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影响中国人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对这句话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现在才感觉有所清晰,试着跟大家分享一下。

“刍狗”,就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用草扎成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人家用来祭祀时用的牲畜,因为牛、猪、羊等大牲畜成本比较高,一般人家用不起,所以就用相对廉价的狗做祭品。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人们就不用真狗了,而换成这种用草扎成的“刍狗”。虽然是草扎成的,但人们依然把它视为神圣之物,即使在祭祀完毕,也会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在无人践踏的地方,任其自然生灭。

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

再说一下“不仁”,这里并不是说不仁道,不仁义。在老子看来,“不仁”才是真正的“仁”,才是真正的“道”。他是针对孔子提倡的“仁”来说的,孔子既然树立了一个“仁”的概念,那肯定就会有“不仁”,认为这个人“仁”,就可能认为另外一个人“不仁”。对人类“仁”,对动物、自然万物可能就“不仁”。

所以老子才提出一个“不仁”的概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无所偏爱,没有对谁“仁”或者“不仁”,一切都顺其自然。无论对什么人和事,都不加干涉,不给你加上什么“仁”还是“不仁”的标签,也不给你讲什么“仁”的道理,非得让人家行“仁道”,什么都不管,任由你自生自灭,这个“不仁”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

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

接下来再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天地对待万物都和对待那个草扎的狗一样,不会干涉,没有偏好,都是任其自然生化。天地不会说对谁特别好,也不会说对谁特别差。它既滋养了万物,也带来了火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天地不是动物而生长的草,但动物却可以吃草;天地不是为人造的动物,但人却吃动物;同样天地也不是为老虎生的人,但老虎却能吃人。天地无所作为,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偏爱于任何一物,但万物却各自有它的用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现在的话叫自然生态系统。

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3)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没有“仁”与“不仁”之说,没有偏私,对待万物都和对待刍狗一样 ,一切任其自然,这就是老子所讲的“道”。这句话其实是引子,想表达的是下面一句,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世间的圣人,应该效法天地,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同胞手足一样,无所偏爱,任其自然,这才是圣人之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