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除了想处死孔融还想处死谁(曹操做了一回真小人)

曹操除了想处死孔融还想处死谁(曹操做了一回真小人)(1)

曹操

曹操杀孔融,被后来的史学家、文学家所诟病。大家能达成共识的是,孔融极富辩才,性情过于刚直,几次给曹操难堪,于是记恨在心,最后被冤杀。按过去主流观点,孔融是被冤杀。

但我们再翻翻历史,一代枭雄的曹操,他的心胸似乎并没有这么狭窄。比起孔融来,惹他更狠的大有人在。先看一下几个事例。

一、祢衡的故事

曹操爱才,召见祢衡。祢衡一向看不起、厌恶曹操,就自称狂病,不肯前往,而且还多有狂言。后来拗不过,来见曹操。但曹操听人说,祢衡擅长击鼓,在大宴宾客时,就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袒胸露怀,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

试想一下,祢衡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名士,在人面前袒胸露怀,那种无理,无异于今天在球场竖中指,或是在美女面前掏出了阳具,场面是绝对的尴尬。

要是摊上一般人,狷介狂悖的祢衡可能早就人头落地了。看看曹操的反应,他自我解嘲道:“本想羞辱祢衡,没想祢衡反而羞辱了我。”

都说曹操把祢衡遣送给刘表,是借刀杀人。祢衡到了刘表那里,对刘表也很轻慢,但刘表并没有杀他,而是不想让他在自己身边鼓噪,又把他送给了江夏太守黄祖,最后因为和黄祖言语冲突而被杀,时年二十六岁。

其实这么看来,祢衡的死,都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可怜。像他这样的人,自己很轻狂,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到哪里都惹是生非,作死是早早晚晚的事情。可见曹操只是不想让他老在身边鼓噪而已,并没有杀他之心。

曹操除了想处死孔融还想处死谁(曹操做了一回真小人)(2)

祢衡

二、陈琳的故事

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引起诸侯的不满,于是袁绍出头,联络诸侯,要出兵讨伐曹操,出兵前,袁绍令大文人陈琳,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为袁绍檄豫州》檄文。

这一篇檄文,从曹操的祖父、中常侍曹腾骂起,口诛笔伐,骂了个狗血淋漓。说曹腾与其他两个太监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人”;又说其父曹嵩,本是一个叫化子,作了曹腾的养子以后,对权贵大送红包,买得了一个太尉的官位。

此时的曹操,正好头疼病犯了,看到檄文后出了一身冷汗,结果头也不疼了。可见陈琳文章的震撼力。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活捉了陈琳,对于这么一个应该千刀万剐的人物,曹操却放了他,并安排在手下任职,由此可见,其惜才纳才之心多么强烈。

曹操除了想处死孔融还想处死谁(曹操做了一回真小人)(3)

陈琳

这说明曹操的还是很有心胸,还是很有忍耐力的,但是在孔融这里,就容不下他了呢?

孔融确实有几回,很让曹操难堪,但似乎不能成为他杀人的理由。到最后杀孔融时,其罪名是:"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对于孔融,曹操的评价是这样:“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

曹操的这个评价对不对呢?

现在看看孔融的父母论。

他认为父亲对于孩子算什么呢?只是发泄情欲后的产物罢了!母亲对于孩子的意义就像装着东西的瓶子(母亲怀孕生子),现在东西从瓶子里出来啦,还要瓶子干什么!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南朝宋·范晔)

孔融定的罪名,是“违反天道,败伦乱礼”,后来的历史学家大部分认为,这是在故意描黑他。

那么,抛开这个有疑问的罪名不谈,我们下面就看看孔融的惯常表现。

曹操除了想处死孔融还想处死谁(曹操做了一回真小人)(4)

孔融

孔融10岁那年,大名士李膺在自己家搞名人沙龙。他的聚会要求非常高,就是非名流或世交不得入内。孔融早闻其大名,想见识一下,于是大摇大摆的就进去了。李膺很困惑,这是谁家的小孩,自己并不认识呀?于是前来询问。

孔融说:“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曾是师友,我们当然算世交了。”

李膺看到孔融这么机变,大笑道:“你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的。”

孔融赴宴后,名士陈韪看到此情景,便冷冷的评价道:“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

孔融立刻反驳说:“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

陈韪这个大名士被小孩一顿反驳,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此事反映出孔融,幼小时候就很聪慧,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他的说话有些尖酸刻薄。

曹操除了想处死孔融还想处死谁(曹操做了一回真小人)(5)

淡定

孔融在青州,担任刺史时,军阀袁绍之子袁谭率兵围攻青州城,此时城内的守兵仅仅剩下了几百人,形势万分危急。

但是孔融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了维护其淡定自若的名士形象,仍故作镇定,饮酒作诗而不去督战,令守城士兵又气又恼。

直到敌军破城,他在亲兵的掩护下半夜里出逃,却丢下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们因此而殉难。

孔融这种做法,有些不地道了。既然自己惜命,那就应该先安排好家人。如果是真名士,那就应该以身殉国,而不是自己独自出逃。

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看到其父亲去世,儿子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如丧考妣的悲痛来,于是举剑将此人杀了。(《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

人家死了父亲,哭的不悲伤,你就要举剑杀人。看起来对不孝之人是深恶痛绝的。但对待不孝之人,也不能这样的擅杀。现在看来,此举的确有些过分了。

曹操除了想处死孔融还想处死谁(曹操做了一回真小人)(6)

不孝!

还是在北海相期间,孔融颇为自负,要立志平定国家的危难。在各路纷争中,他的幕僚左承祖,看到袁绍和曹操,在北方就数他俩的势力最大,于是给孔融献策,让他去用心对待他们,结果被其杀害。

如果说,幕僚给你出主意,你不满意就要杀人,那么孔融在何进那里干过,在董卓手下任职。董卓是暴露无遗的专权祸国的大奸臣,他都能忍受。曹操或许有野心,但当时并没有显露出来,幕僚相劝,他反倒不能容忍了,这一条怎么也不成为他擅杀左承祖的理由。

通过以上事例来看,孔融的性格,也是很冷酷的,他有时候杀人就如同儿戏。

曹操除了想处死孔融还想处死谁(曹操做了一回真小人)(7)

荒原

据统计三国初年约有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 (《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葛剑雄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

曹操的诗中,也有“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描述。

当时的情况是,由于经常有战乱发生,人们都被抓去当兵了,没有多少劳力去干活种地,而且很多土地都被破坏了,所以那时候老百姓能吃到一口饱饭都很不容易,而做官的不管怎么样肯定不会饿肚子,甚至在家宴请别人顿顿酒肉。

于是曹操就想,粮食用来造酒,这个消耗的数量是非常大的,一坛酒的粮食,老百姓一家人都可以吃好多天,更别说每天有钱人买了那么多的酒了,简直是太浪费粮食了,与其用来造酒给官员享乐,不如不造,把省下来的粮食给百姓分一下,可以解决很多百姓的吃饭问题了。

当然,这里头其实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为了下一步的赤壁决战在做着各种准备。 曹操为了军粮的保障供应,必须节约粮食。

于是他就做了两个决定:

第一,囤积土地,用来作为种田的资本。

第二,禁酒。以“饮酒丧德,为正世风”而下诏禁酒。用来减少粮食的不必要的消耗,这两个决定,无论对百姓来说还是对曹操的真实打算都十分有好处。

曹操除了想处死孔融还想处死谁(曹操做了一回真小人)(8)

孔融

嗜酒如命的孔融,此时一看曹丞相要断掉自己的杯中物,他岂能干,便抛出一篇名为《与曹操论酒禁书》的奇文来,在此文章中,他把饮酒提高到“德”的高度,认为从古先哲王到类帝禋宗,酒有“和神定人,以济万国”之功,与天地相合,并列举历史上从唐尧、孔子到郦生、屈原等十数人因饮酒而建成的历史功绩。 (《孔北海集》)

最后,直接反驳说:“美色更误事,那就该禁止人类做爱和结婚?”孔融的回答有些抬杠的意味了。

其实,他的文章中真正捅了曹操肺管子的是这么一句:“而将酒独急着,疑但惜谷耳。”

是的,说得没错,曹操之所以禁酒,主要就是为节约粮食,用于战争。但这是曹操心里的打算,此话谁都不能讲,这么一明说,和后来杨修的“鸡肋”差不多。 严格说起来,似乎牵扯到了“军事机密”。

曹操除了想处死孔融还想处死谁(曹操做了一回真小人)(9)

禁酒?

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回到邺城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1、于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

2、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

3、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4、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曹操这么做,除了军事上的部署以外,还有一个政治上的安排,那就是要极力提高自己的权威,以保持唯我独尊的政治局面。

这次孔融的小聪明没有耍好,他成了曹操送上门来的猎物。

文人群体中,孔融大名鼎鼎,而且还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所以这个影响力,在文人群体中,是十分巨大的。曹操当时就想,我将来的赤壁决战,是一场亘古未有的渡江大决战,此时稳定军心最重要。

留着孔融,到时候他肯定站出来瞎喷,必定会在朝野中造成思维混乱,也会动摇我的军心,最终坏了我的大事。杀了他,正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正好此时郗虑、路粹告他,曹操立马采信了他们的状告。于是,孔融刚好做了大战前惯常祭旗的祭品。

曹操除了想处死孔融还想处死谁(曹操做了一回真小人)(10)

赐剑

但是,杀他一人就可以了,何必还要杀他全家呢?

这和曹操性格有关系。吕伯奢,本是曹操的恩人,当时他已经错杀了吕伯奢的家人,但为了不让消息传出去,后来把吕伯奢也给杀了。最后说了一句“宁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来自我安慰。从这点可以看出,曹操作为枭雄,有时候也是很残忍的。

既然不得已的情况下杀了孔融,他很清楚,在这件事情上是会留下骂名的,既然是做了真小人,骂名是跑不了的了,何妨把事情做绝呢?

这里头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更主要的用意——要起到震慑朝臣的作用,杀全家和杀一人震慑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后不光是孔融做了牺牲品,连带到家人也做了牺牲品。

这么看起来,孔融的家人被杀,和孔融还真是大有关系了。

参考资料: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三国志》晋·陈寿

《中国人口史·第一卷》葛剑雄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