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帝王一代枭雄文韬武略(文韬武略皆是帝王之才)

古代讲究多子多福,在帝王之家尤其如此,皇室广选秀女充实后宫,本质上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多多的绵延后嗣,以保江山稳固代代有人。而皇嗣越多,皇帝也可以有更多的比对和选择,方便优中取优,立下优秀的接班人。因此一般人都认为在立皇储上,肯定要选择文武优秀德才兼备的人选,但是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如此。比如说,清末大名鼎鼎的恭亲王奕忻,敏而好学智谋过人,但是终其一生不过是个亲王,那么为什么在各方面都比咸丰帝优秀的恭亲王当初没能登上大宝,君临天下呢?

一代帝王一代枭雄文韬武略(文韬武略皆是帝王之才)(1)

首先,古代皇位继承非常注重嫡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皇室继承的默认规则。而当时的四阿哥奕詝是皇后亲子,年龄也比六阿哥奕訢大,嫡长两样占了个全,所以要越过他去争皇位,确实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当然,也并不是说嫡长子就一定能登基,你如果实在不堪大任那么为了江山着想可能皇帝也要择优录取。而四阿哥奕詝虽然文武都比不得六阿哥出色,但是自身来说并没有什么大毛病。而且他的优点是老成稳重方面,性格缄默,这一点非常受到道光皇帝的喜爱,反倒是六阿哥偶尔会被认为风头过剩有几分轻狂。最重要的是,相对于聪明果敢的六阿哥,四阿哥更加宽厚仁慈,也更加孝顺,这一点非常受到当朝大臣的认可。因为大臣们到不太在意君王是否才华横溢,只要不是暴君昏君,大臣们肯定更愿意侍奉一个宽厚好相处的君王,毕竟谁也不想伴君如伴虎。而大臣的意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性格比较柔和的道光帝的想法。

一代帝王一代枭雄文韬武略(文韬武略皆是帝王之才)(2)

还有一点恭亲王就没处喊冤了,因为父母是谁都无法选择的,而奕訢的生母是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如果说在顺治朝,那这个姓氏妥妥就是皇后了,但是从康熙开始,有意无意地就开始冷落蒙古秀女,降低蒙古对清朝的影响力,想必道光帝也不愿意再出一个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后,所以就从这点来说,奕訢就因为他身上那一半的蒙古血统,也不可能当上皇帝了。

一代帝王一代枭雄文韬武略(文韬武略皆是帝王之才)(3)

只能说,因缘际会多方原因,原本文韬武略天纵英才的六阿哥最终还是与皇帝宝座失之交臂了,道光帝的遗嘱上留下的还是爱新觉罗.奕詝的名字,才华武功都不出色,母后早逝,自己腿又残疾不良于行的四阿哥最终成了大清朝的皇帝。而当奕訢接旨跪下磕头的那一刻,那个优秀骄傲的六阿哥就没了,只剩下了一世为臣的恭亲王。

一代帝王一代枭雄文韬武略(文韬武略皆是帝王之才)(4)

之后的奕訢在晚清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录。奕訢是个兼具才华抱负与胸怀气度的人物,在晚清时期的满族皇族中是极其难得的。他能够接纳西洋事物,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对当时政局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不管是被认可,还是被骂卖国,可以说奕訢终生都在为爱新觉罗家族奔走劳碌,无负自己的身份和血统。

一代帝王一代枭雄文韬武略(文韬武略皆是帝王之才)(5)

他有着满腹才华,有手段有谋略有眼界有想法,但是不管是他在咸丰一朝还是在同治两太后手下,始终都是被排挤被猜忌。即使慈禧太后一方面依仗他,另一方面还是一直在打压他。道光朝的得宠皇子,咸丰朝的皇弟亲王,同治朝的辅政王叔,他一直离那个最高的王位只有一步,只是终其一生都没能迈出这一步。应该说恭亲王的一生都是压抑的,只能躬身为臣而不是抬首为君,时也命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