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离别家乡会有什么思考(回到家乡还是奔赴远方)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青春上海”

100年前

无数热血青年投身“五四”爱国运动

奏响了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

此后,一批受此鼓舞的青年精英

汇聚到上海渔阳里

开始无畏而坚韧的命运探索

为什么在石库门里弄会开出信仰之花?

那些青年先锋又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

其实,百年前这些青年的命运抉择

直到今天依然能成为当代青年的人生参考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

共青团上海市委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从今天起联合推出系列广播剧

《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渔阳里来信》

那些曾经在渔阳里出现的年轻身影

他们的故事在今天看来

仍然能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启发

80后离别家乡会有什么思考(回到家乡还是奔赴远方)(1)

第一封信,已经来了…

在渔阳里6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有这样一句话: “那些先辈如此年轻,却早早离开家乡,奔赴自己的理想。而我,还在纠结要不要回到家乡过舒适的小日子。

是回到家乡过上“小确幸”,还是来到“北上广”闯荡奋斗?这已是如今常常被热议的话题。有句话说,“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到达多远的未来。” 今天,这来自渔阳里的第一封信,不妨来听一听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人之一的俞秀松的故事。

↓他也是90后,只不过,和你隔了百年的时光↓

80后离别家乡会有什么思考(回到家乡还是奔赴远方)(2)

1919年的冬天,浙江诸暨溪埭村的小路上,两位年轻人并排走着。戴眼镜的是20岁的俞秀松。这天,他的大弟俞寿乔送他返校。

路上,俞寿乔说起俞秀松问父亲要路费的事:“你写信来问父亲要路费也就罢了,竟然...竟然称呼他为“同志”!

没想到俞秀松哈哈一笑:“没想到父亲还真的附上了1块钱,说是作为‘同志情谊’,我都能想象他吹胡子瞪眼的样子。”

80后离别家乡会有什么思考(回到家乡还是奔赴远方)(3)

后来,俞秀松果然成了一位“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但却再没回过家乡。

拿着包括当年父亲赠与的1元路费,俞秀松辗转北京、上海等地。1920年,俞秀松与陈独秀等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为其中最年轻的成员。同年8月22日,他发起组织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第一任书记。为了进一步培养青年,团组织开始筹办“外国语学社”。

80后离别家乡会有什么思考(回到家乡还是奔赴远方)(4)

在霞飞路渔阳里6号,灰色砖墙,红色门楣——这处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房子,就是外国语学社的办学处。从俄国回来的杨明斋负责教育,俞秀松作为助手。两人在聘请教师的问题上颇费脑筋。

80后离别家乡会有什么思考(回到家乡还是奔赴远方)(5)

为了让学员们学好俄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俞秀松向杨明斋推荐了包括库兹涅佐娃、王元龄、李达、陈望道等老师人选。

80后离别家乡会有什么思考(回到家乡还是奔赴远方)(6)

就这样,外国语学社于1920年秋正式开学。那是一种公社式的集体生活,大家都如饥似渴地学习。随后两年中,二三十名团员分批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罗亦农等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从渔阳里6号迈出了革命的第一步。

看到这里

你一定对俞秀松更好奇了

一起了解一下

俞秀松简介

80后离别家乡会有什么思考(回到家乡还是奔赴远方)(7)

俞秀松(1899-1939),又名俞寿松,字柏青,浙江诸暨人,杭州五四运动领导人,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第一任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莫斯科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后当选为书记。1925年赴苏留学。

年轻人

其实不管是留在北上广

还是回到家乡

都无所谓对错

只希望记得自己的初心

记得为什么而出发

并在最好的年华,拼尽全力

才不负这一季的春光

祝顺利

【下期预告】

电视剧《都挺好》热播,让“原生家庭”的问题再次被大家热议。 年轻人应该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明天,我们一起来听听“非孝青年”施存统的故事。同时,也欢迎关注FM93.4上海新闻广播《990早新闻》和《今晚》节目,收听精彩广播剧《渔阳里来信》。

广播剧编剧: 向晓薇

广播剧制作: 徐国春、罗文、张治

监制: 杨叶超

插画: 林雅斓视频制作:郑心怡

文案整理: 塔哥 微信制图:吴佳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