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兰州的历史故事(南关什字里里外外的传说故事)

南关什字,昔日兰州老城区最繁华的大什字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金城兰州的历史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金城兰州的历史故事(南关什字里里外外的传说故事)

金城兰州的历史故事

南关什字,昔日兰州老城区最繁华的大什字之一。

今天南关什字的北边偏西处,建有一座城门,在明代的时候,这座城门叫崇文门(崇武门),到了清代,更名为皋兰门。皋兰门正北数百米处,就是明代所建的肃王府。清代变成了都督府,辛亥革命之后,是甘肃的最高行政机构。

明代在甘肃兰州的肃王府里,名义上一共出了十一个肃王,实际上存在的只有九个。第一个是庄王朱楧,第二个是康王朱瞻焰,第三个是简王朱䘵埤,第四个是恭王朱贡錝,第五个是靖王朱真淤,第六个是定王朱弼桄,第七个是昭王朱缙烔,第八个是怀王朱绅堵,第九个是懿王朱缙□('贵'字左边为'火'),第十个是宪王朱绅尧,第十一个是朱识鋐。

这其中,第一代肃王朱楧比较杰出,他是朱元璋的第十四子。史书中说他能文能武,朱元璋比较器重于他。相传建文帝朱允炆曾经藏身于肃王府,这也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但据此可以隐约猜测到永乐帝朱棣和朱楧两人并不互相信任。

在永乐六年(1408年)的时候,朱楧不知何事,杀了三名肃王府士兵,之后又与平凉卫军发生了冲突。这些事被朱棣得知后,将朱楧身边的得力干将刘成和其他人捉拿到京城审讯,这显然是敲山震虎,以此告诫朱楧,令朱楧以后做事不得不小心谨慎。

杨佳祺 绘

从今天的酒泉路最北头与张掖路相接处(旧称辕门街),自北向南走到武都路与酒泉路的交接处,这一段街道旧时候人们叫绸铺街。从大什字(今武都路与酒泉路相接处)到南关什字的皋兰门,这一段南北走向的街道,旧时候人们叫南大街。南大街位于老城区城池之内,是一条聚集了金融、皮货和文化产业的街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甘肃最早的金融机构"甘肃官银钱局"开办于南大街路东,后来甘肃官银钱局迁到辕门街,这里又变成了大德源皮货庄。五十年代,成为糖业烟酒商店。南大街的西面,正对着东面的糖业烟酒商店,五十年代是新华书店兰州分店,一九七八年改为外文书店,一九九九年外文书店迁到秦安路,在此处建起中匈大厦。

南大街除了甘肃官银钱局,还有十来家银楼和银号,比较有实力的有天生祥、义盛魁、永和泰、天意和等等。

南大街也云集了不少皮货商家,如正瑞成、敬顺成、玉兴成等,这些皮货商家,主要经营未经加工的野生动物的毛皮。而天盛德、吉祥马、新兴永等商家,主要为毛皮糅制加工。经营成品皮货的商家,主要有大德源、天增成、中盛魁等官商合办的商家。

这其中,大德源皮货庄实力相当突出,入投资金达一万银元,因为他的后台老板是鲁云亭。大德源的一件狐皮袍子可以卖到一百多银元,猞猁皮袍一件售价高达三百五十个银元。这样的高价,只能是达官贵人才能买得起,而大德源所获利润自然也是普通皮货商家所难以企及的。

一九四三年,当时的兰州市政府,将皋兰门东北处的一条小巷道,改造拓展为菜市场,出租给商户们经营,后来老城区的人们将这个菜市场称之为"大菜市"。在大菜市的西出口,上面悬挂有"第一菜市场"的匾额,是由当时的财政局长孙汝楠题写的。一九六四年,在大菜市装设暖气,又将菜市场的铺面改建为砖混结构,并请裴建准题写"兰州市酒泉路副食商场"牌匾。二〇〇四年,将大菜市一带的老式房屋拆除,建起了更具现代都市风格的世纪广场。

五六十年代,在大菜市的北面,陆续开设了酒泉路体育用品商店和文化用品商店,紧临着文化用品商店的,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道,名为玉石巷。东面通黄家园,西面通辕门街(今酒泉路北头)。在玉石巷的西口南头拐角处,一九五六年为上海迁兰的立达西餐馆,后来又变成了景阳楼酒家。景阳楼酒家的北面,为中央广场邮局。中央广场邮局的东北面,九十年代为敦煌楼酒店。

杨佳祺收藏

学者邓明记述,四十年代的时候,玉石巷里有一个张姓匠人,擅长制作汽车挡风玻璃,在老城区里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因此他从不允许司机和他讲价钱。如果磨一块挡风玻璃,张姓匠人要价三十,司机嫌贵,说便宜一点,结果却是他会将三十立马涨到四十。熟悉张姓匠人的司机,从不敢与他讨价还价,他说多少钱,只能给多少钱。

中央广场邮局的正对面,穿过酒泉路街道,有一条浅浅的小巷道,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巷道最深处为兰州市图书馆。图书馆的西面有一条巷道,南北走向,叫道升巷,巷道中间的位置,一九四九年之后曾建有解放剧院。解放剧院最早建在兰园,一九五三年迁到道升巷。这家剧院的前身是一家皮货店,名鸿泰皮庄,主人为李朝杰。鸿泰皮货庄的东面,一九二五年曾设有西北银行甘肃分行。

一九九六年,将酒泉路北头西角一带的旧式房屋全部拆除,建起了信生大厦。在拆除老旧房屋的时候,在道升巷打扫卫生的一名工人,无意中从夹墙里面捡到了一坛银元。引得一些人半夜里举着手电筒,在废墟之间寻寻觅觅,也不知是否会遇到好运,捡到值钱的老古董。

信生大厦建成之后,在一楼有家书店,名为甘肃广场书城。这家书店有点品味,所购进的书籍比较适合读书人的口味,书店内的设计装修也显得大气典雅。以前笔者经常光顾这家书店,就是不买书,有空的时候也喜欢走进去在书架前看一看,闻一闻书店内特有的书卷气。

记得以前广场书城有一位中年男性店员,四十来岁,中等个儿,脸瘦,戴眼镜,好像是白银人,为人机灵,对书目很是熟悉。有不少爱读书的老顾客,到书店后喜欢与他交流各类新书和旧书的信息,就是询问一些市场上很难流通的老书,他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令书迷们不敢小瞧。

在今天南关什字的南面数百米处,清代建有一座外城门,叫拱兰门,老百姓叫南稍门。在拱兰门与皋兰门之间,曾存有两个比较有名的街名,这两个地名是以井儿街为界限的。靠近皋兰门的街道,从北向南延伸至井儿街,叫福禄街。靠近拱兰门的街道,从南到北延伸至井儿街,叫孝友街。这两条街道今天的名称,则为酒泉路。

在南稍门附近,一九四〇的时候,东北哈尔滨有家叫大升酱园的商家落户于此,生产酱油和甜面酱。在南稍门内外,旧时候还有专门出售黄酒的铺子。旧时候的兰州老城区内,一度盛行饮黄酒,生产黄酒的商铺有好几家。在黄家园有梁郁如家生产黄酒的陶园,在牟家庄有生产黄酒的商家万和隆,在官园后街(今民勤街以北)有黄酒生产商华东楼,位于炭市街北头的永华楼也生产黄酒,这几家黄酒生产商,可以年产黄酒十多万斤。

南关什字以东的街道,今天叫庆阳路。在清代的时候,从南关什字到今天东方红广场的西口,人们称之为东关街,也叫上东关、东关正街。一九一一之后,又改称为福寿街。一九四二年,取名为益民路。这是因为当时甘肃有个大官叫朱绍良,字一民。负责修路的下级官员为了讨好朱绍良,故而最初取名为"一民路"。但朱绍良认为不妥,生怕引起金城知识分子的嘲笑,但又不愿让讨好他的下级官员尴尬,于是灵机一动,将"一民路"更改为"益民路"。

在南关什字东北角,旧时候有一家邮局,邮局东邻安泰堂药店,西邻意姆登染店、糖果店。安泰堂东面是甘肃省出版局。安泰堂药店创建于清代,是一家百年老店,带点传奇色彩。药店最初名为安泰昌药铺,位于新关街(今秦安路)。后更名为安泰堂,新药店落户于东关街(今庆阳路)。二〇〇〇年,在南关什字东北处建起西北书城大厦,安泰堂又从南关迁到了通渭路南头西拐角处。

在南关什字东南角,旧时候有信大祥绸缎庄、王荣康西服店、中华菜馆。一九七五年,在南关什字东南角建起兰州百货大楼,主楼六层,翼楼四层,是七十年代兰州市最大的商业楼。

在南关什字西南角,以前为馨香楼清真饭馆,五十年代之后为清真二部。二〇〇〇年以后,在西南角建起民安大厦。

从南关什字以西到今天中山路的这条街道,以前叫南关街、南关正街,现在为庆阳路。

南关街最西头的路南临街处,今天的胜利宾馆一带,以前此处是一家销售瓜果的铺子,主人姓杨。紧邻着杨姓瓜果铺的东面,是侯家醋坊、樊家宅院、临卓客店,还有一座二层小木楼,美其名曰'广川楼'。登楼北望,对面临街全是杂货铺、锅盔铺、车马店以及加工金属器皿的商铺。旧时候这一带商家云集,很是热闹。一九七五年,在杨姓人家瓜果铺子的位置建起了胜利饭店,从瓜果铺到临着街面的结核病院,还有广川楼等老式房屋不知不觉间就消失了。

九十年代之后,在这一带又陆陆续续建起了不少新式楼区。有时路过此处,抬眼望去,鳞次栉比的高楼令人感叹时代变化之大,出乎所有人预料。现在这一带,已经很难寻找到昔日老城区旧式风格的四合院,还有那青砖立面,古意盈然的二层小木楼式的建筑了。

怎么说呢,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旧时候的建筑,旧时候的生活方式,以及比较浓厚的人情来往,有点怀念也属人之常情。但现如今看到这样繁华热闹的街区,还有如水的私家车辆穿行在老街区的高楼大厦之间。街道上人来人往,人们的气质更为鲜亮,服饰更为得体,饮食越加丰富。网络上的新式购物、定购快餐方便得不得了,这样的在许多年轻人看来是很自然随兴的生活水平,可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达到的,也不是每一个国家的普通人所能享受到的。每念及此,我这个很念旧的人,也不得不从内心里赞叹我们真的是已经迈入工业化的大时代了,这应该是更值得老兰州人自豪的一件事。毕竟在全世界,能够整体实现工业化水平的国家只有二十多个,而我们国家就是其中之一。

兰州夜景

在今天永昌路与庆阳路相交处的西北头,是兰州供销社。旧时候这里是兰州茶商的公馆,名称为茶务公馆。茶务公馆的主要事务,是和官方的茶马司打交道,除交税外,就是到茶马司领取经营砖茶的凭证,行话叫"茶引",一票茶引可经营砖茶四千斤。

五十年代以后,茶务公馆变成了花纱布公司,之后又为茶叶商店、农副公司。七十年代又变成了兰州日杂商店,九十年代之后拆除日杂商店一带的旧房屋,盖起了商务写字楼,底层的一楼和二楼,则变成了主要出售各类家用电器的商场。

清代的兰州,经营茶叶的商人分"东柜"和"西柜"两大帮,这两大帮的商铺,主要聚集在南关街和西大街(今张掖路西头)。"东柜"指甘肃、山西、陕西一带的商人,主要从事产地至兰州的大宗茶叶购销。"西柜"主要为回族商户,从事兰州至西北各少数民族聚居地茶叶的贩售。根据《兰州市志》的记载,清末民国初期兰州的茶商有四十余家,每年经营茶叶数百万斤。

位于南关街的"马合盛"茶庄在当时财力相当雄厚,在兰州、青海、宁夏、西藏一带影响颇广。马合盛茶庄是明末清初由陕西迁来兰州,最初专营湖南砖茶。在西北沿途设有专营茶叶运输的车马店,在闹市区设有茶叶铺。马合盛茶庄自养骆驼商队,专门从事茶叶运输。按官方发放的引票从湖南采购原茶,经湖北汉口,到达西安后,将原茶加工制做成茶砖,一块茶砖重为五斤,茶面印有"大清商人马合盛副茶"字样,包装后由马合盛自家经营的车马店运输至兰州。到达兰州后,要按当时的官方规矩,报数清点之后,全部将茶叶存入位于山字石街(在今张掖路东头)的官方茶库,给官府缴纳税金之后,才能提取,销往市场。马合盛茶庄的茶砖叶大茎细,十分耐泡,茶味浓郁醇厚,很适合西北地区人们的口味。到了清末,马合盛茶庄逐渐走向衰落。

五十年代,在南关什字的西北头,有一家上海糕团店,员工有七人,都是来自上海。这家糕团店手工制做的麻团、黄松糕、赤豆糕、猪油糕、酒酿团子味道好,顾客盈门,每天的销售现金可以达到上千元,这在那个年代,可不是个小数字。

在上海糕团店的西面不远处,有一个跌窝子,进去是一个狭长的小道,两面都是大杂院,房屋多为旧式建筑,窗户很大,门很小。

笔者有个同学,以前就生活在这个大杂院里。他聪明,爱热闹,也爱结交朋友,有出众的组织能力,在我们那个年级里威信也比较高。记得那时候流行小虎队的歌,我这位爱热闹的同学,和班上的几位同学也组合了一个小虎队,头上的发型全是模仿小虎队成员,放学后就骑着自行车,聚在他家唱歌跳舞。

那时候家里面有录相机的人家很少,他家里面经商,经济条件好,购有一台录相机。学校放假的时候,与他交好的同学多会聚集在他家,看各类武侠片和枪战片,可谓大开眼界,很是开心。现在回想起来还感觉有点意思,不能不咧开中年人的油性大嘴,略带得意地私下里嘿嘿嘿地笑一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