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雄永不忘国(无法忘却的巾帼女将)

来源中国军网

铮铮铁骨 寸寸柔肠

——细数无法忘却的那些巾帼女将

“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说起战场,历来仿佛就是男性的天下,尤其是中国古代,冷兵器贴身肉搏的现实环境,决定了外交出兵都是男人的事情,几乎没有女性参与。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古代电视剧,军营外立着一块牌子:“禁止女子进入,发现者杀无赦。”虽然艺术创作可能有夸张的部分,但这也证明了,女子很少涉足战争。

但即便如此,中华上下五千年也出现过不少耳熟能详的巾帼英雄,她们虽身为女子,却凭借过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辉煌的一笔。她们或存在于传说中,寄托着人类的美好心愿。或有确切史料记载,变成了中国历史星河里熠熠闪耀的明星。她们不会也不该被后人所遗忘,今天,就让我们细数那些让人无法忘却的巾帼女将。

巾帼英雄永不忘国(无法忘却的巾帼女将)(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花木兰替父从军,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也大都要归功这首《木兰辞》。

花木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她本人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传说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巾帼英雄永不忘国(无法忘却的巾帼女将)(2)

时至今日,花木兰的故事仍然以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表现,在大银幕上不断上演。无论木兰替父从军是否真实存在过,无论是否有花木兰的原型,花木兰身上骁勇孝忠的精神,都是历史的瑰宝,后人的典范。

巾帼英雄永不忘国(无法忘却的巾帼女将)(3)

“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

周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名英,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的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是一名杰出的政治领袖。

她出身于首领世家,“幼贤明,多筹略”,善于“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她常规劝亲族为善,以“信义结于本乡”,且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情,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

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立即派其孙冯魂前往迎接隋军,并以自己所辖八州归附隋朝,使隋军得以进至广州,最后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为“谯国夫人”。

从她的事迹可以看出,她并未像花木兰等巾帼英雄一样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但是为何她得到了总理如此高的评价呢?原因就在这里:她在乱世中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终拥护封建朝廷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在南北朝时,中原丧乱,兵祸连结,民不聊生。而岭南地区却不曾受到战火波及,这也许因为岭南属化外之地,但是究其根本,这也离不开冼夫人筹谋划策,抚慰部众、教化百姓。在乱世中能够守住自己的初心,以身作则,并不断教育儿孙以国家为重,这样的女子,即使没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也的确是一名真真正正的巾帼英雄。

巾帼英雄永不忘国(无法忘却的巾帼女将)(4)

直到今天,冼夫人的威信还并未消失。后人为了纪念她的丰功伟业,高风亮节,在两广的高、雷、化、钦、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庙宇,其中茂名、化县、电白等地一县往往就有一二十处。海南岛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庙,儋县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庙。后人们还在不断传颂着她的功绩,学习着她的精神。

巾帼英雄永不忘国(无法忘却的巾帼女将)(5)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秋瑾,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

秋瑾生于福建厦门,留学日本后改名瑾,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3月间回绍兴,与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子学堂。1907年7月15日于浙江省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得年31岁。

秋瑾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义和团”起义失败后,本已经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更是危象丛生。1904年,救国心切的秋瑾只身东渡日本求学。回国后,她不断发起并参加解放运动。1907年5月,秋瑾积极响应“安庆起义”,但不料计划泄露,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被捕牺牲。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殊死战斗,最终因寡不敌众,秋瑾被捕,并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

巾帼英雄永不忘国(无法忘却的巾帼女将)(6)

回顾秋瑾的一生,她身为女性,却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宣称:“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女权,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孙中山曾为她题词:“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她敢于打破封建束缚,成为无数爱国妇女的榜样,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正像秋瑾所希望的那样,她在轩亭口的从容就义,激励了无数爱国女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她们为“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

巾帼英雄永不忘国(无法忘却的巾帼女将)(7)

“征衣穿上到军中,巾帼英雄武士风。”

谢冰莹,原名谢鸣岗,字凤宝,出生于湖南省,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受举人出身、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谢玉芝和三个哥哥进步思想的熏陶,她从小雅称“岗猛子”的刚毅性格便具叛逆色彩,自发地反对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封建礼教:拒绝缠足,保护一双“天足”免予致残;四次逃婚,说服男方解除父母包办订下的娃娃亲婚约;摒弃女子不能上学陋规,绝食三日得以与男孩同堂上课,后来破天荒参军并不断参加重大社会活动、进行文学创作。

1926年冬,谢冰莹从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名冰莹,成为我国现代史上第一批213名女兵中的一员。1927年5月,她随北伐叶挺铁军西征讨伐叛军,在行军间隙靠着膝盖写下许多战地日记、随笔、散文等寄《中央日报》副刊连续发表,同时译成英文在该报英文版连载,又结集《从军日记》译成多国文字出版,轰动中外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女兵作家”。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入侵我国,富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谢冰莹,开始了她的特别抗战。

谢冰莹一家在抗战中出了3名少将,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她本人也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少将军衔(当时授勋女将军7名,其中宋美龄等中将3名、少将4名)。她一生在战场和后方共创作了80余种近400部2000多万字蜚声中外的著作,其中以抗战为主题的作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弥足珍贵,她用文字讲述着自己从军以来的所见所闻,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她先后主编了《和平日报》《华中日报》等副刊、《黄河》等月刊,并发表了许多各类抗战文学作品,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和抗战史的内涵。这些精品力作最早向国际社会推介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中国主战场的抗战实况,至今仍是我们警示、揭批日本右翼分子妄图复辟军国主义的战斗檄文。

巾帼英雄永不忘国(无法忘却的巾帼女将)(8)

谢冰莹于1948年受聘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1971年退休侨居美国旧金山,2000年1月5日溘然长逝,享年94岁。回顾这位巾帼女英雄的一生,她曾被日本特务逮捕,在狱中受到极为残酷的脑刑、指刑、电刑的严重摧残;她也曾在战场上组织“战地妇女服务团”,在火线上救助了大批伤员,并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她以笔为剑,剑指日本军队的残酷暴行,是一名真正的“文坛武将”,更是一名值得后人尊敬的巾帼英雄。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回望历史,涌现出的巾帼英雄,并不仅仅是文章中提到的这些,她们用自己的人生,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已不是腥风血雨的时代,但是她们身上所体现的热爱国家、追求解放、渴望独立、英勇顽强的精神,却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跳出历史,如何追求自我的独立,实现内心的丰盈,是任何时代不变的思考。

巾帼英雄永不忘国(无法忘却的巾帼女将)(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