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 you finish是病句吗(看芳菲怎样训练语感)

are you finish是病句吗(看芳菲怎样训练语感)(1)

一、搭配不当

现代汉语中,主(主语)、谓(谓语)、宾(宾语)、定(定语)、状(状语)、补(补语)都是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要是指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附加成分与中心词之间搭配不当

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一般前面会连接修饰词作【定语】

比如:新时代的少年(“少年”是主语);妈妈的手帕(“手帕”是主语)

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比如:新时代的少年是(“是”是谓语)

宾语是在及物动词或介词后,接受某一动作、方式、状态或性质等具有名词性质的字、短语或从句

比如:新时代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花朵”是宾语)

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比如:新时代的少年(“新时代的”就是定语)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下面跟大家看具体的几个例子:

我们的校长常常接待【谓语动词】许多来访的学生家长【宾】和来信【宾】。

解析:动宾搭配不当, 宾语是并列的两项,“接待”可和“来访”搭配,删去“和来信”。

修改:我们的校长常常接待许多学生家长的来访。

他英勇无畏的精神【主语】时刻浮现【谓语】在我的眼前。

解析:主谓搭配不当,“精神”与“浮现”不搭配。

修改:他英勇无畏的形象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们坚信,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农业【主语】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宾语】。

解析:主宾不搭配,“农业”不能成为“国家”,应改为“中国会成为农业发达的国家。

修改:我们坚信,有那么一天,中国会成为农业发达的国家。

只要增加投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关联词:只要……就)

解析:关联词搭配不当,“只要……就”、“只有……才”。

修改:只有增加投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秋天的湘南【主语】是个迷人的季节【宾语】。

解析:主宾不搭配,可把“季节”改为“地方”。

修改:秋天的湘南是个美丽的地方。

二、成分残缺或多余

我们知道,一个句子应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句子的结构不完整,表达的意思就会不清楚,就会造成“成分残缺”的毛病

下面跟大家看具体的几个例子:

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解析:谓语残缺,句末加上“而努力”才通顺。

修改1:我们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为……努力)

修改2: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去掉“为”)

市政府严肃处理了水泥厂擅自提价。

解析:宾语残缺,句末补上“的做法”才通顺。

修改:市政府严肃处理了水泥厂擅自提价的事件。

三、词语误用

词类误用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词的词性和用法造成的,也有的是因为不了解词义造成的

下面跟大家看具体的几个例子:

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贬义词】。

解析:词语感情色彩与句意不合。

修改: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殚精竭虑。

今年的产量减少了一倍。

解析: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应改为“一半”或“百分之五十”。

修改:今年的产量减少了一半。

四、指代不明

指代不明是指句子中用上了代词,但是指代什么,使人无法确定所指代的对象,造成意思模糊的一种病句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我、你、他、她、我们)

指示代词(如:这、那、这里、那儿)

疑问代词(如:谁、哪里)

下面跟大家看具体的几个例子:

张老师才到我校,许多老师还不认识。

解析:到底是谁不认识谁?不明确,应在最后加上“他”。

修改:张老师才到我校,许多老师还不认识他。

小明和小华的同学来了。

解析:是小明以及小华的同学,两个人来了?还是小明和小华共同的同学来了?不明确。

修改:小华的同学和小明来了。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解析:这方面指的是哪方面?需要补充完整。

修改:搜集史料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五、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主要指句子中词语或分句的顺序不合理,即不符合语法习惯或不符合事理。从 语法角度看,语序不当对单句来说主要是词序不当,对复句来说主要是句序不当;从语意角 度看,语序不当可能引起不合事理、表意不明、主客颠倒等语病

下面跟大家看具体的几个例子:

博物馆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解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应改为“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

修改:博物馆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

她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

解析:宾语的修饰语语序不当,产生了歧义,出现了“两个丈夫”的语义不清的错误,应把“两个”调到“菜”的前面。

修改:她做了丈夫喜欢的两个菜。

赵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啊!”

解析:修饰语语序不当,“亲切地”与“走过来”应对调。

修改:赵老师走过来亲切地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啊!”

这里的情况,对于我们已经很熟悉。

解析:应该改为“我们已经很熟悉这里的情况”。

修改:我们已经很熟悉这里的情况。

六、否定不当

双重否定和否定式疑问句都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否定词有避免、防止、不(是、能、要)、没(有)等。如:为了避免此类事故不再发生,商场加强了安保措施("为了避免不再发生″就是"为了再发生"的意思,应把"不″删掉)

下面跟大家看具体的几个例子:

这悲壮的故事,怎能不【否定词】使我不【否定词】感动得流泪呢?

解析:反问句中的否定词要注意,这句话最终表达了否定的意思,与本意正好相反。应把其中一个“不”字去掉。

修改:这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春运期间,为防止【否定词】类似的交通事故不再【否定词】发生,有关部门加大了监管与督查力度。

解析:防止……不再,双重否定表肯定,这里的意思是“为了让交通事故再次发生”。

修改:春运期间,为防止类似的交通事故发生,有关部门加大了监管与督查力度。

七、成分重复多余(成分赘余)

成分赘余是指句子结构已经完整了,句意已经明确,如果再多一些词语,就会出现重复赘余的问题

下面跟大家看具体的几个例子:

你交来的稿件,正在进行排版。

解析:“正在”和“进行”赘余。

修改:你交来的稿件,正在排版。

王总和李经理多次反复论证这套技改方案。

解析:“多次”、“反复”赘余。

修改:王总和李经理多次论证这套技改方案。

为精简字数,我们不得不把这篇文章略加删改一些。

解析:附加成分多余,“一些”与前面的“略加”重复,可删掉一个。

修改:为精简字数,我们不得不把这篇文章略加删改。

文艺百花园姹紫嫣红,万紫千红,气象万千。

解析:删去“姹紫嫣红”,姹紫嫣红只能形容花,而万紫千红还能形容事物丰富多彩(这里还有词语误用的问题)。

修改:文艺百花园万紫千红,气象万千。

八、自相矛盾或不合逻辑

自相矛盾或不合逻辑主要是指,不符合现实规律或者语言表达不符合前后逻辑,自相矛盾

下面跟大家看具体的几个例子:

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

解析:既然世界上都没有,那中国怎么又有呢?应把“没有”改为“仅有”。

修改:中国长城是世界上仅有的奇迹。

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解析:先在“全班”后到“全校”(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这里递进关系不当)。

修改:他的作文不但常常居全班之冠,而且也在全校冒尖。

一天一夜没停的吵闹声又响起来了。

解析:前后矛盾,应把“一天一夜没停的”删去。

修改:吵闹声又响起来了。

九、一面与两面前后不对应

两面对一面也叫照应不周, 两面词如“能否、是否、成败、优劣、好坏”,能不能,荣辱、兴衰等,它常常造成“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的语意搭配不当

下面跟大家看具体的几个例子:

有没有【两面】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一面】取得成功的关键。

解析:前后不呼应,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前后不呼应。

修改:拥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团结一致【一面】是能否【两面】搞好工作的关键。

解析:“团结一致”是正面的意思,“能否”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前后不呼应。

修改:团结一致是能够搞好工作的关键。

十、并列不当

句子中常存在几个概念并列在一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语序错乱:有些并列短语之间存在着承接、递进、先后、轻重、长幼等逻辑关系,这些短语并列时就不可胡乱组合,一定要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

二、交叉关系、从属关系并列:有时并列短语中出现交叉关系、从属关系等并列不合理的错误

下面跟大家看具体的几个例子:

这个商店出售饮料、汽水和啤酒。

解析:饮料包括汽水和啤酒。

修改:这个商店出售果汁、汽水和啤酒。

参加这项活动的都是共青团员和中学生。

解析:共青团员也可能是中学生。

修改:参加这项活动的都是共青团员。

结语

今天给大家列举了十种常见病因状况,说的可能比较晦涩难懂,但结合例子再看“标红”部分的概括就会比较清晰了,不过还需要大家慢慢吸收和消化,这部分内容很重要,建议大家务必收藏好

修改病句的主要方法

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

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对于病句的考查,有时不限于辨析,而是进一步,要求修改。修改要以辨析为前提。我们通过辨析查明了病因,然后便可根据病症,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

应当注意的是,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该注意,能调整语序的就不能增删,能改动一处的,决不能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