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是客家吗(赣南客家地名的特征)

[摘 要]本文主要描述分析赣南客家的方位地名、数量地名、变化地名的特征,并试图探求赣地客家地名的语源。

[关键词]赣南;客家;地名;特征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也是属于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它记录了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但地名的意义不能望文生义,需要在进行地理、语言和历史三方面调查考证的基础上客观地了解。本文就赣南客家的方位地名、数量地名、变化地名进行了描述,并对某些地名进行了语源方面的探索。

1 方位地名

方位词地名,是指用某些表示方位、位置的词,与其它词语组合而成的地名,简言之就是指含有方位词的地名。确定一个地名的方位词,总是先要选定(或默认)方位的参照物实体及其名称,这是确定方位的基础和前提。我们把参照物实体名称叫做方位词地名中的“主词”。常用作地名参照体的有山、河、湖、海等自然地理实体及其名称,赣南客家地名自然实体名称的方言色彩特别浓重,如:嵊、岽、迳、排、坑、坪、崎、

赣南是客家吗(赣南客家地名的特征)(1)

赣南是客家吗(赣南客家地名的特征)(2)

垅、弯、仚、

赣南是客家吗(赣南客家地名的特征)(3)

赣南是客家吗(赣南客家地名的特征)(4)

、斜、布,等等。赣南客家居民大多地处山地丘陵,所以,通名大都跟山丘相关。也有少量反映人工建筑和集居聚落的,如:圩、寮、棚、屋,等等。它们的音义大都不同于普通话,有的还是专用的方言用字。

赣南客家表方位的地名除了“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中、内、外、里”,较为独特的有:口、头、尾、背、半、心、脑、底、角,等等。如:江口、水头、山塘尾、土建背、半迳(村建在两山夹峙的狭长地带中部)、田心、企山脑,等等。

赣南客家的方位地名类型多样:(1)按方位词的位置分类:方位词在地名中的位置,既可以冠在其它词语之前,也可嵌在其它两词之间或尾缀在其它词之后。即可分为前置、嵌入、尾缀三种形式;(2)按在同一条地名中方位词出现的次数分类,可分为单式、复式。

前置式方位词地名,即方位词在其它词之前组合构成的地名,“方位词+主词”方式都属于此类,如:南斜、西坑、东村、北嶂、上屋、下洞、左坑、右坑、中碛、内村、外寮,等等。

嵌入式方位词地名,这种形式是方位词夹在主地名和次级地名之间。以“主词+方位词+次级名称”方式构成,如:水头迳、水口山、

赣南是客家吗(赣南客家地名的特征)(5)

下排、沙背排(由“社背排”谐音改、安前坝(由“庵前坝”雅化而成)、田心围等。

尾缀式方位词地名,即方位词是在主地名之后。此类地名常以“主词+方位词+通名”或“主词+方位词”方式出现,如水东镇、水南乡、江背圩、田心电站,等等;更多的是后一种,如高圳上、大湖背、大山尾、水石下、水西、山下、井头、井坑里、王坑口、王家边等。

单式方位词地名,意思是指同一条地名中方位词只出现了一次,其在地名中的位置可前、可中、可后,以上列举的前置、尾缀式等方位地名属于此类。

复式方位词地名,即同一条地名中有两处或两处以上使用了方位词。这种情况往往是出现在含方位词的主地名之后再续次级方位词地名,由两级带方位词的名称组成一个新的次级序列地名群。如下东坑、上南坑、北坑尾、西坑口、下东山、水角上、内村头、水东口、田尾头,等等。

赣南客家方位地名,给我们展示了独特并有丰富内容的方位词系统。

2 数字地名

数字地名指的用数字或数量词和其它词组合而成的地名,简而言之就是含有数字的地名。数字地名的构成往往是数字在前,后跟地理实体名。但具体的构成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是“数量+主词”如:十里排、九口塘、八斗窝、五里段、四个脑,等等。有的是“数字+主词”如:一村、二房、三排、五洞、七窝、九,等等。有的是“数字+其它名词+主词”,如:十足坑、八担丘、九龙嶂、九牛塘、十石丘,等等。有的是“数字+主词+次级名称(或方位),如:二坑口、三弯里、三江口,等等。

数字地名的实际含义也不相同,有的标明地域的距离或高度,如十里排、五里段、九里迳,有的只标明地域的形状特征,如:三角塘(村口有三角形的鱼塘)、四角丘、三角坝,等等。有的标明地域的数量特征,如:十八排、九山窝、三峰院、三坑、十八曲、二十四凹(山体连绵起伏中有大小二十四个山凹),等等。有的是标明地名的位置特征,如:七井屋(村前有七口井)、九口塘、七丘孜,等等。有的仅是比拟的说法,如:九牛塘(村周围有九座小山向村内伸展,犹如九牛同饮一塘)、九龙山、一瓮酒、九龙嶂,等等。有的是标明地域的排序和方位关系,如:三圳口(村前有三条水圳相合的村名)、二渡水(此地是第二道渡口)、五渡水、二房,等等。有的则是引申而来,如:一桶种(村内稻田只需谷种一桶)、一担租、三箩种凹下。有的数字地名是谐音而来,如:八公垄(村附近有土地庙俗称伯公庙,由伯公垄演变而成)、八公段、万上(由“湾上”谐音变成)、万屋(由“湾屋”而来)。

3 变化地名

地名是地理实体或地域的一种语言文字符号。这种符号确定以后,往往世代相传,具有稳定性。但有些地名又会发生变易,名与实不符。名是形式,包括读音、字形等,实是实体,包括地理环境、社群聚落、人工设施等。赣南客家地名变易的原因有:雅化或寄托意愿、谐音误写、村庄易主。

01 雅化地名。

雅化地名指由较粗俗的原地名改成的较雅致的地名,有的还寄托命名的意愿。雅化主要是改换原地名的某个字音不变,或将某个字换成近音的字。如:珠富坑 (村庄位于形似猪牯的山坑里,原名“猪牯坑”)、甲上排(村庄形似鸭脚掌的山排上,原名“鸭掌排”以意愿改)、宜福(村前泥坑较多原名“泥坑”)、石结咀(村庄建在两大石山口上,原名“石缺咀”)、古党(村庄建形似裤裆的山脚下,原名“裤裆”)、下瑶(村庄侧有瓦窑,原名“瓦窑”)。

02 谐音误写改写。

地名来源的指称事物没有相应的文字书写,而是用音同或音近的文字形式标写出来。如:各前(村庄建在山坳角的前方,“角前”误写为“各前”)、陈坑(村庄在梯田的坑底层,“层坑”误写为“陈坑”)、必子排(整个片村座落在形似笔架子的山排上,“笔子排”改写为“必子排”)、罗子排(村后山形似骡子,骡子排误写为“罗子排”)、城坊上(村庄地形似船,名“船坊上”,误写为“城坊上”)、柘谷坪(村后常有鹧鸪栖息,由“鹧鸪坪”误写)。

03 村庄易主。

最早建村的姓氏外迁,原来以姓氏命名的地名被后迁者,以音同音近的地名替换。如:富家庄(原为傅姓建村,后外迁。由傅家庄改)、阳斜(唐最早由杨姓建村,外迁后有不同的姓氏相继相入,由“杨斜”改)。

另外有些是方言有音而标准语中无相应的汉字去标写的地名,也会造成名实不符的情况。如貌笃塘(村前原有水塘,水深不见底,方言称“没有”为“mao”、“底”为“du”,所以早写为“茅笃塘”后又写成“貌笃塘”,有的用方言字写成“冒塘”或“有塘”)。欺子岭(方言称“陡”为“qi”,村后山很陡。普通话里没有相应的字可写)。阵潭(村前有深潭,水流盘旋而,当地方言称“旋涡”的音没有相应的汉字,只得用音近的字“阵”标出)。

4 地名的语源

(一)赣南客家地名多源于自然地理实体。大致可分六类,1、因姓氏而名,主要是村落,以“X屋”为主如:黎屋、彭屋、肖屋、郭屋。2、因地情地貌而名,这是最主要最普遍的地名,如:塘下、渡头、排背、圳沟乃、官溪、梅子岽,等等。3、因植物而名:杉柏、圭竹、桐子排、竹山下、柯树凹等等。4、因动物而名,大多相似联想为名,即地理实体像动物之形,如:“猪婆石、牛岭、鸡冠寨、猫脑、蛇头背。5、以数词得名,如:三坑、五洞、三斗、三角、三里下、五里亭、十八曲、三十六坳、八十段,等等。

(二)赣南客家地名用字很多是从古代汉语沿用下来的,只保存在局部地区,就形成了生僻字或方言字。这些用字普通话里很少用。如:

岽,流行于客家地区,常用于山名,也引申用为山周围的村庄名。《集韵》多贡切,义为山脊。如:长岗岽、梅子岽、南山岽。

墟,流行于南方各省,但赣南客家常写成“圩”,义为“集市”。《广韵》去鱼切,明代《正字通》收入“今俗商贾货物辐凑处谓之墟”义。如:高兴圩、池江圩、青龙圩。

,通行于南方湘、赣、客等方言地区,义为“较大一片坡度不大的地段”。如:十八、中土、白竹。

笕,流行于赣南闽西北交界客家地区,义为“山间引水用的竹管”。《广韵》:“以竹通水,古典切。”如:笕坑、笕头。又写作“枧”。

,通行于赣、客、粤等方言地区,义为“底部”。《集韵》都木切。如:冒塘、塘。

崎,通行于赣南、闽南、粤北等地区。《集韵》:“巨羁切。”。“崎。岿崎。山貌”,义为“陡坡,陡峭的山峰”。陡坡下、陡坡旁的村庄也称“崎”。赣南各地又有不同的写法:欺、企、垓、

赣南是客家吗(赣南客家地名的特征)(6)

。如:横企、欺子岭(村后有很陡的山岭)、企山脑。

地名特征的探索,对实行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曹保平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编辑:周辰

校对:陈庭玉

审订:郝志坚

责编:吴雪菲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赣南是客家吗(赣南客家地名的特征)(7)

赣南是客家吗(赣南客家地名的特征)(8)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