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开启新未来(与创新创业融合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

科创开启新未来(与创新创业融合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1)

摘要:在创新创业日益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协开展了“科创中国”建设工作。为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加速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本文基于对“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内在一致性的认识,通过研究中国科协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举措,梳理试点城市(园区)推动二者融合的典型案例,总结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推动“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融合发展的建议,为下一步“科创中国”建设以及促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

1 引言

目前创新创业迈进蓬勃发展期,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且科技属性日益明显,科技型创新创业正成为当今创新创业的风向标。为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中国科协于2020年5月推出“科创中国”品牌,旨在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建设试点城市(园区)“样板间”、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技术服务和交易平台,将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引向企业、地方和生产一线,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到2021年,“科创中国”已在全国遴选出65个试点城市(园区)、4个创新枢纽城市,跨界组建了130个示范性科技服务团,在“科创中国”平台“问题库”“项目库”“开源库”已汇聚资源达30万余条[1]。可以看出,“科创中国”在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总结“科创中国”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典型举措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出推动二者融合发展的建议,为“科创中国”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引。

2 文献综述

2.1 对“科创中国”的认识

“科创中国”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破解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的重要平台。

徐延豪指出,建好“科创中国”品牌,需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融通发展、坚持开放合作三大原则,需从企业和产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连接“科技难题—解决方案—联合攻关”的数字化技术服务平台,需积极联络国际技术转移组织、技术交易联盟、协作网络平台,当好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连接器[2]。

赵宇认为,通过打造“科创中国”平台和线下的试点城市、科技服务团、基层“科创中国”基地等,能形成技术服务与交易的合纵连横网络,有效凝聚各科学共同体的知识技术资源[3]。

易小燕认为,“科创中国”是平台,拓宽了科技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合作渠道;是生态,把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市场服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政策制度等聚合起来;是引擎,让科技共同体在跨界协同中融入世界创新网络[4]。

2.2 对创新创业的认识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背景下,新技术、新模式、新需求、新服务不断裂变,创新创业也拥有了新内涵,面临着新突破。

王德禄[5]认为创新创业质量问题的核心是前沿科技问题,当前我们需要倡导的科技创业要更加强调硬科技创业、前沿科技创业,以有科学家参与、有耐心资本、大投资为特点的科技创业趋势正在形成,并已在新一轮高水平科技创业方面做出引领。

刘佳薇、于静怡[6]等人认为未来的创新创业将呈现出十大趋势,包括创业群体呈现多元化与两极化、创新创业领域集中于创新性和颠覆性的科技领域、场景创新爆发更多新物种新产业、硬科技创业成为成果转化的新范式等。

徐示波、陈晴等[7]从创新创业生态链出发,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我国创新创业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政策措施。

许洪彬、汪丽丽等[8]通过总结创新创业的成效、各典型地区特色发展模式,分析了当前我国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弘扬优秀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创新创业长效机制等建议。

杨武[9]提出,创新创业是带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可以通过强化融合发展共识、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扶持政策等途径全面推进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现创新创业赋能实体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10]提出,要“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推进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为创新创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二者互相联系且互相影响。“科创中国”是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其跨界、跨域、跨国独特的资源组织优势,能够为创新创业深度赋能;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能够为“科创中国”的建设营造良好条件,尤其能够为试点城市(园区)“科创中国”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氛围;二者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3 “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意义和内在一致性

3.1 重要意义

推动“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融合发展对实现科创资源价值最大化、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实现科技经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二者融合,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相关主体与“科创中国”平台需求库、成果库、人才库等的共建共享,促进二者在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方面的整合集聚,助力构建全国性、地方性创新资源网络,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有利于放大全国学会、地方学会、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等的资源集聚优势,加速企业与多方力量的碰撞和对接,爆发新服务、新模式、新机制,切实满足本地产业发展新需求,推动区域产业迭代升级发展。有利于将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引向企业、地方和生产一线,加快研发、转化、孵化、产业等环节一体化,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通科技经济融合堵点,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2 内在一致性

从“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的本质要求和共同基础出发,二者存在内在一致性。

3.2.1 “科创中国”的本质要求

“科创中国”以发现和满足企业需求为重点,以构建协同化网络、输出全链条服务、提供数字化支撑为本质要求和重要手段,实现了人才聚合、技术集成和服务聚力,促进了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构建协同化网络

“科创中国”建设节点密布多元创新主体,借助中国科协理工农医交叉等各类学会资源,以及地方基层、名校大所、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触角,构建由技术拥有者、技术需求者、技术服务者等共同组成的资源网络,实现各主体间协同互动。

输出全链条服务

“科创中国”以需求为牵引,面向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特色园区、重点区域等服务对象,借力会地合作、主体联动,输出创新资源供需对接、技术交易、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等全链条、套餐式服务,为区域营造要素和谐共生、服务配置优化的创新创业生态提供支撑。

提供数字化支撑

统筹中国科协系统、试点城市(园区)等的创新资源,搭建“科创中国”线上数字化平台,动态运营“问题库”“项目库”“开源库”,在线对接和入驻各类机构,以大数据手段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提供全天候不打烊线上服务。

3.2.2 创新创业的本质要求

创新创业迈进蓬勃发展期,各地相继打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体现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聚和释放创新创业资源活力、以开放共享为理念输出专业化和生态化创新创业服务、以深化改革为原则营造宽容试错环境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有效推动了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聚和释放创新创业资源活力

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各地争先汇聚并合理配置各类创新创业主体、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创业资源要素,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

以开放共享为理念输出专业化和生态化创新创业服务

面向全社会创新创业需求,通过专业化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技术交易平台等专业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平台,实现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开放共享,持续输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科技金融、人才培训、知识产权等多元化服务。

以深化改革为原则营造宽容试错的创新创业环境

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创业试错,构建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以创新创业赛事、技术路演、博览会等多种形式拓展创新创业影响力,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3.2.3 “科创中国”同创新创业的内在一致性

通过对二者本质要求和共同基础的分析,可以看出“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皆是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推手,在共同内涵、共同目标和共同使命层面具有内在一致性,保障了二者深度融合的可行性。

集成创新创业资源是共同内涵

二者均需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类主体,实现人才、技术、资本、数据、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要素整合—研发创造—商品化—社会效用化”各环节的资源配置效率。

满足服务需求是共同目标

二者均需打造涵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通创新创业资源供需对接网络,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创开启新未来(与创新创业融合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2)

图1 “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的共同基础

注:圆形代表共同基础,梯形代表创新创业生态侧重点,矩形代表“科创中国”侧重点。

赋能区域发展是共同使命

二者均需契合和满足区域产业需求,通过梳理地方产业链、创新链薄弱环节,向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供给和创新创业服务,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企业孵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带动区域经济质量效益提升。

4 “科创中国”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4.1 中国科协以“科创中国”为抓手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实践举措

中国科协自推出“科创中国”品牌以来,通过部署顶层设计、构建试点城市网络、搭建新型创新组织和线上平台、举办多元化创新创业活动等举措,为创新创业增添了“科技”亮色。

以强化顶层设计部署支撑创新创业大局

2021年1月,中国科协发布《“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11],指出“要联结创新创业团队,加强与创新创业工作互动,通过举办全国创新创业活动周、组织创新创业大赛、举办‘海外创新创业活动周’等举措,引导创新创业产品和研发能力跨域输出”,为“科创中国”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温州、佛山、天津、咸宁等地相继发布“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方案,在新型组织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创业载体升级、产业提升发展等层面做出工作部署,借助“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契机推进了创新创业升级发展;深圳、嘉兴、青岛、银川、七台河等地分别将“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列入市“十四五”规划,全面推动了“科创中国”融入城市发展。

以站点和试点城市促进创新创业资源汇聚循环

设立湖北、新疆、宁夏、四川、湖南、天津、黑龙江等7个“科创中国”省级中心站,搜集和分析企业需求、集聚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研判和精准匹配创新创业资源及服务,如湖北中心站已集聚2.8万个专家学者、19万个成果和发明专利,覆盖企业6万家[12]。在全国遴选出65个试点城市(园区)、4个创新枢纽城市,借助中国科协的人才智力和组织网络优势,立足本地创新创业需求,通过技术路演、推广引流、线上供需对接,将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创业资源导入区域,加速了创新创业资源在全国的流动和循环利用。到目前为止,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健康医疗等产业领域,中国科协共举办“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技术路演专场活动160余场,“科创中国”平台入驻学会、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类组织机构千余家[13],有效促进了创新创业创造要素的集聚与共享。

以新型创新组织和线上平台输出创新创业服务

跨学科、跨领域组建产业类、区域类、专业类等示范性科技服务团130个[13-14],向地区创新创业及产业发展提供技术研发、研究咨询、技术人才引培等科技服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地方产业联盟、产学研联合体、海智基地等多种类型创新组织,集成了国家学会、地方学会、高校院所和企业多重优势,高频次开展供需互动,向区域输送了个性化、专业化、定制化的“服务套餐”。搭建“科创中国”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动态运营“问题库”“项目库”“人才库”,目前“三库”资源已达30万余条,各类活动页面访问量达10.95亿[1],有效促进了供需双方精准高效对接。

以品牌活动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

借助创新创业活动周、“创响中国”品牌影响力,将“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创业活动周等工作深度融合,各地的创新创业潜力和动能进一步释放。2020年,“科创中国”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启动,首站于浙江开展“海外创业者科创中国行”活动,借视频介绍和观众互动,展现了浙江创新创业生态和成功经验。2021年,中国科协、深圳市政府共办了“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以深圳为中心,以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武汉等重要城市为重点,对接“科创中国”国家平台,多维度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2021年10月19日,宁波融入“科创中国”元素,通过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举行了高峰论坛、创新创业大赛、就业招聘、投资对接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现了宁波创新创业活力。

4.2 试点城市(园区)推动“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案例分析

4.2.1 天津:以“1 2 6”试点城市建设体系为依托厚植创新创业服务土壤

2021年6月,天津市发布《“科创中国”天津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15],部署“1 2 6”“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体系,即依托滨海新区“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南开区、宝坻区2个试点城市(园区),以及河西区、东丽区、北辰区、武清区、静海区、宁河区等6个市级试点,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其中,滨海新区依托试点城市建设契机,多举措推进创新创业发展:

  • 坚持政策引导,参照滨海高新区创新创业通票,探索建立“科创中国券”,支持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与全国学会开展技术服务、战略咨询、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合作;
  • 坚持“学会送服务”,围绕信创、生物医药等产业,联合学会召开专题对接会18场次,先后有15家国家级学会对接服务企业30余家[16];
  • 坚持“科协搭平台”,搭建数字化技术服务和交易平台、海外智力创新创业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检验检测平台,向新区创新主体提供开放式创新创业服务。

4.2.2 嘉兴:以“1 1 N”载体平台为引领加速创新创业与科技经济融合

嘉兴市是第一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创新枢纽城市之一,将试点城市建设列入全市“十四五”规划[17],实现了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探索形成了以“1 1 N”为引领的科技经济融合模式,加速了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1”即一个新型研发机构——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借助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国家级学会力量,建设检测技术与仪器装备科技服务团、学会服务站、检验检测与科学仪器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柔性电子技术产业园,形成“一院一园一基金”模式,已通过科技服务团协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1项,推动成果转化12项。

“1”即全国首个“科创中国”创新基地落户嘉兴天鹅湖未来科学城,无缝衔接米兰、杜塞尔多夫、巴黎和斯特拉斯堡等海外科创基地,已集聚中国力学学会等8家国家级学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等9家引才机构,累计吸引科技引领型项目20余个[17]。

“N”即建立众多创新平台,成功对接国家级、省级学会16个,推动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111个,建立国家级、省级学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8个、学会服务驿站33个[18]。

4.2.3 广州:以“会展 中心”交易相结合为特色升级技术服务

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以来,广州以创交会和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为平台,不断汇集整合国内外技术要素、优质科技项目等创新创业资源,形成了以“会展赛服 技术交易”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中国广州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中国创交会是由中国科协、广州市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国家级交易展会,采用“线上 线下”联动办展、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拍卖会、创新成果洽谈对接、多主题论坛峰会等多种形式促进技术交易,至2020年,在展会上已累计展出技术成果6800多项、累计促成转化落地项目涉及金额394亿元,促成了一批优秀科技成果转化落地[19]。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采用“企业 技术 资本 中介机构”协同合作方式,提供技术评估、技术转让、技术对接、垂直孵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全方位服务,自成立以来,已举办成果对接会和路演活动18场,促成技术成果转化交易117项,涉及金额35.71亿元[20]。

4.2.4 佛山:以“专项资金 管控标准”为手段全面支撑试点城市建设

2021年,佛山市获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后,佛山市科协在原《佛山市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修订形成《“科创中国”佛山试点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21],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管理办法》规定,市财政每年专项统筹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作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会企科研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学术交流和会展活动、决策咨询、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重点科普品牌、常规科普活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九类项目的开展;同时,《管理办法》对项目申报立项程序、项目实施管理、项目验收及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有效确保了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

4.2.5 武汉东湖高新区:以“5个1”为重点助力打造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创业生态

2020年7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印发《东湖高新区开展“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工作行动方案》[22],提出按照“聚焦一个产业方向、引进一个全国学会、联合一个科研院所、打造一个创新生态、培育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着力打造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创业生态:

  •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和满足集成电路、光显示、光通信等光电产业细分领域创新创业需求;
  • 以全国学会为枢纽,引进并用好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等学会资源网络;
  • 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联合体等为载体,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支持光电工研院创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 以活动为载体,举办“科创中国”技术供需对接洽谈会、江城院士论坛等,实现技术需求对接和学术交流。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试点城市(园区)通过持续放大特色优势和资源禀赋,已探索出了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 空间形态上的“点面结合”,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实现了区域内、全国范围内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的流动循环。
  • 组织机制上的“上下联动”,构建起从政府统筹协调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群团助推的全社会推进机制,形成了“科创中国”建设和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群体合力。
  • 服务手段的“线上线下”,充分融合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基地等线下创新平台,以及“科创中国”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等线上平台,打破客群边界、创新链边界、地域边界、时效边界,输出了全链条、一站式、精准化服务。

4.3 “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融合的不足之处

中国科协和试点城市(园区)已就“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融合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也可以发现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 “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融合经验挖掘、总结不足,典型案例宣传、推广不够,“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的引领性、示范性有待提升。
  • “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创新成效不明显,产学融通新型组织的设立方式、运行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 试点城市(园区)的服务需求有待进一步明确,“科创中国”推动地方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切入点有待进一步精准定位,供需对接效率有待提升。
  • “科创中国”融入创新创业工作体系的方式和模式有待完善,“科创中国”建设对地方赋能的效果有待提升。
  • “科创中国”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地方建设积极性不足,不利于“科创中国”的长效健康发展。

5 推动二者融合发展的建议

5.1 总结并推广试点城市(园区)的经验模式

各试点城市(园区)在推动“科创中国”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发展路径与模式,充分发挥了自身创新创业资源、产业资源集聚优势,整合盘活了学会、企业、高校院所、社会组织等多种资源,在“科创中国”推动创新创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融合发展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建议加强对试点城市(园区)推进“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凝练,形成典型案例集锦,并策划组织系列宣传活动,在试点城市(园区)中进行推广示范。

5.2 注重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

新型研发机构既是“科创中国”着力打造的新型创新组织之一,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发生地,嘉兴、武汉东湖高新区等试点城市(园区)均致力于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组织,释放其在创新创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为构建以满足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生态提供重要支撑。下一步,应注重培育并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

  • 以试点城市(园区)现有的各类创新主体为依托,支持全国学会在地方建立会地联合创新中心、学会服务站等协同创新组织,推动学会创新资源在地方扎根,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 深化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创新组织“架桥梁、促粘合、聚能量、强服务”的作用,通过鼓励新建、优化提升、树立标杆等方式,打造一批高水平新型创新组织,推进跨界协同合作。

5.3 坚持以满足重点产业需求为导向强化资源配置与服务供给

“科创中国”服务地方科技经济融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将资源配置、服务供给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重点解决本地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下一步,要进一步识别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供需对接,提高服务实效。

  • 组织科技服务团深度下沉试点城市(园区),分级分类明确区域战略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发展需求,并进一步梳理细化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团等服务组织的科技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需对接精准性。
  • 针对区域、产业、企业需求,引导全国学会、省级学会、市级学会组建“科技服务团”,汇聚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协调三级学会资源联动,针对细分领域开展共性技术研发、转移转化、联合研发等专业化、重实效的科技经济融合服务。

5.4 进一步完善“科创中国”融入创新创业工作体系的机制与模式

深化“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云端嵌入、活动交织等角度,建立“科创中国”融入创新创业工作体系的新机制新模式。

  • 以云平台为载体推动二者融合,依托“科创中国”平台建设全国创新创业发展云平台,高效整合各方创新创业要素、创新创业服务、创新创业需求、创新创业主体等资源,打造站点密布、覆盖全国、联通全球的创新创业发展主平台。
  • 以活动为媒介实现二者融合,将创新创业活动周、“创响中国”等品牌活动,以及试点城市(园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创新创业活动紧密结合,借“科创中国”影响力扩大区域性创新创业活动声势;探索在试点城市(园区)开展“创新创业故事”路演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创新创业巡回展等活动,扩大“科创中国”推动创新创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力。

5.5 建立“科创中国”建设评价激励机制,增强试点建设积极性

截至目前,“科创中国”已分批建设65个试点城市(园区),亟须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进一步推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补齐短板、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 围绕试点城市(园区)建设情况、科技服务团对接成效等维度,制定“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动态监测并评估“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成效,总结“科创中国”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意见。
  • 推动试点城市设立配套专项资金,强化“科创中国”建设资金保障,提高地方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

参考文献:

[1]2020“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2021-01-19)[2021-12-28].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101/19/t20210119_36239276.shtml.

[2]徐延豪.加速开放融通共建“科创中国”[J].今日科苑,2020(12):2-3.

[3]赵宇.完善科协创新服务职能,建设长效基层“科创中国”基地[J].今日科苑,2020(8):9-11.

[4]易小燕.科创中国用互联网撬动科技“宝库”[J].科学大观园,2020(12):52-55.

[5]王德禄.“双创”在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J].中关村,2019(12):72.

[6]刘佳薇,于静怡,岳渤.新时期“双创”升级的十大趋势[EB/OL].(2019-6-24)[2022-3-20].https://www.sohu.com/a/322752596_176572.

[7]徐示波,陈晴,谷潇磊.我国创新创业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产业,2020(07):60-62.

[8]许洪彬,汪丽丽,李嫣.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7(02):15-21.

[9]杨武.深化创新创业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J].人民论坛,2021(5):59-6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2-03-20].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11]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EB/OL].(2021-3-16)[2022-03-20].https://www.cast.org.cn.

[12]中国科学报.湖北省科协:“科创中国”服务科技强省建设[EB/OL].(2021-03-01)[2022-03-20].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3700.shtm.

[13]2021年度第一批“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示范项目、“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系列产学融合会议项目评审结果公示[EB/OL].(2021-06-10)[2022-03-20]https://www.sohu.com/a/471507911_121123686.

[14]2021年度第二批“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示范项目评审结果公示[EB/OL].(2021-08-06)https://www.163.com/dy/article/GGN4U5680514A0JE.html.

[1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创中国”天津三年行动计划发布[EB/OL].(2021-6-14)[2022-03-20].https://www.cast.org.cn/art/2021/6/14/art_180_160332.html.

[16]刘阳.“科创中国”试点建设典型案例揭晓滨海新区“打法”成功入围[EB/OL].(2021-1-25)[2022-03-20].http://www.tjbh.com/c/2021-01-25/831333.shtml.

[17]蔡寅霁,裘建锋.“科创中国”试点建设的嘉兴实践[N].嘉兴日报,2021-07-06(03).

[18]“科创中国”实现赋能新发展[J/OL].(2021-2-22)[2022-03-20].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222/8124740.shtml.

[19]中国(广州)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中国创交会展会简介[EB/OL].[2021-11-5].https://www.jufair.com/exhibition/9208.html.

[20]广州打造“科创中国”试点“样板间”[EB/OL].(2021-4-20)[2022-03-20].https://gzwxb.gov.cn/context/contextId/203096.

[21]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公开征求《“科创中国”佛山试点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公告[EB/OL].(2021-08-23)[2022-03—20].http://www.foshan.gov.cn/hdjlpt/yjzj/answer/13863.

[22]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东湖高新区开展“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工作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2020-11-10)[2022-03-20].http://www.wehdz.gov.cn.

作者:张倩1、邓元慧2、田美园1、温婧1、章普1

1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2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项目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科研项目“科创中国与双创融合的内在规律及可行路径研究”(2021-pgs-015)

本文原载于《今日科苑》2022年第5期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欢迎赐稿交流

投稿邮箱:nais-research@cnais.org.c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