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厉害的十大谋士(他是共和国第一大将)

“古有韩信,今有粟裕”。

中国几千年来战事不断,因此也英雄辈出,不过,有资格与韩信相提并论者却寥若晨星。

韩信的前半生可用一连串成语来归纳。

他出身平民,家境贫寒,既不会经商,又不愿意种地,在建立军功之前,韩信备受歧视,甚至遭受“胯下之辱”。

但是,韩信却天赋秉异,极具军事天赋,一出道就“独当一面、战无不胜。”

“十面埋伏、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一战”都是他的经典战例。

因为战功赫赫,立下“不赏之功”,韩信“勋冠三杰”,赢得“国士无双、兵仙神帅、略不世出”之美誉。

历史最厉害的十大谋士(他是共和国第一大将)(1)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与韩信一样,解放军第一大将粟裕将军也不是“科班出身”。

他少年时代就读的是师范学校,没有进过正规的军事院校。

但是,这个因素并没有妨碍他日后成为我军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

从南昌起义时的警卫班长开始,粟裕将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实实在在,在一场接一场战斗中逐渐成长为新中国开国大将。

他深通韬略,多谋善断,用兵不拘一格,忽奇忽正,大开大合,行动果敢,判断准确,常常令人拍案叫绝!

解放战争是粟裕将军大放异彩的时期,解放军四大野战军之中,粟裕将军的身份非常特殊。

他是野战军副司令员,却代行司令员职责,实际负责战役指挥。

解放军几个方面军级的军事主官大都被尊称为“老总”或“某总”。

只有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是个例外,出于低调、谦逊,刘伯承明确要求部下不要称自己为“老总”。

另外一个例外就是担任“副职”的粟裕将军了。

历史最厉害的十大谋士(他是共和国第一大将)(2)

老照片 粟裕将军

人们普遍尊称粟裕将军为“粟总”,而更多的华野老部下则习惯尊称其为“粟老总”。

有意思的是,叶剑英元帅也习惯称粟裕将军为“粟总”。

1958年9月,粟裕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叶剑英元帅一直称他的这位副手为“粟总”,从来没有称其为“粟裕同志”或“粟副院长”。

粟裕将军究竟怎么获得如此殊荣的?

让我们看看来自各个方面的评价吧。

冈村宁次曾特设了一个小组,专门研究粟裕的作战特点和规律,结论是:“此人打仗经常破常规、出奇招,毫无规律可寻”;

国民党军中悍将胡琏用六个字评价粟裕-土木不及一粟;

朱老总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革命就像接力跑,一棒一棒传下去,我老了,有粟裕!”;

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渡江战役时,刘伯承再次提到粟裕将军:“将来过了江,我就不带兵了,把部队都交给粟裕吧。”;

林总说他“尽打神仙仗”;

陈老总说“华东军事主要靠他”,“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叶参座说“他的军事才华令我们大家钦佩”;

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都曾绝无仅有地公开称他为“常胜将军”;

历史最厉害的十大谋士(他是共和国第一大将)(3)

老照片 粟裕将军在前线指挥作战

民间评价粟裕将军“智如张良,才如韩信,义如关羽”;

苏中老百姓在民谣中这样唱: “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更有人把粟裕将军的一生归纳为:

“一生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渡长江,五虎战将,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尘,九死一生,十大战役,百战百胜,千将之首,万古流芳。”

再看看领袖对粟裕将军的评价。

据总理的卫士韩福裕回忆,建国初期,韩福裕跟着总理来到中南海,偶遇主席。

主席问他的姓名。

韩福裕说:“我叫韩福裕,韩信的韩,幸福的福,粟裕的裕。”

主席幽默地说:“你这个名字好呀,包含了中国两个大军事家韩信和粟裕,你还比他们都幸福。”

主席不经意地将粟裕将军与韩信相提并论,透露出粟裕在他心中的地位。

1953年2月,主席乘坐专列前往南京,途经徐州时,他遥望当年的淮海战役战场,又一次提到粟裕将军。

“粟裕能打仗,会带兵,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粟裕是个人才、将才、帅才。”

历史最厉害的十大谋士(他是共和国第一大将)(4)

粟裕将军

据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主席曾经先后三次同时提及韩信与粟裕。

1958年8月15日,主席第三次提及这个话题。

当时,有人在主席那里进言,给粟裕安上了一顶“里通外国”的大帽子。

这一次,主席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

“粟裕比较骄傲些……韩信也是这样,说我带兵多多益善……你粟裕是不是这样呢?我看是有一点……淮海解决了三个兵团,老子天下第一……”。

主席又说:“现在,主要危险是经验主义” 。

主席的话虽然严厉,不过,在我看来,主席是以这样的方式肯定了粟裕的历史功绩,给问题定了性,是保护粟裕将军的一种策略。

那么,粟裕将军有哪些经典之战呢?

“次要战场”变“主战场”,偏师变主力,以少胜多,创造奇迹。

粟裕将军的军事经历与韩信有不少相似之处。

以韩信的“背水一战”和粟裕的“淮海战役”为例:

他们的作战区域都不是预设的主战场;

他们所率领的军队都属于“偏师”,且兵力远远少于对手;

但是,他们都在次要战场上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无形中把次要战场导成了主战场,直接改变了战争形势。

历史最厉害的十大谋士(他是共和国第一大将)(5)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当年,韩信在井陉背水一战,率三万汉军大战二十万赵军,结果斩陈余,擒赵王,灭了赵国。

然而楚汉相争的主战场并不在井陉,这场角逐真正的主角也不是韩信与赵王,而是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

但是,韩信背水一战,大胜赵国,这个结果最终改变了战争态势,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之战。

与此相似,淮海战役是粟裕争取来的一场大战,结果,“小淮海”打成“大淮海”,次要战场变成了主战场。

淮海战役中,60万解放军对阵80万国民党大军,粟裕以小博大,以少胜多。

在此之前,在“全国一盘棋”中,活跃在华东战场的粟裕所部始终都是一支“偏师”。

部队主要执行外围牵制敌人,或者主动出击,给根据地减压这一类的任务。

比如:中央曾经命令粟裕先遣江南,威胁国民党的大后方,牵制国军,以策应全国战局。

是粟裕三次“斗胆直陈”,力主在淮海与国民党军展开决战,并最终得到了最高统帅的首肯,因此才有了淮海战役这场大戏。

他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对手?

胡琏,张灵甫,王耀武,杜聿明,邱清泉,黄百韬,以及他们率领的国民党精锐部队,还有远比解放军先进的武器装备。

即便如此,倔强的粟裕还是逆天改命,历时66天,一举歼灭国民党军55万人,创下了三大战役中歼敌数最多的纪录。

这样的结果让蒋介石大吃一惊,也让主席击节叹赏:“你们硬是啃下了一锅夹生饭!”

粟裕不仅啃下了这锅夹生饭,还愣是把一支“偏师”打造成为主力,硬是让一个“偏师”发挥了主力都达不到的作用。

与韩信“背水一战”的效果相同,淮海战役这场世纪对决直接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韩信虽然能征善战,功勋卓著,但是,他自身的缺陷也非常明显。

历史最厉害的十大谋士(他是共和国第一大将)(6)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这里还是用几个成语来描述他的后半生。

一句“多多益善”,显现了韩信持才傲物、自负且咄咄逼人的另一面,因而被指“伐功矜能”。

最终,韩信因“功高震主”而“鸟尽弓藏”,还惹来“钟室之祸”,古人只能哀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比之下,在同样骄人的战绩面前,粟裕竟不曾流露一星半点骄狂之气。

粟裕其人,一生低调,不事张扬,除了打仗,对“身外之物”没有太多的欲望。

在他那里,“战”是“战”,“绩”是“绩”,二者是可以分开的。

当战尘落定,论功行赏之际,粟裕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低调、谦逊。

因此,粟裕成为唯一一位“具大将之名,却有元帅之功”的共和国开国元勋。

那么,粟裕将军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人这么说:

粟裕就是一个永不退役的老兵,他注定就是为战争而生,除了战争,他别无所虑,除了胜利,他别无所求。

他似乎只会打仗,人与人之间也只有工作往来。

他一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原则大于人情世故。

这是一种令人仰止的美德,也是一种令人惋叹的缺陷。

他有过委屈,却从未沉沦;他有过寂寞,却从未放弃;他并非十全十美,却始终在追求完美。

“将来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重上前线。”这是粟裕将军晚年的愿望。

“将来解放台湾,他是最好的指挥员”,在主席那里,粟裕始终是一把随时可以出鞘的利剑,虽然将其冷藏,却不会被抛弃。

历史最厉害的十大谋士(他是共和国第一大将)(7)

老照片

1984年2月,粟裕将军悄然离去,他的骨灰被撒在了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等八个省市。

在这里,粟裕将军与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们重逢,在这里,将军终于可以重披战袍,“虎帐夜谈兵,沙场秋点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