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如何发展(浅谈国学)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出了丰硕的精神成果,国学就是精神成果的重要体现。

国学如何发展(浅谈国学)(1)

国学是什么?

“国学”的含义,古今有很大不同。

古代所谓的“国学”,指的是国立学校,即今天所说的公办学校。《周礼·春官·乐师》中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也说:“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所说的“国学”,也是指国立学校。

到了近代,“国学”的含义逐渐演变成“文化或学术”。

1902年,黄遵宪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说:“你提出要办《国学报》,我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1902--1904年间,梁启超写过一本《中国学术变迁之大势》,最后一节他又使用了“国学”的概念。

学术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致认为,“国学”指的是包括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清代朴学在内的一系列学说。

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1938年在浙江大学授课时说,“国学”指的是“六艺”,“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也叫“六经”,是中国学问最初的源头。

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国学”一度沉寂。改革开放以后,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学”再度热起来,但这一时期所传播的“国学”,以儒家学说为主。

到目前为止,“国学”到底是什么,一千个国学大家有一千个说法,就像一千个人能说出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以大致地说,“国学”就是国家之学,也叫国人之学,指的是中国古代那些具有正面教育意义和历史传承价值的文化与学术。理解“国学”还需把握三点:首先,“国学”不是一本书,而是众多著作汇成的一套松散型丛书;其次,“国学”作者,是成千上万人的一个大群体;最后,“国学”内容的时间跨度,从上古到清代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约4000多年。

国学内容有哪些?

广义的“国学”,指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内容十分广泛,如政治、历史、哲学、经济、地理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方面;狭义的“国学”,仅指中国古代学说,主要是先秦(指秦代以前)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国学如何发展(浅谈国学)(2)

“国学”内容的分类方法有两种。

一是“四库全书”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指的是经典著作,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诗经》、《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等。

“史”指的是史学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

“子”指的是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山海经》、《金刚经》等。

“集”指的是一些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

另一种是按内容属性分类,把“国学”分为义理、考据、辞章三大类:

义理之学,指的是阐明事物道理的学说,类似今天的哲学,如《易经》、《道德经》等。

考据之学,指的是历史研究的学说,类似今天所史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辞章之学,指的是诗词散文小说等实用文体方面的学说,类似今天的文学,如《诗经》、《全唐诗》等。

后来,有人在此三项基础上添加了两方面内容: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安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总括起来,“国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许多方面,是中华民族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所获取的有益经验。

国学能给我们什么?

“国学”能充实我们的精气神,给予我们智慧和力量。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如同深邃的星空,浩瀚的海洋,珍贵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然而人生有涯,即使穷尽一生的时光,也只能窥其一斑,仅举几个重要观念:

公。公是维护集体秩序的基本要求。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农耕需要很多人互帮互助、集体劳动。要维护这个集体,必须讲究公。公的基本含义是维护集体利益。公与私相对,私是维护个体利益。《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共同拥有的。公是人间的正道,公则平,平则安,安则久。如果社会不公,人们就要争,争则斗,斗则乱,乱则百姓遭殃。

仁。仁是对人的一种品格要求。《论语·颜渊》中樊迟请教什么叫仁。孔子回答:“爱人。”爱是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有爱则集体团结,无爱则一盘散沙。爱的表现形式很多:长爱幼,叫慈;幼爱长,叫孝;夫妇之爱,叫爱情;兄弟之爱,叫手足之情;朋友之爱,叫友爱;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叫关爱;对一切生命之爱,叫博爱。

义。义是对人的道德规范,本义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义”,《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义”也多有阐述,《孟子》中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在生与义的抉择面前,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是人的行为准绳,心中有义才能知所行止,关键时刻会见义勇为,在诱惑面前不会见利忘义。

易。易指的是变化。《祕书》中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庄子》里有“《易》以道阴阳”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易=日 月。日代表着阳,月代表着阴,所以易的本义是阴阳,引申义为变化。万物时荣时枯,人生时起时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变化,变化的规律是“阴极而阳,阳极而阴”。中国古代有一本专门讲变化的经典著作,叫《周易》,它启示我们:人的思想和行为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可僵化,不可固步自封,这叫“与时偕行”。

中。中就是恰到好处。中原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中不中”。孔子的嫡孙孔伋(字子思)写了一本书,叫《中庸》,核心思想是:中是最佳状态,庸是经常,中庸就是经常保持最佳状态。中庸不是和稀泥,也不是平均主义。比如,拿吃饭来说,张三喜欢吃米,对张三来说吃米就是“中”,李四喜欢吃面,对李四来说吃面就是“中”;拿穿衣服来说,春暖夏单秋冻冬捂,这也是“中”,叫“时中”,意思是时时刻刻都“中”。

和。和是和谐安定。“和“字最早出自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意思是“相应”;在金文中的意思是“调味”,与饮食有关。经过几千年的演化,目前“和”的内涵已十分丰富,主要意思是多种因素在一起时的和谐状态。中国人强调集体观念,要求以和为贵,做生意要和气生财,家庭要家和万事兴,国家要协和万邦。北京故宫里最大的殿叫太和殿,太=大 ·,“大”的意思是大极了,“·”的意思是小极了。“太和”的意思是:在空间上,无论大大小小的方面都要和顺;在时间上,无论一霎一时还是十年百年都要和顺。大清将此殿命名为太和殿,就是希望天下永远和顺平安。

还有信、善、德、礼、孝、廉等很多观念,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总起来说,“国学”是古圣先贤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传承好“国学”,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刘瑞记

单位:宛城区政府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