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电影中的女性(侯麦没有故事发生)

侯麦电影中的女性(侯麦没有故事发生)(1)

侯麦电影中的女性(侯麦没有故事发生)(2)

一朝弄潮儿,终生弄潮儿。

这句话用来形容始于1950年代末那场新浪潮运动里的主将们,再合适不过了。

新浪潮到底始于何年,结束于何月,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但1959年被公认是一个最重要的年份,是第一个完全的新浪潮年。

那一年,被誉为“第一位”新浪潮导演的夏布罗尔率先推出《表兄弟》,拿下当年的柏林金熊奖;5月份,特吕弗的《四百击》亮相戛纳,一举拿下最佳导演奖。

侯麦电影中的女性(侯麦没有故事发生)(3)

《表兄弟》《四百击》《精疲力尽》

那一年,特吕弗的好哥们戈达尔正在筹备、拍摄来年惊艳四座的《精疲力尽》;那一年,有24位法国新导演推出了他们的电影处女作。

1959年之于法国电影、之于现代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专门做了“新浪潮回声”特展。

展出的影片里除了上文提到的三位代表作外,还有“左岸派”阿涅斯·瓦尔达、阿伦·雷乃,“手册派”埃里克·侯麦、雅克·里维特以及“后新浪潮”人物卡拉克斯的代表作。这几组人物及其作品几乎涵盖了新浪潮所有的内涵与外延。

侯麦电影中的女性(侯麦没有故事发生)(4)

埃里克·侯麦

今天,我们聊聊其中一位特殊人物,特展中唯一展映两部作品且直到60年代后期才慢慢进入影迷和影评人视野的“大器晚成”者埃里克·侯麦。

1

时运不佳的“大莫莫”

1959年的侯麦,在做些什么呢?

那时他刚接替《电影手册》杂志主编的位置一年,和戈达尔合作了短片《所有的男生都叫派翠克》(戈达尔导,侯麦编),10月份拍摄完成了他的长片处女作《狮子星座》。

侯麦电影中的女性(侯麦没有故事发生)(5)

侯麦与戈达尔

与新浪潮二十啷当的小年轻相比,侯麦比他们要大个十岁左右。为了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直到1958年,侯麦都在教书,业余时间写短篇小说、看电影以及写评论。

1951年,侯麦开始为《电影手册》供稿。他长期坚持着自身的审美标准,对美国通俗电影推崇备至,是巴赞口中这波“青年斗士”的领头人。

1米88的大高个,严肃的性格和年长的年纪,侯麦被亲昵的称为“大莫莫”。(侯麦的原名是 Maurice Schérer)

新浪潮最给力的那几年,侯麦并没有作为新浪潮导演而闻名,他遭遇的困境比受到的认可多得多。

尽管侯麦比新浪潮里的其他导演平均早了五年拍短片(1950年开始),但他的成名却比其他人晚了近十年。毕竟职业生涯的一开始,便遭遇了滑铁卢。

侯麦电影中的女性(侯麦没有故事发生)(6)

《狮子星座》

《狮子星座》拍摄了7周,预算少得可怜,只有6万美元,许多角色由他的朋友们扮演,阿伦·雷乃、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戈达尔纷纷入镜,连场记板都是从特吕弗那儿借的。

与拍摄的艰辛相比,更糟心的莫过于影片上映的波折颇多。曾因私人首映后效果不佳,影片重剪直到1962年才在商业影院上映,仅卖掉5000张票。

以当年的眼光判断,侯麦的处女作无疑是“失败的”。之后很久一段时间,侯麦继续在杂志社做编辑。

而以现代的眼光回头审视,《狮子星座》是一次失败但有趣的实验。

这个关于巴黎的故事里,男主人公皮埃尔从自以为有一笔遗产继承的欣喜,到一连串偶然事件导致他逐步走衰,沦为流浪汉。结果,星座运势没骗人,皮埃尔还是回归了有钱人的生活。

侯麦电影中的女性(侯麦没有故事发生)(7)

《狮子星座》

这实则是个寓言故事,有着宿命的主题,对巴黎空间的展现以及模糊不清的结局。到底困顿期的落魄对皮埃尔意味着什么,侯麦没有讲明。过多的细节展示和反复使用的音乐,放大了影片的缺陷。

平淡、啰嗦的评价口碑,商业上的失败,使得侯麦接连拍了6年的短片。可即便是失败的处女作,里面也能找到贯穿在侯麦后续影片里的线索:宿命故事引发的看似无解的道德诘问,散淡风格中有着精细的故事逻辑。

2

理性地谈风月

不同于处女作里讲一个30岁平庸男人落魄的故事,侯麦从茂瑙的名作《日出》里找出了一条爱情情节剧的成功模板:已有心仪女孩且要娶其为妻的男子,被第二个女孩吸引。进过反复掂量,男子还是回到了最初女友的身边。

侯麦看重这个版式并将其不断改进。所以有了后来更为人熟知的60、70年代“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包括短片)、80年代的“爱情与箴言”系列以及90年代的“四季”系列。

侯麦电影中的女性(侯麦没有故事发生)(8)

《绿光》

他会花很多篇幅让此类优柔寡断的男人或女人“啰嗦”地探讨他们的情爱观,展现爱情关系中的小诡计、小心思和难以言喻的小感觉。

而探索的形式并不枯燥。这些影片里,侯麦用了鲜亮、自然、饱有生机的色彩,海滩、乡村、城市,不同形态的空间有着丰富的层次,映衬着行走在其中的男男女女。

侯麦电影中的女性(侯麦没有故事发生)(9)

《双姝奇缘》

他影片中的人物是年轻鲜活的,即便到了80多岁,侯麦拍的依旧是20多岁的爱情故事。同时他把色情的部分处理地日常、健康,用了理性且俏皮的方式来探讨感性至上的情爱关系。

尤其是侯麦从1981年起拍摄至1987年的“爱情与箴言”系列,用喜剧的调子展现了男女间充满变数的感情世界,既真实也让人唏嘘无奈。本次北影节展映的第二部侯麦作品便是这一系列中的代表作之一《沙滩上的宝莲》。

15岁的少女宝莲和她离异的性感表姐马利恩一道在大西洋海岸度假。三个男人闯入她们的世界,马利恩爱上了自由的民族学家亨利,而“青梅竹马”的皮埃尔一直在热烈地追求她,男孩西尔维对宝莲有好感。

侯麦电影中的女性(侯麦没有故事发生)(10)

皮埃尔、宝莲、马利恩、亨利

五个人的关系因亨利与卖糖果的女孩有染而打乱,谎言、自私、虚伪和多愁善感的情绪弥漫在那个夏天。宝莲的爱情观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故事的灵感来自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作家乔治·梅瑞狄斯的小说《利己主义者》,小说讲的是一个完美绅士在情感关系中不断被揭露狂妄自大、极端利己真面目的过程。

起初50年代,侯麦写下故事并定名为《一个虚伪可爱的流氓》(大意),70年代他重拾故事,做了进一步的延伸。显然主人公从男性尤指亨利,转变为两位女孩宝莲和马利恩。

侯麦电影中的女性(侯麦没有故事发生)(11)

《沙滩上的宝莲》

每个有过或正处于爱情关系中的观众都能从这组人物中对照到相应的情感,每个人物代表了一种爱情逻辑和态度。

这正是侯麦作品迷人的地方之一,亨利有道德瑕疵,你可以说他是个伪君子,却无法忽视他有着浑然天成且自恰的情爱观。

影片以姐妹二人开车进入度假别墅开场,以两人驱车离开结束,一个独立的篇章完成。

《沙滩上的宝莲》似一部寓言小品,爱情中的自私与道德该如何去衡量,侯麦只是让人物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至于观众买账谁的说法,是影片留下的余韵和空间。

侯麦电影中的女性(侯麦没有故事发生)(12)

埃里克·侯麦

这位大器晚成的电影大师,虽然帮助确立了新浪潮最红火时期的评论思潮,但他的创作之路是异常艰辛和边缘的。幸得他忠于自己的美学理念且经由时间证明了这一风格的独特性魅力。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