?

徐:其实我正在前面已经说到了阅读品类的问题,即“要水果,更需要坚果”。曾有小读者问我:你为什么不像别的作家一样,去写虚构的小说和童话故事,而写这样一些真实的人物传记故事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原来,有的小读者注意到了,近几年来,我为少年读者们创作和出版了很多非虚构的、讲述真实的人物故事的儿童文学作品,主人公里有文学家、科学家、音乐家、画家等方面的人物和人文故事。如我创作了三部文学家的传记故事:《叶圣陶的故事》《冰心的故事》《陈伯吹的故事》,我称之为“与幼小者三部曲”;还创作了一套以中国科学家为主人公的图画书故事,包括李四光、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郭永怀、陈景润、黄旭华、屠呦呦、袁隆平、黄大年等科学家;还有为“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创作了《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屠呦呦》等科学家传记故事,还有《雷锋》《林俊德》《张富清》等英雄人物传记故事;还有《驼铃与帆影——丝绸之路的故事》《寻找中国你未来地图上的你》《一枝一叶总关情——2020年春天抗疫纪事》,以及《100个科学家故事》《100个文学家故事》《100个艺术家故事》等杰出人物的故事集。

当有的小读者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这样回答说:其实,小说和童话,还有散文和诗歌,我也在写。只不过我现在更喜欢写真实的人物故事。我还告诉小读者说,别的作家在写小说和童话的时候,也许努力在把它们写得像真实的故事一样,为了追求“真实性”;而我在写真实的人物故事的时候,却努力把它们写得像“虚构”的一样,为了让每个故事更“好看”,也就是不要失去它们的“文学性”。这是否也算一种“殊途同归”呢?

我很愿意借这个机会,分享一点我对这个问题的体会、认识和思考。很多杰出的人物,无论是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英雄人物,都像是闪亮的星座,他们是人类的群星,在照耀着我们,指引着我们,也引起我们的敬仰、向往、梦想和渴望。所以我想象着,孩子们在阅读我写的这些非虚构的科学家故事和人文故事时,也就是在仰望人类的群星闪耀的时刻。

我在写《陈伯吹的故事》的时候,看到陈伯吹的儿子、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的著名物理学家陈佳洱,在回忆自己父亲给他的教育时也说过一个细节:他上中学时,有一部电影《发明大王爱迪生》正在上海上映。当时陈伯吹很忙,少年佳洱也在学校住读,可是父亲专门把他接了出去看了这部传记电影。又有一天,电影院里在上映另一部传记故事片《居里夫人》。那天正好下大雨,陈伯吹又一次把少年佳洱从学校里接出来,陪儿子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陈伯吹对儿子说:“你要是能像居里夫人那样,将来在科学上有所发现,能够对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那该多好啊!”父亲的这些话一直留在陈佳洱的心里。也许正是因为居里夫人、爱迪生这样的人物传记电影起到了“励志”作用,陈佳洱长大后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真的成为了对祖国、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物理学家。

所以我在写科学家传记、英雄人物传记故事时,也会不断提醒自己,不可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励志”精神,更不要忘记了对青少年们的积极、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我希望自己所写的是献给少年朋友们的“励志之书”。加拿大的女学者利丽安·史密斯,在那本讨论儿童文学与成长关系的名著《欢欣岁月》里写道:“阅读历史和杰出人物的传记,可以矫正孩子们短视的人生观。”我很认同和赞成这个说法。

问:创作数十年,阅读的孩子对于您来说是什么样的存在?听说您这些年一直保持和小读者书信往来,有收过让您印象深刻的信,说了什么呢?

徐:阅读的孩子是我的小读者,也是我的心灵上的小朋友。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儿童是成年人的父亲”。意思是说,在某些问题上,成年人应该向儿童学习。因为儿童所拥有的纯真的童心,往往就是我们渐渐丢失的“初心”。

我自己的最早的一代小读者应该是40年前了。现在估计也有50岁左右了。每个年代里我都会拥有一些小读者。有的长大后还会重逢。我在《一枝一叶总关情:2020年春天抗疫纪事》那本书里写过一篇《30年后的重逢》,那里面就记录着与一位30年前的小读者离奇地重逢在疫情期间的故事。

疫情期间,我接到了上海、江苏无锡、还有武汉的好几位老师转来的一些小朋友写给我的书信。小朋友们的心纯真明亮,写来的书信也很真挚亲切。有的叮嘱我说:“千万不要害怕,也不要出去串门。”有的小朋友听说武汉已经封城了,就安慰我说:“封城,不是把人关起来,而是用爱将你们环抱住。”这些都是书信里的原话。我读了这些书信,很受感动,真切地感受到了小朋友们送给我的温暖,就像最暖的春光。所以我就写了一封给所有的小朋友的回信,来谈谈我在疫情期间的感受,也想告诉小朋友们,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突如其来的灾难和不幸。2020年3月5日,我写的一篇《不要哭泣,请点起篝火——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发表后,“湖北之声”节目特意邀请了一位著名播音指导和演播艺术家、北京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白钢先生,演播了全文。

有天晚上,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美术编辑,突然转给我一段微信截屏。原来,他转发了我的这封书信后,有一位署名“M羊羊”的读者,写了这样一段留言:“在我13岁那年暑假,和我爸爸一起坐船从武汉到南通,在船上偶遇作家徐鲁,几天的相处很开心,临分别前他送了一本他的诗集给我。这本诗集照亮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

这段留言让我有点惊喜,但也有点迷茫。我一下子记不起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后来互相添加了微信,经过一番交谈,我才弄明白事情的原委。原来,“M羊羊”的真名叫杨洁琼,是我30年前的一个夏天,在旅途上邂逅的一位小朋友。现在,她就在武汉,也是一位身穿防护服的“逆行者”,正日夜奋战在社区的抗疫一线上。她从微信里意外地看到了我的这封书信,十分惊喜。没想到,我们都身在疫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各自的方式一起抗疫,而且还能意外“重逢”。

30多年前,1990年夏天,我从鄂南回了一趟山东胶东老家。当时要回一趟老家,路上差不多要走一个星期的时间。从鄂南坐一天的长途汽车武汉,从汉口的码头坐“江汉3号”江轮,在长江上行走三天三夜后,才到上海。当时的船舱分四个等级,我只坐得起最便宜的四等舱。于是认识了同舱里两个十来岁的小女孩。一个小女孩就是杨洁琼,13岁,在南通下船。那一年,我正好刚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薄薄的小书,书名叫《歌青青·草青青》(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是一本儿童诗集,收入了我那些年里创作的68首校园抒情诗。我回老家前,特意在行囊里塞进几本,准备送给老家的亲友和少年同学。和小洁琼分手时,我也送给了这个小女孩一本,作为纪念。

小女孩下船了,我继续坐船往上海驶去,从此天各一方,互相之间不再有任何联系。慢慢的,时间久了,这件事我也渐渐淡忘了。一晃,竟然过去了30多年!“这本诗集照亮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我相信的。这就是书的力量、阅读的力量。让我特别欣慰和感动的是,这本小书曾经默默地陪伴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30年后,这个小读者长大了,做了妈妈,她的女儿,已经像她当年一样大了。疫情期间,这个早已长大的小读者,也成了一位勇敢、坚定的“逆行者”,正穿着一身“征衣”,日夜奋战在社区的抗疫火线上。

问:今天的主题是“故事温暖童年,阅读滋润成长”,在您看来,儿童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呢?

徐:一粒种子的力量有多么巨大,或许是人们无法想象的。无论是在荒漠上、岩石下,还是在风吹日晒的屋顶上、瓦片缝间,甚至是在石头墙壁的缝隙里,我们都能看到种子的神奇力量。一本好书的力量,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在这里还想谈一谈对“红色题材”和“英雄故事”的感受。

以我自己的成长为例吧。贫寒的少年时代里,我在家乡小镇上买到过一本薄薄的、只有40页、定价仅仅0.11元的儿童小说——诗人白桦先生的《小溪奔向海洋》。低廉的价格,正好解决了一个贫穷的乡村少年买不起书的窘境。就是这本薄薄的小书,真的就像一条明亮的、奔流不息的小溪,把我的心从家乡的村庄和田野上,从家乡的小河边和河边青色的山坡上,引向了远方辽阔的海洋。

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顾杰的贫苦少年,只有13岁,却由贺龙将军亲自批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八路”,从此走上了为人类求解放、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自由的革命道路,在一次次任务中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智慧,最终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战士。小说一开头,作家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知道江河是怎么形成的吗?”接着,书中用一段优美的散文诗般的语句回答了这个问题:所有汹涌澎湃、浩浩荡荡的江河,都是由许多小溪汇成的,它们经过了无数的曲折,找到了共同的方向,拥有了不可阻挡的力量,然后坚定不移地前进着,奔向海洋,奔向太阳……

将近四十年前,当我坐在村边一个高高的瓜棚上,读着这本小说的时候,眼前是村东的一条清亮的小河,正在哗哗地奔向远方。我当时也曾想象过,自己就像故乡的一条小溪,正在积攒着一点一滴的水珠和奔流向前的力量。小溪奔向海洋,这是一个多么坚定、庄严和美好的目标!——我能做到吗?坐在故乡的小河边,我也曾这样问过自己。

俄罗斯儿童教育家和儿童文学家米哈尔科夫也曾说,有一些书,一个人如果没有在童年或少年时代读到它们,不曾为它们动过真情和流过眼泪,那么对于这个人的生命的成长和人格的发展来说,很可能就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在回忆起来,童年时代读到的书,往往就是能够给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打“精神底子”的书。每一本好书也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有一些书,带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基因,也具有种子一样神奇的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