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课堂笔记(丫丫求学系列十)

如何写好关于古诗的研究报告(三年级下习作)

一、习作要求

1.读懂例文《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如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

3.会按照习作要求,选择两句诗,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一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课堂笔记(丫丫求学系列十)(1)

二、习作思路

注意:

写研究性报告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研究资料、解决问题和写研究报告。

一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课堂笔记(丫丫求学系列十)(2)

因而,我们要仔细阅读例文,然后会发现小作者主要写了有关诗句的这些内容:诗人、朝代、出处、全诗内容、这句诗的意思、表达的思想和运用的场合。可见作者在写之前,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作了充分的了解,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我们在写作文之前,也应该这么做。

1.选定研究的内容。

首先选择一句自己喜欢的诗句。

2.广泛搜集有关诗句的资料。

如这诗句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诗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整理相关资料,开始写作。

认真阅读资料,做好研究、整理资料的工作。选出重点,按顺序写下来。注意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4.写完后,认真阅读修改。

每篇作文写完后都要认真阅读修改,并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在修改时应着重注意语句是否通顺、内容是否详略、主题是否突出这几个方面。

一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课堂笔记(丫丫求学系列十)(3)

三、范文

(一)

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全诗是这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诗是他当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写下的。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了作者的游山所见: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耸立,无论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各不相同。

诗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借景说理:为什么不能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了限制,看到的只能是庐山的局部。这不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

这两句诗让我们明白了:要了解事物的真相,不能局限于一个方面,而要跳出事物本身的狭小范围,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观察研究。

一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课堂笔记(丫丫求学系列十)(4)

(二)

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诗《题西林壁》。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绘画都是一流的。《题西林壁》就是苏轼的杰作之一,全诗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作者已经游览了庐山各处的风景,却依然不知道庐山的真正的样子,只因为作者自己始终在庐山之中,不能跳出庐山以外来观赏它的全貌。这两句诗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诉我们:要认识事物,既要亲近的事物、了解事物,又要跳出事物本身的狭小范围。

这两句诗通过描写认不清庐山的真面貌,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我们认识事物也是这样,如果陷在其中不能跳出来,就会被各种假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真相。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诗来劝诫自己和别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