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王戎故事(竹林七贤系列之王戎)

感谢不离不弃的文友们,我回来了。今天,我们聊聊“竹林七贤”中一个活得很拧巴的人物——王戎

竹林七贤王戎故事(竹林七贤系列之王戎)(1)

王戎,字濬冲,出身于琅琊王氏,长于清谈和品鉴人物,是西晋时的名士和高官,享年72岁,是“竹林七贤”中寿命最长之人。

在笔者看来,王戎是一个把自己的人生格局越活越小的人,渺小如草木,都不会放弃对于光的追逐,人就更不应该轻弃自己,只想着与世浮沉,昏然一生。


1.同样的李子,不一样的王戎

竹林七贤王戎故事(竹林七贤系列之王戎)(2)

讲王戎的故事,就离不开李子。

王戎小时候曾和伙伴们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一颗结满了李子的李子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静静观察,动也不动,旁人问他为何不去摘李子,答曰:“此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旁人食之,果然如其所料。

长大后,王戎家也有一颗李子树,这颗树上所结的李子不仅个儿大,而且果实甜美,王戎让下人将李子卖了进行创收,为防自家好李为人所窥,王戎便命人在卖李之前先将李核儿钻出,以便独享品牌红利,这就是钻核卖李的故事。

两棵李子树,一棵树下站着一位神童;一棵树下站着一位商人。按照正常的成长逻辑,出身琅琊王氏且有神童美誉的王戎,本可以进则居庙堂之上以忧其民,退则至江海之上以乐其心,或者“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何至于一头扎进了孔方兄的世界里,做起了锱铢必较之事呢?

2. 真假王戎

竹林七贤王戎故事(竹林七贤系列之王戎)(3)

王戎其父王浑,为官声名卓著,官至凉州刺史。及至王浑去世,凉州各郡蒙受其父恩惠者,相继过来悼念亡人并馈送丧礼,钱财多至几百万。王戎以其父居官清廉自守为念,对于礼金一概不收,因此名声大噪。

王戎担任侍中时,南郡太守刘肇曾以五十端的细布来向王戎行贿,后来此事被人纠察弹劾,因王戎没有接受贿赂才未曾治罪。对于此事,晋武帝对朝臣们说:“王戎的行为根本算不上怀私苟得,他不过是以不贪而异于他人罢了”。

《世说新语》中记载:王戎经常与其夫人手执象牙筹算财产,挖空心思盘算着如何才能多挣点钱,如此这般,日夜不辍。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李子核都要抠出来的王戎,早年间会如义士鲁仲连一样“意轻千金赠”,面对几百万的馈赠,说不要就不要,你说早年的王戎是为名,所以才能做出此等高姿态。可是,后来的王戎早已身居要职,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伪装了,可是他仍然拒绝了唾手可得的钱财,反而更喜欢“自力更生”的去聚财,这又是为什么呢?

3.至情至性的王戎

竹林七贤王戎故事(竹林七贤系列之王戎)(4)

(生孝和死孝):王戎和和峤同时遭遇大丧,且二人都以孝名著于当世。晋武帝司马炎曾问刘毅:“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和峤,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刘毅回答道:“和峤虽然在守孝期间恪守礼数,但元气并未受损;王戎虽然没有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是为生孝),王戎却是以死来尽孝(是为死孝)。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啊!”

(卿卿我我):王戎之妻喜欢以“卿”来称呼王戎,在古代这个“卿”本是丈夫对妻子,相当于“亲爱的”、“honey”之类,况且王戎当时已经是堂堂的部级高官,掌握着整个朝廷的人事任免权,对这种秀恩爱,撒狗粮的称谓很是不习惯,于是他要求妻子不许再如此称呼自己,这下王戎的老婆就不乐意了,她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一听夫人都这样说了,就只好听由夫人以卿卿相呼了,后来“卿卿我我”这个表示夫妻间恩爱非常的成语也就流传下来了。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王戎有一子夭折,这让王戎痛不欲生,恰逢山涛来看王戎,发现他形销骨立,哀毁过人。就劝他说:”不过是个小东西,何至于伤心至此?”王戎说:圣人泽被万物,不以私情为念;下层民众每日疲于奔命,也不会有丰富充沛的情感体验;只有我们这些人,才能有心境和余力来为情感所驱驰啊!(太上无情,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邈若山河): 王戎任尚书令的时候,有一次乘轻便小马车,从黄公酒垆经过,这时他回头对后面车上的人说:“我从前和嵇叔夜(嵇康)、阮嗣宗(阮籍)一起在这家酒垆痛饮,当年竹林之下的游乐,我也曾忝列末座。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之后,我就为时事所拘,现在虽与这酒垆相距很近,却已然有了远隔山河之感。”

柳永在《玉蝴蝶》中曾写下:“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想必王戎在时隔多年后复临黄公酒垆时,也有一般心情。

金庸曾说:“(只有)至情至性之杨过,方能遇到至深至爱之小龙女”。王戎年轻时就能被阮籍赏识,并同做竹林之游,可见他身上确有过人之处,当得起正始名士之称,那他为何后来却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俗物”呢?

4.前后迥异的从政理念

竹林七贤王戎故事(竹林七贤系列之王戎)(5)

太康元年,吴国灭亡。王戎渡江安抚刚刚归附的吴国百姓,并积极提拔贤明之士,石伟因为人正直,与统治者孙皓不和,称病回家。王戎赞赏他的清刚之节,上表晋武帝,武帝下昭拜石伟为议郎,终身以两千石俸禄供养,荆州百姓因此对王戎的鉴才之明心悦诚服。

王衍(作者未来几天将会写到他)曾拒绝品评当时在琅琊作郡吏的孙秀,而堂兄王戎却劝王衍给孙秀一个好品级。王衍当时不解,等到赵王司马伦当权时,孙秀在其手下最得信任,并以睚眦必报之心来杀戮满朝文武,因王衍当初并未轻视于孙秀,反而还帮助过他,孙秀便对王氏兄弟另眼相看,不曾予以迫害。

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开始随波逐流,不以世事名节为意。他虽有选贤去佞之职,却从不曾拔擢出身寒微之士,退黜徒有其表之人。他有总理三司之权,却从不亲自处理政务,反而将政事委命于下属,自己则常常骑着小马便衣出游,见到他的人也都不知道他就是三公。

结论

王戎出身名门,从小聪明俊秀又好义轻利,本应成为中流砥柱、国之栋梁。事实上,早期从政的王戎,也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才干。

可是后来,当国家出现了危机时,早就见微知著的王戎,不仅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将显露出颓势败相的朝廷扶回正轨,反而当起了“逍遥散人”,摇身一变,成了个万事不萦心的“甩手掌柜”,不进贤就不会有争议,不黜愚就不会惹是非,贪财就会予人以不争不抢的粗鄙老财之感,至情至性就会让人觉得他至诚至真。

而这一切不过都是王戎的保护色,他真正要保护的就是家族利益,就是覆巢之下的完卵!套用钱理群先生的话说,王戎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同样是面临西晋将颓的局面,张华选择与贾南风虚与委蛇,力保朝廷政局安稳,虽然最后他死于八王之乱,可毕竟无愧于阮籍那句:“王佐之才也!”的评价。

戴逵说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乱世之中,保命为先本没有错,错就错在,王戎忝居高位,却尸位素餐,只以保家为念。诚如孟子所言:“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如此看来,王戎当初可能只是想以贪鄙自污,却未料习之以为常,最后竟以聚财为生,以贪吝为业。

秦观有句话说的好:“豪杰之士,不患无才,患不能养气;不能养气,虽有才气,适足以杀其身”,养浩然之气方能育天地正气,所谓“士穷乃见节义”,观王戎王衍兄弟之所为,确实是才过于气,辞胜于理。

人之立身行事,有当为和不当为,如果人人都是只想安于现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么这个国家就无望了,如果上位者只想与世沉浮,半醒半醉地渡过这一生,那么这个民族就无望了。所以说,常态的背后就是危机,而人生最大的陷阱,其实就是习以为常!

文章已于2018-09-09修改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