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寻茶启示(寻茶记茶禅一味)

远方寻茶启示(寻茶记茶禅一味)(1)

化成寺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

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

僧答:“曾到。”

赵州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答:“不曾到。”

赵州曰:“吃茶去!”

这是《景德传灯录》里记载唐代高僧赵州和尚的一段趣事。“吃茶去”的机锋,让后世一直参悟不透,以至于成了禅宗一个著名的公案 。

据说,最接近赵州和尚本意的,是宋代禅师圆悟克勤的“自心是佛”。圆悟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四个字赠送给前来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算是对“自心是佛”作了进一步阐释。近代大德虚云老和尚接过圆悟克勤的法脉,在禅堂吃茶时偈曰:“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和尚荣西归国之时,不但带走了 “茶禅一味”手迹,还将中国茶种也带回日本,并在日本推广种植,成了“日本的茶祖”。

远方寻茶启示(寻茶记茶禅一味)(2)

禅茶制作间一到晚上就灯火通明

惊蛰节气刚过,便收到普传师发来的川芽子已经发芽,开始做茶了!

于是简单收拾行李,直奔四川雅安。

普传师做茶,原料只用“川芽子”。“川芽子”是当地人对“老川茶”的昵称,感觉多了几分亲切和随性,就像长辈呼唤调皮的小儿郎“强伢子”、“三伢子”、“石头伢子”。据说,雷锋父母给他取的乳名叫“庚伢子”。

川芽子是川渝特有的茶树品种,自古生长在巴蜀地区。与其他经过人工干预而培育出来的良种不同的是,川芽子是有性繁殖的群体种,经过漫长的自然演化,历经岁月的风霜洗礼,在物竞天择中脱颖而出,才得以生息繁衍。其生命力之强大,非一般良种所能比拟。这也造就了它内涵物质丰富、滋味醇厚浓郁的美好品质,成为近年来市场上悄然兴起的一个热点。但是,有一段时间,由于产量低、发芽晚、卖相差等缺点,川芽子曾一度被抛弃,由良种茶树全面取代。只有那些隐藏在高山密林之中的茶园,当年由于改造成本太高而被放弃,得以保留至今。

曾经的弃儿,转眼成了宠儿。彼一时,此一时。

常读历史的朋友都知晓一个道理,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在轮回中螺旋前行的。若干年后,当年摈弃的东西,又在不经意间成了新的时尚。老川茶的命运,也算是一个例证吧。

远方寻茶启示(寻茶记茶禅一味)(3)

一进入制茶季,普传师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茶上

每年惊蛰之后,雅安化成寺便进入制茶季,禅茶制作间的灯光,时常亮至凌晨两三点钟。普传师的生活节奏,开始与茶叶的生长周期和工艺流程融为一体。每天早上八九点钟起床安排当天的茶青采摘。川芽子的原料稀缺,好在化成寺周围山坡的密林之中,既有当年成片种植的茶园,又有大量野生的茶树;然后开始处理头天晚上制作的茶叶,等待茶青的到来;鲜叶采摘回来之后,摊晾在韦陀菩萨以及四大天王雕塑的基座旁,普传师会根据鲜叶的状况,决定萎凋、杀青、揉捻、塑形、干燥、提香等流程的处理细节;下午四五点钟开始制作,等到最后一批茶做出来,已是深夜;此时的普传师,终于可以放松一下身心,坐下来将当天制作的茶叶一一品尝;睡觉之时,夜已深沉。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成了普传师的生活常态。

古人有所谓“茶之三德”:一曰参禅打坐时可以全神贯注,通宵不眠;二曰饱食满腹时可以助消利化,清神静气;三曰心烦意乱时可以去除杂念,心安体和。茶,素来为禅林所提倡的特殊修行方式。

无论是种茶、制茶、品茶,从来也没有离开过僧人的践行与推广。西汉人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随后,吴理真脱发修行,打通了“佛”与“茶”之间的隔膜,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唐代寺院出生、三岁时便被禅师收养的陆羽撰写下《茶经》,将中国茶推向一个顶峰,被后世奉为“茶圣”;赵州和尚“吃茶去”的机锋;资福如宝禅师“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圆悟克勤禅师“茶禅一味”的觉悟……茶非茶,禅非禅,悉皆平等;茶是茶,禅是禅,茶禅相依。

远方寻茶启示(寻茶记茶禅一味)(4)

当年的弃儿如今成了新宠

我和普传师结缘于2019年初春。当时,专程前往蒙顶山寻找标杆性的蒙顶甘露,走访了十余家制茶企业或个体之后,非常失望。朋友适时发来正宗的蒙顶甘露起源于寺庙,从唐至清一直上贡不断,如今传承仍在寺庙,你去和普传师交流交流吧。同时发来普传师的电话。

于是来到化成寺。

化成寺在蒙顶后山的浓荫拱卫之中,是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庙,虽然稍显破败,却有一份难得的清幽。独特的环形岭,在化成寺周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也造就了这里特殊的小气候。一条小溪,从寺庙旁边缓缓流过,叮咚之声不绝,更加反衬出化成寺的幽静。顺着小溪修建的简易公路,盘旋于谷底,是进出化成寺的唯一通道。

初来乍到,立即便被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有的禅修氛围吸引。特别是行走于悬挂在山壁上的小路之时,大有夜半访野寺、扣门问山僧的感觉。

远方寻茶启示(寻茶记茶禅一味)(5)

两位师傅一个负责物质的茶,一个负责精神的茶

化成寺接法临济正宗,只有两位常驻僧人,皆因对佛教感兴趣、向往佛家生活方式而出家。普传师负责制茶,他的师叔照缘师负责品茶,两人配合默契。

禅茶制作间在大雄宝殿西侧,是一排简易的小平房。由于普传师坚持用手工以及传统工艺做茶,少量机器设备只是辅助,因而制作间里也显得很简陋,几口炒制茶叶的大铁锅,占据了大部分位置。

一进入制茶季,普传师便专注于茶叶之中。他会观察每一批采回来的鲜叶的特性,然后根据鲜叶状况构思出制茶各工序的处理细节。“茶叶是有生命的,哪怕是已经采摘下来,仍然在与阳光一起,合力促成滋味的转变。”与传统制茶人不同的是,所有工序,他都深谙每一个细节的原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比如看似简单的萎凋工序,他强调:“一定要有光的参与。”制茶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前一道工序的结果,决定了后一道工序的程度,只有将心倾注在茶叶之中,才能准确无误地作出判断。“这就好比修行。平常心是道,自心是佛。茶、禅二者相同之处,都需要去除杂念,专注当下。”

远方寻茶启示(寻茶记茶禅一味)(6)

每一泡茶都倾注了师傅的心血

第一次拜谒化成寺,由于是临时起意时间匆忙,没有作过多停留,无缘面见照缘师。第二次刚到达寺庙,就见大雄宝殿旁的寮房里探出一个光头,“这是我师叔。”普传师话音落地,一个慈眉善目的和尚已经站在面前。穿着却有些奇怪,上身是一件带帽卫衣外套,下着一条灯笼裤,脚下吸着一双人字拖。“上下皆光,不冷吗?”稍微熟悉之后,忍不住问到。“有卫衣帽子护住大椎穴,没问题。”和尚答道。

照缘师不但穿着有些“出格”,连言谈举止也和普通和尚不同。因为都是重庆人,“范哥。”一个重庆好哥们之间的称谓,顿时将佛教拉入人间,具有了一丝烟火气息。谁说佛教必须高高在上!太虚法师不就是“人间佛教”的有力倡导者吗。

远方寻茶启示(寻茶记茶禅一味)(7)

茶是茶,禅是禅,茶禅相依

照缘师对穿不穿僧服从来不在意,重要的是保暖和舒服,“一切形式化的东西,皆是着相,皆是虚妄,是修行的浅表层次。”他说:“无住无相,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关于茶和禅,照缘师认为“都是相通的”:“禅宗追求的是大圆智境,茶修追求的是简单、从容和淡定。”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睡,云在青天水在瓶”。

普传师和照缘师,一个负责物质层面的茶,一个负责精神层面的茶,一个务实、一个务虚,各司其职,相得益彰。

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