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五大虎将都有谁(曾追随赵云力破曹魏)

文:刀与笔(作者原创授权)

蜀汉后期,廖化、张翼并为大将军,并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廖化、张翼可谓是见证蜀汉兴衰的人物,但与廖化相比,张翼的知名度似乎略有欠缺。不过,有关张翼的历史记载和小说描述实际上并不比廖化少,本篇就笔者就来谈谈张翼的小说表现和历史形象。

张翼在小说中出场较晚,其本属益州刘璋。第六十四回,刘璋差遣张翼至雒城助战,雒城主将张任教张翼协助刘璝守城。后张任败亡,张翼斩刘璝献城投奔刘备,并跟随赵云安抚江阳、犍为等处,小说还特地交待了张翼是武阳人。虽然张翼的出场并不出彩,但小说所透露的部分信息确有其历史依据。史载,张翼为犍为武阳人,也曾做过江阳长,故小说所设计的让张翼跟随赵云安抚江阳、犍为等处的情节一定程度上符合张翼的履历。关于张翼的家世出身,小说并未交待。史载,张翼的高祖父张浩(又作张皓)曾为东汉司空,曾祖父张纲曾为东汉广陵太守,而继续向上追溯,张翼的祖先则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1]。可见,历史上张翼出身名门,但小说却似乎把张翼设定为纯粹的武人(笔者按:与张翼情况类似的还有其老搭档廖化,小说中廖化的出身设定为黄巾余党,而历史上廖化则是沔南冠族)。

蜀汉五大虎将都有谁(曾追随赵云力破曹魏)(1)

小说中,张翼曾作为赵云部将协助赵云以寡敌众力退曹军。第七十一回,赵云在汉水救出黄忠、张著,张翼见曹军追兵将至,建议赵云关闭寨门,上敌楼防护。而赵云却一反常态,大开寨门,并埋伏弓弩手以待追兵,最终用疑兵之计击退曹军。这段故事在《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引注《云别传》中也有几乎相同的记载[2]。唯一有些出入的是张翼的任职,史载,张翼时任沔阳长,但清人钱大昕则认为此处的“沔阳”当作“江阳”,因为根据张翼本传的记载,张翼曾任江阳长,但未见任沔阳长。

小说中,张翼也曾担任中军护尉随同刘备东征孙权,但未见其有所表现。而历史上也未记载张翼曾参与刘备东征孙权的战役。

小说中,张翼还曾追随诸葛亮南征北。

第八十七回,诸葛亮南征雍闿、孟获,张翼作为大军副将随行,协助魏延生擒高定麾下猛将鄂焕,在诸葛亮的计策安排下以伏兵生擒孟获麾下元帅阿会喃,并多次与其他将领合力生擒孟获、孟优,立下诸多功勋。而历史上,并未又记载张翼曾跟随诸葛亮南征,但张翼却有治理南中的经历,史载,建兴九年(公元231年)张翼接替李恢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不过,张翼为人“性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未能深刻领会蜀汉对南中抚绥的政策,以至于激发了南中刘胄的叛乱,最后于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被征调回朝。从时间上看,历史上张翼在南中的任职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多少与小说中所描绘的张翼参与南征的情形不符。

蜀汉五大虎将都有谁(曾追随赵云力破曹魏)(2)

第九十一回,诸葛亮北伐曹魏,张翼作为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随军出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张翼曾协助诸葛亮收服姜维、伏击曹真、击破羌军铁车兵,在街亭失利后,又负责修理剑阁,以备蜀军撤军归路。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欲假意撤军引诱司马懿率军追击,张翼自告奋勇截击魏军追兵,并与王平一同出色地完成任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翼曾协助诸葛亮击破曹真并劫取曹真营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张翼曾留守卤城。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张翼曾授计去攻曹魏渭水旱营,未果。后诸葛亮以木牛流马引诱魏军,张翼与廖化一同授计伏击前来支援的司马懿,取得较大战果(廖化夺得司马懿金盔)。小说中,张翼在诸葛亮北伐时的表现可圈可点,但历史上,张翼实际参与诸葛亮主持的北伐时间并不长。根据上述张翼的履历,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张翼才从南中被征调回朝,建兴十二年(234年),历史上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张翼才任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而小说中张翼任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是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此前,张翼除在南中任职外,还依次做过涪陵令、梓潼太守、广汉太守和蜀郡太守,基本上都是外放到地方任职,加之在诸葛亮前期数次的北伐战争中似未见到有张翼参战的记载,故可以推测历史上张翼很有可能较迟才参与到诸葛亮主持的北伐曹魏的战争中,而小说中所描绘的张翼在诸葛亮北伐时期的表现(尤其是前五次北伐时的表现)大体上可以确定是虚构的。

蜀汉五大虎将都有谁(曾追随赵云力破曹魏)(3)

小说中,张翼亦曾作为蜀汉最后的力量跟随姜维北伐。

首先,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张翼曾与廖化分别任左右先锋,迎战曹魏先锋徐质,不利。后协助姜维设计诛杀徐质,并围困司马昭于铁笼山。

其次,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适逢司马师新亡,姜维又欲北伐,张翼劝阻姜维应顾及蜀汉实际,据险守分、恤军爱民而不宜远征,但姜维未能听取张翼的劝阻执意北伐。张翼又建议姜维如执意出征应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火速进兵,使魏人不能提防,该建议被姜维采纳。姜维在洮水背水破敌大败王经后,张翼再度劝阻姜维见好就收,姜维却未听取劝阻,执意继续进兵。

再次,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姜维再度北伐,张翼又与廖化同任先锋,此次姜维以阵法击破邓艾,但刘禅却中了邓艾的反间计诏姜维得胜之师回朝。在接到诏书时,张翼认为蜀地连年动兵,蜀人皆有怨望,劝阻姜维乘此得胜之时,收回人马、以安民心,姜维听取了张翼的劝阻。后司马昭弑曹髦,姜维再度出兵,张翼仍与廖化同任先锋进攻祁山。

最后,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张翼主动建议自己引军袭击魏军防御薄弱的祁山,该建议被姜维采纳。

小说中,张翼虽然在姜维北伐的过程中多次表态不宜北伐,但在姜维的坚持下,张翼还是始终配合姜维的军事行动,并能适时提出相应的军事方略,给予了姜维较大的帮助。而历史上,张翼对姜维北伐的反对更加激烈,两人的关系一度紧张,尤其是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姜维意欲北伐时,张翼曾与其就这一问题进行廷争。在姜维一度大败曹魏雍州刺史王经后,张翼也一度谏阻姜维见好就收不要画蛇添足[3]。至于小说中张翼在其他几次姜维北伐时的表现,历史均未有明确的记载,尤其是张翼主动提出的几处军事方略,极大可能也是小说所虚构的。

姜维的努力也未能够挽救蜀汉于既倒,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兴兵进攻蜀汉,蜀汉方面不敌,姜维在投降钟会后又密谋复国,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张翼亦随同姜维一起在变乱中被遇害。

历史上的张翼在处理问题方式上大抵过于刻板,但其原则性强,也有很强的大局意识,在南中的履职虽然引发了当地渠魁的叛乱,而在危难之际,张翼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组织筹运粮草以平定叛乱、做好工作交接而非急于离开岗位为自己的工作失误辩解,这为前来接任的马忠打下了平定叛乱的基础[4]。在面对姜维执意北伐时,张翼也是将意见摆在明面上,并未私下攻讦和掣肘姜维,在姜维密谋复国时,张翼想必亦是倾力支持,最终才与姜维一道为国殉难。大抵正因为此,张翼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其表现也较历史上更为温和,小说作者不仅为其虚构了不少的战绩事例,还借诸葛亮之口将其与王平、廖化、张嶷、吴懿一并高度评价为“忠义之士,久经战阵,多负勤劳,堪可委用”。


[1]《后汉书 卷五十六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张晧字叔明,犍为武阳人也。六世祖良,高帝时为太子少傅,封留侯。”

[2]《三国志 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3]《华阳国志》:“十八年,维复议出征,征西大将军张翼廷争,不听。维出狄道,大破王经于洮西,经众死数万,退保狄道城。翼曰:‘可矣,不宜进。或毁此成功,为蛇画足。’维必进,魏征西将军陈泰救狄道,维退住钟题。”

[4]《三国志 张翼传》:“建兴九年,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翼性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耆率刘胄背叛作乱,翼举兵讨胄。胄未破,会被徵当还,群下咸以为宜便驰骑即罪,翼曰:‘不然。吾以蛮夷蠢动,不称职故还耳,然代人未至,吾方临战场,当运粮积谷,为灭贼之资,岂可以黜退之故而废公家之务乎?’于是统摄不懈,代到乃发。马忠因其成基以破殄胄,丞相亮闻而善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