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

阿坝州的红原县,是一片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原。  在过去,红原县畜牧业基本是靠天吃饭,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牧民们学会了现代畜牧技术、建起了畜牧产品深加工园区,还搞起了耗牛文化节、牧家乐旅游项目。如今的红原县,已经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红原大草原”文旅品牌也越来越响亮。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1)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2)

小红军变成老牧民,旧牧区变成示范区  在红原县,流传着一个小红军的故事。长征初期,贺龙率领的红军部队经过湖南省大庸县(今张家界),生活困苦的侯家八口人,举家追随红军开始了长征。穿越若尔盖草原的时候,担任文艺宣传员的侯家媳妇刘大梅牺牲在沼泽里,年幼的儿子侯德明和家人失散,患病无法跟上队伍,被藏族牧民格西阿谷收养。  侯德明由此多了一个藏族名字“罗尔伍”,长大后娶了格西阿谷的侄女曲美拉姆,在当地结婚生子。直到了2004年,侯德明才和失散的侯家亲人相认。阔别七十年,当年的小红军已经变成了老牧民,在长期的放牧生活中,他已经是满脸风霜,两颊都是高原红,和其他藏族牧民没什么区别。  侯德明老人的生活经历,就是红原普通牧民的真实写照。  他生活的地方,是今天的红原县瓦切镇。  解放前的瓦切是一个牧民聚居地。建国后,瓦切成为牧业公社。改革开放后,瓦切公社改为瓦切乡,到2012年又改乡为镇。几十年沧桑变幻,瓦切不变的是放牧。由于草场不堪重负,传统牧业生产效率又低,当地牧民再怎么努力也难以通过放牧改善生活,于是许多人离乡背井外出打工。  如今的瓦切镇,是红原县的乡村振兴“明星”。引入先进畜牧技术,按照环境保护需要优化产能之后,瓦切镇每年的畜牧产品依然很可观,每年产出鲜奶4683吨、酥油87吨、奶渣40吨,牦牛出栏18184头;唐日合作社、阳诺合作社兴起了酸奶加工,德香村搞起了织布厂和牛粪燃料初加工;各村还根据自身条件,打造出旅游观光、民俗体验、婚庆文化、餐饮住宿、观光住宿等旅游项目。以前瓦切镇的村民流行外出打工赚钱,如今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返乡创业。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3)

红原瓦切镇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4)

红原瓦切镇

在红原县,像瓦切镇这样在乡村振兴中发展起来的乡镇,还有阿木乡、安曲镇等地。  阿木乡在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成绵羊养殖合作社、洛尔央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查长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古道阿木、马术之乡”美丽乡村旅游品牌也初见成效。安曲镇的月亮湾景区在2017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景区,牦牛养殖、传统手工、藏式唐卡绘画、红色教育等特色牧旅产业也已全面展开。2021年,安曲镇成功创建省级先进乡镇。  在现代畜牧业展现成果的同时,红原县还围绕畜牧业打造“绿色工业”,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已经发展成为“甘、阿、凉”三州第一家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2022年1月26日,红原县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第二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5)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6)

产业振兴为红原县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2021年红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71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033万元,同比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0826万元,同比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102856万元,同比增长7.6%。  2021年,红原县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22年5月,红原县6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预计年度投资36.9亿余元,创纪录的建设热潮,将进一步改善红原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产业振兴带来更好的发展环境。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7)

人才推动新旧交替,组织打造做事队伍  作为一个高原牧区小县,红原的发展缺资源更缺人才。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红原县常住人口为46644人。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红原县对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的感受格外深刻。  人才代表着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为了推动乡村人才迭代升级,红原县充分发挥能人、带头人的作用,按照脱贫致富带头人、生产经营型、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专业技能和专业服务型五大类,有针对性的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这一人才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 合作社 牧户”的生产结构,带动牧户牧民和现代畜牧业有机衔接。通过传知识、教技能,带动畜牧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养殖”转变为“家庭生态牧场 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生产方式由“四季放牧 冷季补饲”转变为“暖季适度放牧 冷季圈舍饲养 科技 保险”。农牧民生产效率更高,畜牧产品合标合规率大幅提升,经营风险也得到了保障。草畜动态平衡的目标如期实现,农牧民的收入也获得了增长。  通过全新才人模式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的同时,红原县还打造了奶制品、肉制品、毛纺品等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并以非遗文化传承人推动传统手工、唐卡绘画、藏戏表演、民间弹唱等项目市场化,形成深度开发当地特色资源的推动力,促进村民转变思想跟上潮流,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受惠受益。  2022年,有60个重点建设项目要集中开工,这对红原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对接好投资落地,红原县主动转变职能定位,着力改善营商投资环境。  通过完善在线并联审批体系,红原县建立健全联审联批机制,发改、住建、林草、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积极配合业务衔接,及时解决集中审批、并联审批、联审联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项目及时提供气象、水文等资料,及时协调解决用地、用电、技术、地材和环境容量等问题,形成围绕建设项目的“多对一,一对一”的工作格局。  为落实项目保障服务,红原县实行了领导包联制,每个项目落实1名联系领导、1名责任领导、1个责任单位、1位责任人、1位服务专员,20名县级领导联系50个投资规模较大、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全面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困难问题,有效督促项目建设。通过“限时审批”、“并联审批”、“要件承诺”等模式,助推项目按时开工、尽快建成、尽早投用。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8)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9)

生态文态催生新业态,红原草原成为大品牌  生态,是红原县的一张靓丽名片。黄河水系造就了红原县水草丰美的放牧环境,也带来了壮丽的草原风光。红原县连接阿坝县、若尔盖、松潘、黑水的区位优势,又让这一地区有着悠久的商贸历史。农牧 商贸的历史底蕴,给红原县留下了独特的经济传统,并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安多藏族文化。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10)

红原县的牧区经济是对四川经济结构的有益补充,牧区风光更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稀缺旅游资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随着现代牧业在红原县蓬勃发展,“牧、文、旅”融合的全新业态也在蔚然成型。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11)

朗则祥隆节,是红原安多藏族的特有节日。“朗则”意为藏历十二生肖中的牛月,“祥隆”意为迎接盛夏。牛月迎接盛夏,在草茂牛肥的时节庆祝幸福安康的生活,祈福吉祥隆盛的未来。这样一个以游乐、欢庆、消暑为主题的节日,天然就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节会。  以“祥隆节”为基础,红原县打造了“牦牛文化节”。跳安多锅庄,吃安多美食,欣赏藏戏、山歌、民间弹唱表演,观看精彩刺激的赛马、摔跤,为期三天的“牦牛文化节”格外热闹。为了体现牧区特色,还加入挤奶比赛、驯牛表演、藏式举重、藏式选美等活动,形成了集“刺激性、挑战性、冒险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安多牛仔风情。“牦牛文化节”已经举办了九届,一年比一年热闹,“红原大草原”的文化旅游品牌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12)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13)

近年,红原县又为“红原大草原”加入了“夏季避暑放歌草原”旅游体验,由此诞生的夏季雅克音乐季,已经连续举办四届,吸引了57.4万人次现场观看,实现综合收入42800万元。  “生态 文态”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生的发展动力。红原县通过“景区带村”、“公司带村”、“节庆带村”等模式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并以“牧家乐 个户”模式,促进文旅新业态发展,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带动群众增收。  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红原县也格外珍稀生态资源。在大环境方面,红原县抓住黄河上游生态保护、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等机遇,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让自然风光成为不褪色的名片。在小环境方面,红原县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新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乡村旅游、民宿接待、民俗体验的吸引力也得到提升。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14)

红原县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完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大草原变大家园)(15)

红原县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除了安多文化、游牧文化,红原县还有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音乐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生态 文态”孵化新生业态的融合模式还大有发展空间。“红原大草原”这一品牌,还会有更丰富更精彩的内涵加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