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华写猛回头的目的(被自卑绑架的一生)

1906年5月29日,湖南长沙,一个自发组织的送葬队伍正浩浩荡荡绕着长沙市向岳麓山行进。

队伍由长沙约一万名学生及各界人士组成。他们不顾清政府的禁令,抬着灵柩,身着白衣,举着挽联,唱着挽歌,气氛既悲痛又庄严。有人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

民众纪念的这两个人,一位是陈天华,一位是继他之后同样蹈水而去的姚宏业。

后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评价陈天华“感愤国家的危亡,蹈海而死”,是“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

陈天华用自己的生命,向国人敲响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警世钟。

而那年,他仅仅30 岁。

陈天华写猛回头的目的(被自卑绑架的一生)(1)

陈天华画像

01、天才少年苦中生

陈天华出生的时候,正值国家多难,家道多艰。

他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出生之后染上了天花,虽然捡回一条命,但他脸上还是留下了一大片的瘢痕,并且他有口吃——这些缺憾,成了陈天华一生的心病。

他的父亲是位乡村私塾先生,平时还写写状子、打打官司。在陈天华5 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在一次官司中打抱不平,得罪了当地一个土豪,不仅丢掉了兼职律师这份工作,连私塾的工作也丢了。

原本他们家就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父亲下岗后,陈天华辍学了。

为了家里每天的生活费,陈天华只能开始挎只篮子四处卖糖果。然而他的糖果生意赚不到什么钱,因为陈天华实在是没有专心做这个买卖。

在走街串巷卖糖果时,陈天华总是会带着《三国演义》这类小说看。乡亲们经常趁他看书或听故事的时候偷拿他的糖果吃,而陈天华则沉迷于故事,也不知道跟人家收钱。

他这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和他家隔一条河的一位同族人。这位好心人看他天资聪颖,于是让他一边帮忙放牛,一边找自己学习。陈天华这才算是真正接受了启蒙教育。

陈天华的天赋很快就显露出来。9岁的时候,他模仿评书的文体,写了一些通俗小说和山歌小调。他的这些作品很快就流传开来,他也被冠以“神童”的名号。

20 岁的时候,陈天华随父亲一起搬到新化县城,寄宿在湖南新化县城最有名的资江书院。

陈天华家还是很穷困,因此,他一边继续做点儿小买卖,一边三天两头溜进书院旁听。听完课,他还会认真写作业、交作业。当时的资江书院院长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发现了陈天华的文章,大为欣赏,破例允许陈天华借阅书院藏书。据说,陈天华只用了半年便读完了《二十四史》。

院长当时非常震惊,说服陈天华已经富裕起来的同族人资助他上学。

自此,陈天华再也不必为生计发愁。他正式就读资江书院,全身心投入学习。

当时谭嗣同到长沙主持新政,联络地方各大族长,出版报纸,办时务学堂,地方风气为之一新。时务学堂刚创立,陈天华就因为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外课生,很快就成了外课生中的尖子生。

陈天华写猛回头的目的(被自卑绑架的一生)(2)

陈天华写猛回头的目的(被自卑绑架的一生)(3)

《警世钟》《猛回头》

在写这两本小册子的过程当中,陈天华本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开始仅仅是抗俄拒俄,慢慢转变为有了反清抗清的革命思想。

1903年年底,陈天华离开了东京,回到湖南准备发起武装革命。他信心满满,觉得时机成熟了,革命的成功就在眼前。

03、事不成,何生为

回到长沙,他与黄兴等人共同创办华兴会,并担任了进步报纸《俚语日报》的编辑。

然而,陈天华的《俚语日报》因为宣传革命思想,很快就被查封。1904年春末,陈天华不得不再次回到日本。这一次,他进入了东京法政大学。但他依然不断缺课、不参加考试,最终也没有毕业。

同年夏天陈天华回到了湖南,准备参加长沙起义。

陈天华写猛回头的目的(被自卑绑架的一生)(4)

参加长沙起义的华兴会成员

然而陈天华、黄兴在湖南的起义很快就以失败告终——他们经验不足,只图声势浩大,保密工作却一点儿没做。起义计划都还没实行,一枪未放,时任湖南巡抚就已经得到消息,派兵围剿了他们。陈天华、黄兴等人只好逃出湖南,到了上海。

他们不死心,想在上海发动革命,可还是失败了。

在革命事业遇到严重挫折的时候,作为革命的领导人之一,陈天华相当消沉。他陷入自责无法自拔,每天郁郁寡欢,既不想办法挽救革命的危局,也不积极联络同志保存实力,甚至都不逃生,就绝望地坐等清政府来抓他,因为他觉得“事不成,国灭种亡等死耳,何生为”。

最后,在革命同志的百般劝说下,他才离开了上海,第三次到了日本。

那段时间,陈天华“情绪悲观,神色憔悴,每与友人提及天下大事,都未语泪先流,有时几乎整天泪眼不干”。

陈天华这时候就开始产生了宁愿死也不愿意目睹中国亡国的悲观想法,他对友人说:“吾实不愿久逗此人间世也。”

04、决意赴死,为诸君之纪念

直到见孙中山后,陈天华才又振作起来,不再有几个月前“泪眼不干”的模样。

他参与成立同盟会,并和黄兴一起为誓词润色,起草相关章程。同年,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孙中山亲自撰写发刊词,“三民主义”第一次公开亮相。而在创刊号的17 篇文章中,陈天华一人就占了7 篇之多。孙中山夸他是“革命大文豪”。

这一时期的陈天华身上完全看不出曾经的自卑,而是极度自信。他每天做着自己既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写社论、社评。空闲时,他还创作小说《狮子吼》,尽情勾勒他心目中未来中国的模样。

然而,1905 年年底爆发的“取缔事件”再次把他推入危机中,把他推到了生命的终点。

事情的起因是清政府发现,自己苦心培养的留学生竟然大批倒向革命党,立刻联系日本帮忙遏制。

围绕这次“取缔规则”,留学生分成了两派。激进派学生号召大家罢课,回国以示抗议;而温和派主张清者自清,自己问心无愧,安心学习就好。

陈天华写猛回头的目的(被自卑绑架的一生)(5)

陈天华的至交好友宋教仁站在激进派的一边

陈天华反对用罢课这种激烈的群体活动向日方表达抗议。他担心留学生们不能统一行动,反而会造成留学生群体的分裂,白白贻日本人口实。

这本是正常的分歧,却被日本媒体有意曲解丑化,污蔑中国人“特有之放纵卑劣性情所促成,惟其团结之力则颇为薄弱”。而学生们继续发生分裂,仿佛是在证明日本媒体的诋毁是正确的。

这本来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却令陈天华无所适从,自卑感再一次爆发。

他发现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文字、自己的语言都那么无力,无法影响别人。他最终认定这一切乱象都是自己能力不足造成的。这一次,他做出了极端的决定——用生命去发出最后的声音。

1905年12月7日,他连夜起草《绝命辞》,决定以非常的行动来激励人们“有所警动”,“共讲爱国”。他希望“鄙人死后,取缔规则问题可了则了,切勿固执”。

陈天华的室友对他赴死的决心毫无察觉,只见他“握管写文字,至夜分不辍”。

12 月8 日清晨,陈天华和平时一样,洗漱、看报纸、吃早餐,态度平静从容。

吃完早饭,他跟朋友借了一点儿钱就出门了。

出门后,他把自己夜里写好的遗书挂号寄给“神田区骏河台,清国留学生会馆杨度”。

然后,他乘车到大森海湾,走向了冰凉的大海。

那时候,他是多么绝望,又多么平静。

这一年,陈天华仅30 岁。

陈天华写猛回头的目的(被自卑绑架的一生)(6)

陈天华

现在看陈天华仅存的几张照片,人们会觉得他方面大耳、相貌堂堂,颇有一种英武气概。

但童年时染上天花留下的疤痕却是他一生的心病——他自认为面广而多麻,相貌丑陋,不够英俊。他年少体弱,还口吃,这妨碍了他学习日文,更是让他始终不善社交,导致其性格尤为孤僻。

这一切,最终形成的是他骨子里的那种自卑感。

其实每个人都会自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适度的自卑能让人不骄纵,对外物常怀敬畏之心。但是自卑过度,就是致命的性格缺陷了。一个人如果自卑过度,就会对人生中遭遇的挫折和打击完全失去免疫力。

极度自卑的心理问题会反复发作。当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的信心在不断地积累,越来越肯定自己的表现;但是只要再次出现失败,又会让自己一次归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局面已极度崩溃致使你无法有所作为。

终其一生,陈天华都在与自己的原生环境对抗,也在和时代赋予他的烙印对抗,更在和它们强加给他的自卑感对抗。

原生环境赠予他贫穷,他用努力求学来对抗;时代赠予他焦躁,他用革命来对抗。但是环顾当时的环境,他又显得极度孤独。他不属于激进派,也不被温和派接受。他在同盟会的地位很重要,却不能左右任何事。他就像一朵冲天而起的浪花,义无反顾地跃向高空,然而环顾四周,却发现没有一个同盟。

最终,大海将其吞没,他化作一团泡沫,消散在天地之间。

(转载,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