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好吃也不要多吃(槟榔不是食品远离为好)

槟榔好吃也不要多吃(槟榔不是食品远离为好)(1)

槟榔不是食品

本报记者 燕声

槟榔好吃也不要多吃(槟榔不是食品远离为好)(2)

近日,“浙江义乌要求下架槟榔”一事冲上新闻热搜。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浙江省是从今年9月初开始下发有关通知的,禁止槟榔作为食品销售。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也正在落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全面禁止销售槟榔的要求。关于槟榔,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令人痛惜的事件:36岁的歌手傅松因长期食用槟榔致口腔癌去世。他呼吁大家“珍惜生命,远离槟榔”。

长期嚼槟榔可致不可逆损伤

众所周知,槟榔危害健康。早在2003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就把槟榔列为一级致癌物。2017年,与槟榔相关的致癌物增加到了3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槟榔果、含烟草的槟榔嚼块、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全部列为一级致癌物。

医学研究发现,槟榔果中的槟榔素和槟榔碱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而长期咀嚼槟榔,有可能会导致牙龈退变、口腔溃疡、黏膜下纤维化等口腔疾病,从而令口腔癌的风险上升8.4~9.9倍。

在槟榔流行的国家和地区,口腔癌的发病率都是很高的。印度是世界上食用槟榔最多、口腔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近60%的居民嚼槟榔,这个国家的口腔癌发病率居世界第二。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副主任李志强曾介绍,长期食用槟榔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伤害,且大多难以修复。首先,槟榔质地较韧,其纤维粗且硬,长期咀嚼会造成牙齿的损耗,导致龋齿以及色素沉着;与此同时,长期咀嚼韧劲十足的槟榔会让咬肌充分锻炼,造成“大腮帮”的容貌外观。其次,质地较韧的槟榔还会破坏口腔黏膜,对口腔造成物理性伤害,导致口腔溃疡、牙龈退缩、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等疾病。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中有10%会发生癌变。此外,槟榔果中的槟榔碱、槟榔次碱等物质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会对口腔黏膜造成化学性伤害,并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最后,槟榔中的麻黄碱类有兴奋神经、收缩血管的作用,心肌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咀嚼槟榔易导致心悸、心律失常等,甚至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药用槟榔不同于食用槟榔

常看中医的人会发现,槟榔是一味中药,中药槟榔具有“杀虫、破积、降气行滞、行水化湿”的功效。最著名的含有槟榔的中成药就是四磨汤口服液,组成成分是木香、枳壳、槟榔、乌药,可以顺气降逆,消积止痛。其用于婴幼儿乳食内滞症,症见腹胀、腹痛、啼哭不安、厌食纳差、腹泻或便秘;中老年气滞、食积症,症见脘腹胀满、腹痛、便秘;以及腹部手术后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

那么药用槟榔会致癌吗?

据了解,目前槟榔只被列入《中国药典》当做药材使用,但不能当做食品。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李连达曾在会议上指出,槟榔主要用途大概是两方面,一是嚼槟榔;另一个用途是中药。根据相关研究,嚼槟榔长期食用的结果有可能导致口腔癌的发病率升高;但是作为中药,药用槟榔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有正式的临床报告证明吃了含槟榔的中药引起了口腔癌。

其原因一是原料及药用部位不同。食用槟榔用槟榔幼果、果壳,药用槟榔则用成熟果仁。

其二是加工不同。食用槟榔用石灰水浸制,加用香精、香料等辅料,有强碱性、刺激性,增加其毒性及致癌性,对口腔黏膜有严重的化学性损伤;而药用槟榔经过炮制、提取、除杂等处理以减毒,对口腔黏膜无化学性损伤。

其三是食用方式不同。食用槟榔在口中长时间咀嚼;药用槟榔是吞服,一饮而进,不会对口腔局部造成机械性及化学性损伤。

其四是疗程不同。食用槟榔长期食用,易形成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含槟榔成分的四磨汤疗程为2~5日,不会引起蓄积中毒、慢性损害及癌前病变。

其五是用量不同。食用槟榔用量很大,无剂量限制;药用槟榔有剂量限制,用量较小。

其六是范围不同。食用槟榔无适应证、禁忌证等限制,药用槟榔有适应证、禁忌证等限制。

槟榔未被纳入食品行列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的解读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对长期咀嚼槟榔等高危行为进行干预等,促进群众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行动方案提出,在有咀嚼槟榔习惯的地区,以长期咀嚼槟榔对口腔健康的危害为重点,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口腔健康检查,促进牙周、口腔黏膜病变等疾病的早诊早治。

国家卫生健康委曾表示,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国家卫生健康委未批准槟榔作为新食品原料,未将其纳入食药物质目录。

禁售槟榔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一级致癌物,更因为在目前它并非食品。这是因为2020年最新版的《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取消了食用槟榔的类别,此后,槟榔作为食品的生产许可和监管缺乏依据。

尽管槟榔陷入尴尬身份之后,各种不同的观点较多,但既然槟榔已被清除出食品分类目录,那么在市场上被当作食品来销售,就会显得很不妥当。因此,下架和禁售是正当选择。任何将槟榔当作食品的广告或其他推销活动,都失去了正当性。将槟榔当作食品来生产和销售,应将其当作影响食品安全的行为来看待。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燕声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wt11390@cnki.ne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