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砚台底部特征(十件珍稀精美的清代砚台赏析)

第一、【 清 青花釉里红双龙戏珠砚台】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绘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再以1300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釉里红,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C~1280C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

釉里红是我国的传统釉下彩装饰之一,它是用铜作着色剂的色料在坯体上描绘各种纹样,然后施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在釉里透出红色的纹样,故称“釉里红”。 因烧成合格品很困难,故其产品极为名贵。釉里红有单独装饰的,但大多数与青花相结合在一起进行装饰而称为“青花釉里红”。其特点既有青花的“幽靓雅到致,沉静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因此,青花釉里红瓷成为我国珍贵的品种之一。

清代砚台底部特征(十件珍稀精美的清代砚台赏析)(1)

第二、【清 福寿砚台】砚亦称为砚,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清代砚台底部特征(十件珍稀精美的清代砚台赏析)(2)

第三、【 清 砚台】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红丝石、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徐公砚、易水砚、松花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清代砚台底部特征(十件珍稀精美的清代砚台赏析)(3)

第四、【 清中期 白玉蘑菇形砚台】砚台取和田白玉制成,洁白油润,致密厚实,包浆纯熟。匠师因材设计,构思巧妙,雕琢成并蒂而生的两枚蘑菇,一大一小,正反组合在一起,一面取蘑菇伞盖腹面形态雕刻装饰为墨池,边缘柔软内卷,上附枝叶为帘,较大蘑菇上作洼地以研墨用,打磨光滑,线条圆润。另一面细致雕刻两株灵菇,以阴刻线修饰菇首内里纹理,走刀有力,纹理笔直,分布均匀,仿真自然。两菇以灵芝如意相连,枝叶翻卷缠绕,以起线和涡纹来表现灵芝的质理,真实且兼具想象力。古人很早就把砚石的材质特性与文人的道德操行相比拟,以白玉为材,更显其冰清玉洁,文雅温润。此砚台选取了蘑菇、灵芝这样明清文人喜爱的传统造型,兼具了材质美、雕刻美以及丰厚的文化内涵,非常值得玩味。带红木原盒。

清代砚台底部特征(十件珍稀精美的清代砚台赏析)(4)

第五、【清 喜上眉梢砚台】说起砚台的收藏,一般人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对象。这四大名砚分别是:唐代时出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晚唐时出产自江西婺源的歙砚,东晋时产自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宋代时出产于甘肃临潭的洮河砚。由于产于当时的“四大名砚”存世稀少,砚台的材质、款式各不相同,我们把产于清代的“四大名砚”的价格罗列其下,好给投资人在投资收藏时有一个大致的参考:象这块边刻山水平板端砚现价1万元;这块长方淌池歙砚现价为2500元;这块边刻双龙抱珠澄泥砚现价也为4000元。除四大名砚外,山东的徐公砚、江源区的松花石砚、山东青州的红丝砚等,也是收藏投资人追捧的对象。

清代砚台底部特征(十件珍稀精美的清代砚台赏析)(5)

第六、【 清 青石砚台】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山东的红丝砚、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红丝砚、端、歙、临洮砚称作四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清代砚台底部特征(十件珍稀精美的清代砚台赏析)(6)

第七、【 清 绿端砚台】

清代砚台底部特征(十件珍稀精美的清代砚台赏析)(7)

第八、【清早期 紫檀掐丝砚台】此品为清早之物,紫檀整料制就,厚几近16厘米,用如此料做砚台,极为罕见。砚台刻成长方花盆形状,委角,浅挖云纹型砚膛,砚面沿部微起宽边,掐丝卷草纹饰,四周则成云纹,婉转婀娜,所雕划之处均以银丝镶嵌,丝丝入里,均匀贴合。只因年份久远,稍有脱落,但无伤大雅。

清代砚台底部特征(十件珍稀精美的清代砚台赏析)(8)

第九、【 清 乾隆款砚台】

清代砚台底部特征(十件珍稀精美的清代砚台赏析)(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