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养成家庭教育讲座美篇(家庭教育三要素)

家庭教育三要素:爱、梦想和行动力(一)

李建福

【引言】如何教育好孩子?有人投入很大,可以说“不差钱”,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却依然表现差,不求上进,不能自立,不懂感恩,游手好闲、沉迷网络、厌学逃学、拖拉磨蹭、早恋、抽烟、酗酒、封闭抑郁、厌世厌婚等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家长退一步自我反思,孩子教育成功不一定全是你的功劳,但是孩子出问题家长绝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自我检查是思想理念的问题,还是操作方法的问题,还是与孩子相处的问题。同时,也有更多的家庭教育成功,看似没怎么费力孩子却很优秀。事实上教育孩子本身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无需神魔化,只要顺应规律,把握好方向,注重日常细节影响,特别是从小培养良好习惯,娃自然长大成人成才。面对信息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化,影响孩子成长的负面因素增多,教育孩子的难度明显加大,我们家长放任自流肯定不行,当然也无需过度焦虑。学习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一点启发也许就会让你豁然开朗,顺利搞定教育子女这件头等大事。

近年来,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焦点,市场上各种门派体系繁杂,但都不能外乎爱、梦想和行动力三个核心要素。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学不会的父母,只有找不完的借口。相信你,相信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能够成功。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其实讲的就是培植树木与培养人有很大相似之处,有共同的规律可循,只是人的成长比树木需要更长的时间。大家都见过一棵树长着长着出现树叶枯黄,半死不活样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应该怎样解决问题呢?你会不会认为这就是正常的风吹日晒就让树叶枯黄了,把这些枯萎的枝摘折掉就解决问题了。错,枝叶的问题实际上要么是根部基础没有长好,要么土壤营养破坏了,要么是光照不适,要么是外部环境空气温度湿度的问题。树木种养者需要细致观察分析具体原因所在,改善相应的环节。我们教育孩子有人形象的把母亲比成水分和肥料,父亲是阳光,家庭是孩子成长环境,是土地,幼时教育培养就是根部基础。孩子长大了,到小学中学出现问题基本都是小时的习惯养成不好,长到一定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就问题解决问题,正如树摘掉枯黄的叶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在土壤、阳光和环境上想办法解决。孩子出了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要探寻深层次原因,标本兼治。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7岁时的大脑发育已经基本接近成人,3至6岁的教育最重要,或者延伸到12岁之前,小时教育培养不好,后面的就要费更多的周折;小时教育做好了,特别是习惯兴趣培养好了,进入中学阶段就会顺利省心很多。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一样,如果根部的基础扎实了,就很容易自然成活长大直至成材;如果根部出了问题,树很可能就长不大,或者成长中出现各种病害,生长缓慢。所以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滋养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疗愈童年。意思就是,童年家庭教育做好了,为孩子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成长就会顺利;童年的养育教育出了问题,就为将来的成长埋下了瘾患,需要费很大力气往过来校正。教育孩子越早重视越好,上小学之前把各种习惯培养好了,后面管起来就会非常轻松,他会自己健康成长。千万不敢认为孩子还不小用太上心,长大了再教育就迟了。

还是以植树打比方,大家是否有过栽植树木的经历,本人小时候每年清明前后都会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大早扛着柳椽找河岸地段栽树。那时就简单的地下挖个坑,有时沾点泥浆,有时直接栽进去基本上全部成活,一到春暖花开就生根发芽,长的生机勃勃,后来长成了参天大树。现在栽树成活的难度明显加大了,城市景观树栽上后好多都吊着营养袋,就这样也有好一部分活不了。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土地环境发生了变化,甚至气候和空气也遭到了污染。我们教育孩子也一样,当年我们这一代人接受教育很简单,能吃饱穿暖有个学上就很不错了,很少有沾染不良习惯的。现在教育孩子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由于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网络等多种信息传播,教育的难度明显增大,搞不好就可能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树木生长的根部基础即孩子幼时的抚育培养是应该由父母来做的,成长的环境也应该是由父母营造,阳光土壤就是父母本身。孩子这棵树苗能不能生长旺盛,长成参天大树,全在于家长。为了你们的孩子能发展的更好,感谢今天来这里我们共同学习的各位家长,如果你孩子还小,6岁以下或者12岁之前,那就值得庆幸,从现在开始用心的培养一定会成功;如果孩子已经大到中学以上了,更有必要探讨学习,保持积极心态,对孩子的优势尽情发扬,存在的问题对症治愈修复,慢慢来,循序渐进。教育孩子这事,越早越好,同时永远也不要定义太迟了而后悔,唤醒的这一天就是新的启程,只要你有心,你懂孩子,你就会成为优秀的父母,孩子在你的呵护教育下就会脱颖而出,变得越来越出色。

当今时代教育孩子,正如抚育树木一样,需要学习相应的技术,舍得一定的投入,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投入的不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爱和精力。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父母改变百分之一,孩子改变百分之百。父母持续学习自我提升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是王道,自己不懂教育也不学习,一味地逼迫孩子成长是盲道。教育最大的危险,就是一群从来不读书的父母拼命逼迫孩子把书读好。时代不同了,一个关于读书学习的家长你的孩子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绝对不太差。

言归正传,现在说说家庭教育三要素,即爱,梦想和行动力。

2022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执行,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该法律第14条规定:“父母或者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其中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地位职责和主要任务。事实上,近年来家庭教育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这部法律颁布的出发点,就是回应社会关切,明确要求家长、国家、社会共同协作,解决当前存在的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和无力教育等现实问题。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先从人生成长要素说起。人生成长三要素,即爱、梦想和行动力。家庭教育做好这三件事,孩子的成长自然顺畅有为,既是家业振兴,也是对贡献社会。

培养孩子成长,爱是前提,是生命内在动力所在;梦想可作为前进的方向目标,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行动力则是实现价值的动态过程,是实现目标的能量支持。三者互为因果,层层递进,相辅相成,自成一体。一个孩子心中有大爱孩子,一定向往美好未来;为实现梦想,就必然付诸行动而努力。

家庭教育,就是要以爱点燃孩子的梦想,激发行动和学习的内驱力。

一、爱,是第一位的

爱是最好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类的天性,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同样是爱孩子,爱的结果不同,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千差万别。正如,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是,这只能是表象上的爱,简单的爱。真正的爱,懂爱会爱却是一种学问,如何把爱转化成为有效的教育,对于家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古人云:“君子之爱也以德,小从之爱也以姑息。”溺爱、姑息和迁就孩子,不仅害孩子,也害父母自己。现在有的父母喜欢把十四五岁的学生当成四五岁的孩子去娇惯,当然不好,当然会妨碍孩子的成长。反过来,想让十四五岁的孩子能像四五十岁的大人那样成熟,用成人标准严加要求,拔苗助长,动不动就着急、上火、生气,显然也妨碍孩子成长。爱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要把握孩子的个性特点,要懂孩子,否则你的爱很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花了好大的功夫却事与愿违。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爱是相互的,从爱孩子到教育孩子学会爱,懂得爱。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行动有为,培养一个有大爱精神的孩子,他的世界就会充满光明,他的未来一定越走越好。

全国人大组织专家起草《家庭教育促进法》阶段,做过一个调查,有一半的家长感觉教育子女的能力不够,好大一部分父母为教育子女而困惑焦虑。不会教育孩子,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不会爱孩子。

纵观社会万千景象,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一大热点。大城市以商业模式运作的各种机构培训层出不穷,可说达到了火爆的程度,成本很高,进场几百元,进体系几千,动辄几万屡见不鲜。其中有的是专门学习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有人欲从事家庭教育推广。我们身边家长的态度可以用两次五五分成描述,有50%的人深刻的认识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却苦于不得法,愿意学习提升。对这个群体,家庭教育传播的价值就比较容易实现。这类群体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说是重视子女教育,实际直接投入陪伴养育的精力不足,需要重新审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二是方法不对,瞎忙活,费了好大功夫教育孩子却背道而驰,越上心效果越来越差,需要冷静思考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首先,自己要用心学习,提升认知,转变思路,改进方法,也许有的人只要一个点拨启发就会豁然开朗,原来教育孩子并没有那么难那么可怕。

剩余50%的人再对开分成,其中一半人不管是否学习过有关专业,但他们自身拥有的知识经验,完全能够胜任教育孩子重任,善于教育孩子,把对孩子的爱转化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效果很好。

安塞城郊五里湾农民吴治宝家5个孩子,有4位考入北大清华的硕士博士,有的还出国留学,最后小女儿也考上北师大研究生。父亲初中文化,母亲文盲,但他们就用一种最朴素的方法把子女教育成功了。

家庭教育立法,这是全国的一件大事。为此,有人又会把家庭教育神魔化,从一个坑丢进了另一个坑,另一种困境,从不重视到过于重视而加重忧心。其实没那么可怕,最简便的东西往往是最珍贵的。目前市场上火热的家庭教育培训行业,不排除有好多的是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雷声大雨点小,事倍功半。

还有小一半人是认为家庭教育就不是什么事,没有这个概念。你给讲他根本不愿意听,孩子成长都出问题了,只对结果痛苦却不去寻找解决渠道,或者任其奇型发展,不计后果,十分可怕。前段时间回老家赶事情下来时捎了个小时认识的熟人,孩子上初三,因为打架逃课等不去上学流落到社会。他咨询哪里找个学校让儿子把初中先念完,我说义务教育是不允许开除学生的,他说老师心里不想要孩子也不想去。我正想一路细细讲讲也许有些问题可以尝试慢慢解决,解铃还需系铃人啊,他很显然没有听的心思,一味的强调孩子是跟其他一些不好的孩子一起学坏的,只要凑合完初中就行了,再就不想想其它措施和办法,很可惜的。我帮不了这个忙,已经是面对面了,却也无法为改善孩子的状况发挥一点价值,有些困惑而无奈。

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这样的,我们家长朋友可以对照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有个清晰的定位,便于更好的形成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学习起来也就更有针对性和侧重点。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我们家长既要认识到严峻的形势,更要充满信心,因为这部法是为家长赋能的。不仅明确提出了具体内容和方法,而且规定家长承担主体责任同时,国家政府社会都要共同参与这项事关家庭幸福、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大事,会帮助我们提供服务,解决问题。所以2022年的春天,也是家庭教育的春天。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16条关于家庭教育内容规定:“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行和法治意识。”

《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强调了一个爱字。爱,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永恒主题。爱孩子,就要懂孩子;懂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需要所盼,理解孩子的处境。要遵循孩子的发育规律,把握时代特征,突出个体差异,适时适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爱孩子,不单单是提供物质保障和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领域的关怀和保护,还有心理营养的供给,以家长的爱,温暖孩子的爱,唤醒孩子的爱,点燃孩子的爱。培养孩子爱的精神,爱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需要尊重成长的自然规律,汲取自然的营养和力量。越是自然的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人类的发展起源和科学进步看,很多技术革新都是受到了自然界的启发而形成的仿生学,比如火车的驱动,飞机的腾飞;很多的艺术之美都萌生于奇妙的自然景象,比如音乐天籁之音,舞蹈最美的动作都非常像某一种生物的姿态;还有人的情感,最纯净就是回归自然。爱、自然和生命力三位一体,互为因果,遵循规律的爱,就是赋予孩子强大的生命力,就是给孩子美好的明天。

爱孩子,需要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个环节,伴随孩子的一生,要拓宽爱的领域,延伸爱的范畴,提升爱的境界,培育引导孩子真正做到爱自己,爱亲人,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爱世界。心中有大爱,眼中有光芒,生命充满力量。

养育孩子的大爱精神,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循序发展的过程,要体现在细节上,展示到格局中。家长有爱,孩子有爱,孩子的人生更精彩,让世界充满爱。

1、走出爱和教育的误区

爱孩子,真的不是母鸡都会的事。当前家长面临教育子女的焦虑,其实就是陷入种种爱与教育的误区。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其一,信天命,轻教育。认为孩子是天生的,能不能成人成才的,是与生俱来命里注定的,不在于谁教育上,于是对自己孩子放任不管。身为父母缺乏教育引导意识,只要做到吃饱穿暖物质需求就是尽到了家长的责任,有时候明明感觉到孩子出问题了,但懒得去管教,侥幸等待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得了,就变好了。这样多数情况下,可真等到长大到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社会后问题百出,后悔莫及。人之初,性本空。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是由后天教育影响决定的。养不教,父之过,千万别把孩子教育的大事听天由命,自己的孩子自己教育这是天职。

其二、小不教,大了急。好多人认为孩子小时没必要教育,上了小学有作业任务时才正式开始教育,甚至有的到了有升学考试时才感到了教育的紧迫性,这是大错特错的。教育孩子需要从父母结婚那天起就要有计划,用心准备,要抓早抓小,6岁之前是最佳教育时机,要把各种行为习惯培养好,情感和性格养成的基础要打好,把基本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做好。要让孩子明是非,懂规矩,学会与人相处,适应规则,小时候各方面良好发展的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越来越好。相反,“小时偷针,长大偷牛”,小时候问题百出的孩子,长大后问题往往更严重。那些熊孩子,长大突然优秀的概率微乎其微。近期在安塞一男子在财富广场地下游乐场击打一名小孩的视频在网络传的沸沸扬扬,打人者受到众人谴责严厉惩罚是必须的,法律自有公论。但事情的起因是这位被打的六七岁的男孩,无缘无故地把人家很小的女孩推倒在地,也实属不应该。教育孩子形成规则意识,不能无理侵犯他人,这是基本原则,值得家长反思。如果教育不好自己孩子遵守规则,讲究公道,社会就要教训你孩子懂得什么叫规则秩序。

民国时期1916年广东省长朱庆澜写了著作《家庭教育》,写到人生有三道染缸,把上小学之前的教育比作第一道染缸,这道染色染成什么色调主要是由家长决定,如果这时染成黑色长大了后面再要改作其他想要的颜色,那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从小有计划地把底色打成正常的色彩(就是认知、行为习惯、性格、情感、技能等方面良好发展),后面在这基础上创作各种色彩图案,就会容易的多,也会更精彩。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幼年时期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小时不教育,长大了教育难度会成倍增加。

其三,靠学校,轻家教。好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把责任一揽子推给学校。对学校教育感觉不够满意或出了问题后,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培训机构,有的不惜重金甚至省吃节用让孩子通过课外培训提高成绩。“双减”从政策上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家长的依赖性和想法强化培训的意愿并没有减。从小孩子的行为习惯没有培养好,学习等方面出问题了,首先不是家长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办法,要么是报怨推托,要么是寻求外力,比如强化补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越补越糟糕。

现在社会背景下,光学校是教育不了的,有些问题是学校承担不起,也解决不了。学校主要负责知识教授,家长是负责行为习惯和性格品质培养,学校进行智商开发,家庭承担情商培养,孩子自我情绪管理和与人交往做不好,永远难以成为智慧性人才。性格决定命运,看看我们身边,政界、商界、文化和社会活动界,凡是成大事者哪位不是情商高手。家长培养孩子养成的良好习惯,用在学校的学习中,家校合力,与孩子同频共振,为孩子源源不断的注入活力。在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家长需要消除为孩子选择学校的焦虑,再不要一味地把心思用在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而花费超倍的精力,而应该用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上,教育孩子增强对自己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适应学校环境,珍惜老师,珍惜同学,珍惜校园学习生活,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当下社会,也不完全排除有老师存在引诱补课等热点问题,还有所谓的佛系老师,但我们要相信总体趋势还是好的,要在孩子面前维护老师的形象和威严,保证孩子用心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学。有个别家长怀疑对抗思想严重,喜欢挑老师和学校的毛病,稍有孩子磕磕绊绊就小问题大闹,漫天要价,当时看来是赢了学校和老师,最终却输了孩子。一个人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各有特点,但是家庭教育占有更大影响力,具有更多的优势。一是时间优势,初中阶段以下在校8小时之外基本一直在家,家长对孩子教育成长可以终身产生影响,而老师只能是阶段性的;二是情感优势,父母运用亲情和血缘关系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影响力,老师是无法达到的;三是资源优势,家庭可以超越学校校园教室等在校时间空间限制,利用各种资源途径对子女进行教育。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课堂之外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因素大幅增多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孩子教育成功需要老师的教导,而教育失败家长必须承担主要的责任,孩子出问题了不要报怨别人,就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我们无法凭个人改变,但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如何去适应社会,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家庭教育。在我国实行“双减”政策后,还有说法可能取消中考,或者更加开放,这对家庭教育的责任又有新要求和内容,也可以说“拼爹妈的时代”真正来临了,谁重视子女教育谁懂教育谁就会成功,否则孩子可能比原来更糟糕。一方面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任务更加紧迫,长期严格控制一下子放开来,缺乏自律精神的孩子会变得迷茫散漫,走向歪门邪道的可能性更大;另一方面高考制度不会改变,人才培养选拔机制永远都将存在,中国古代都有科举考试,世界各国都有考试选拔,前面的路走不好,高考中就无法胜出。“双减”使得家庭教育的责任更大,变数更多,某种程度上家长行孩子就行,家长不管不懂教育,孩子成长和发展就会陷入被动。正如有人刁侃,“双减”既不减压,也不是减负,而是一减不优秀的孩子,二减不重视教育的父母。“双减”的本质就是筛选,向上筛选人才为国做贡献,向下筛选劳力回家打柴火。一句话,孩子成长的分水岭更明显,何去何从,成败皆由家长决定。

“双减”从国家决策层面考量,还有另一层深刻意义,通过制度调控解决教育不公平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校外培训野蛮生长,教育被资本控制了以后,优势教育资源就成了有钱人追逐的竞争游戏,一些孩子凭借家庭购买的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在高考选拨中相对更容易获胜。大城市很多优秀老师被课外机构或家庭辅导高薪挖人,试想想敢以每月一万元聘请顶极高手老师辅导一门功课的孩子大有人在时,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已经无法和他们站在一个起点上竞争了,哪怕拥有优良的天赋和潜力也会因为得到的教育服务相对滞后,在考试为主要方式的选拨中只能无奈淘汰出局。目前985、211一类名牌大学里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按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像北大、清华连小城市的学生都寥寥无几,这种现象长此以往下去,知名学府就成了有钱有权有势人家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俱乐部,一个个本来拥有很好天赋和潜质的普遍人家的孩子被拒之门外,难有出头之日。这对于国家造成潜在的人才资源浪费,对于社会就会加深阶层分划固化,与人尽其才、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治国理念背道而驰,更严重的是把我们老百姓的孩子挤压在社会低层,永无用武之地。作为我们占大多数的普通人家,必须审时度势,感谢及时而来的英明政策,趁当下“双减”整治,政府干预资本对教育的导向影响之机,借助营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我们要充分发挥认知领先和精力充足的优势,强化家庭教育,以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品行,特别是自强精神,激发动力,挖掘潜力,实现赛道并行超车。资本市场的能量超乎人们的想象,随着人们对子女教育重视日益高涨,资本购买优质教育资源的风潮迟早还会卷土重来,到时候我们普通人家只能是有看法没办法。

感谢“双减”,感谢高考。中国这样传统观念和经济社会背景之下,高考是最公平的选择机制,一些鼓吹高考形式改革和叫嚣取消高考的论调绝对不会成为现实,试看看加大高校自主招生的实践总结,弄虚作假无孔不入,将孩子的高考演变成了家长的竞争,可谓一地鸡毛。“双减”是我们普通人家孩子出人头地的大好机遇,一定要保持足够的信心,投入足够的精力,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把孩子教育成功。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普通家庭与权贵家族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更多的精力亲自专注于子女教育。要结合自己孩子个性特点,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以成功的家庭教育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以孩子的竞争突破提升家庭和家族的整个实力,从而改变命运,改善处境,彰显我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事实上,还是有不少家长把子女教育全部寄托在了学校,寄托在依靠外在力量去改变,宁可付出双倍的代价靠强化辅导解决孩子的成绩问题,也不愿意静心学习思考教育子女问题。比如“新冠”抗疫居家隔离期间,很多家长叫苦连天,把学校复课叫作“神兽”归笼。孩子呆在家里,有那么可怕吗?本该是绝好的教育机会却当成了严重负担,这就是家庭教育缺失最有力的例证。如果孩子真的是所谓的“神兽”,回到学校也无法归笼,他心是野的,行为是狂乱的。解铃还须系铃人,何况现在“佛系”老师滋生蔓延(受不良风气冲击,老师态度很好,程序都走的很完善,但不愿意用心用力去教育),你的孩子自己都教育不好,谁又能代替呢?

其四,重成绩,轻能力。双眼紧盯孩子的考试分数,只对成绩有标准有要求,只要学习成绩好别的都无所谓,这样导致两种可能,一种是高分低能,除了学习啥也不会;另一种是因为习惯不好,缺乏学习兴趣,在强压逼迫之下,越学越厌烦,结果是成绩下滑,其他问题越来越多。对孩子生活能力等方面的事情的全部包办代替,有的不惜重金寄希望于补课机构,结果培养成了高分低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其实孩子成长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发展,“东方神童”魏永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3岁考入湘潭大学,17岁考入中科院研究生。研究生之前告诉母亲想一个人去上学,可是母亲不放心,家务全部包揽,洗衣、洗澡、端饭、系鞋带都要帮着完成。到中科院后,由于严重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交际能力,一场“噩梦”开始。周围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他,心理压力导致一些科目成绩急剧下降,甚至出现0分,2003年被无耐劝退。此后与母亲的矛盾爆发,甚至呵斥他:“你还不好死了算了,你让我多年的什么都化为灰烬。”一时间极度落差使他痴迷电脑游戏,后经他人帮助渐渐正常,2005年到上海一家航天研究机构工作,并结婚成家有了可爱的女儿。可惜的是2021年9月,年仅38岁的他因病去世。

家长要明确认识到,教育孩子成绩不是不重要,在人才选拔机制中起决定作用,但是人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是能力大于成绩,至少在抓学习成绩的时候不能忽视了能力培养。如果母亲换成另一种养育儿子的方式,魏永康的人生也就被改写。

其五,只要求,轻陪伴。一味去给孩子提要求,重复老一套昨天的故事讲大道理,如法炮制各种各样的心灵鸡汤,而不去用心陪伴孩子,通过示范引导感化召唤孩子。家长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孰不知孩子早已心生厌烦,内心抵触对抗,使说教成为无效教育。三流的家长打骂吼叫,二流的家长不停的说教,一流的家长在陪伴中引导激励。

其六,重结果,轻过程。教育孩子只看结果,不问耕耘,当孩子有个好的成绩时候不去了解感受其努力付出的艰辛及时鼓励,而是希望下次考得更好;当成绩不好时,只知道谴责批评而不问原因,无法与孩子感同深受,共情共鸣,孩子的心思我不懂。正确的做法是别把结果看得那么重,努力比结果更重要,给孩子的努力过程加油鼓劲。孩子用心努力了就足够了,坚持去做一定会有成果。表扬鼓励孩子要淡化结果,突出动态过程,形成内趋力。

其七,爱比较,轻个性。教育孩子的目标是别人家的孩子,喜欢拿别人的长处跟自己孩子比,在比较中消磨了孩子的志气。每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独特个体,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选择适当的方式引导放大,精力用在干积极事情上多了,不务正业的事自然就会减少,优点越来越多缺点就会渐渐减弱或消失。要比就拿自己跟自己比,拿今天和昨天比,引导孩子形成为进步而付出的自律习惯,就会每天都在无形中进步,逐步培养孩子强大的自信,不断超越自我。

其八,重物质,轻精神。现在物质条件好了,要什么都满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得来太容易使得孩子不懂得珍惜,失去了自我创造的意识。物质奖励五花八门,治标不治本,不懂得精神鼓励、情感互通和心理疏导,孩子有前劲没后劲。当前是中国独生子女一代生育养育子女的高峰期,一个小孩6人疼爱的模式非常普遍,特别是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苦处的老人,现在至少都可算得上“小富”怎能委曲孩子,有的在物质方面可以称其为爱的“泛滥”。无节制的物质满足,助长了孩子浪费、攀比、奢侈消费等不良习惯,把主要精力投放于物质享乐上而不求上进,也无心思学习,整天过得昏昏沉沉。有的小小年纪给配备电子产品,没有帮助学习,反而游戏成瘾,曾经相互效仿的“豪华生日宴”,现在想来让好多孩子沾染了抽烟、饮酒、娱乐等与年龄不相符的坏毛病。从富人家的“富二代”到穷人家的“富二代”,即家庭很不富裕却像很钱那样讲排场,过渡消耗物质而不懂得所有一切的来之不易,懒惰成性,不思进取。有种说法是富养女孩,穷养男孩。这个应该理解为女孩更注重自尊心培养,懂得珍惜自己保护自己,男孩要注重吃苦精神培养,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绝不能把所谓的富养穷养简单地看成物质方面的给予多少,无论男孩女孩都需要精神上的富养,要尊重,多鼓励,让孩子自信阳光。普通家庭物质方面保证孩子温饱体面等一般性消费需求,保证学习生活正常开支,这个现在家族都能做到。家庭富裕的可适当高一些品质,但绝不需要奢侈豪华,否则有可能误导孩子注意力转移,助长孩子的享乐攀比之风。好多家长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管好吃穿用度,精神教育是空洞的东西,意识不到与孩子一起读本书可以使孩子与自己达成心理默契,可以更好的引领孩子进步。对孩子取得成功或者遇到困惑视而不见,缺乏及时恰当的鼓励和安慰,严重的挫伤了孩子积极性。全国教育学会理事会调研报告显示,物质满足对于孩子学习成绩影响远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大,而精神鼓励和情绪调动却能产生巨大影响,家里保持积极情绪的孩子优秀比例高,相反情绪消极的孩子多数成绩低。

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从农村出身,连续三年参加高考考入北大;从在北大当老师,到创办新东方学校;从机构纽约上市市值破200亿美元,到政策调整退租1500个教学点,市值缩水95%;从捐赠8万套桌椅包括运费价值近亿元,到转业直播带货帮农民推销农产品;从直播间初期的探索冷清,到东方甑选的全网爆红,人生可谓跌宕起伏,几度辉煌,非常令人敬佩。多年来,他在繁忙中还坚持家庭教育推广,其理念先进,方法可操作性强,其中以自己教育两个孩子的亲身实践给我们的启发是:要以精神养育为重,在物质上严格管制。儿子都上到五年级了要买个ipad,他提出的条件是读20本共同选定的书籍。儿子质问你不是很有钱吗,买这算个啥呢,他反怼老子有钱跟你有啥关系,你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起先儿子不愿意接受,过几天还是觉得想要,就自己抽时间去读指定的书,直到规定的书快读完了,看到儿子的读书决心,母亲才给他买了。再说把电子产品管控好,对于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学习成长应该是利大于弊,所以没有坚决拒绝,孩子需求的问题也解决了,读书的目的也达到了,一举两得。他本人人生可以称得是辉煌,社会影响巨大,连续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所提的议案都与教育有关,有的直接是关于家庭教育的,其观点切合实际,站的高看得远,富有现实指导意义。推广家庭教育他有深刻体会,他再怎繁忙也都要抽出精力陪伴教育孩子,自己的两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先后考入了世界知名学府。

有些家长喜欢用物质奖励孩子,许诺考到多少分就给奖什么,这个一定要慎重对待,搞不好会在对物质追逐下很可能滋生其它不良习惯。恰到好处的运用精神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成就感、自信心和进取心,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取得更好发展。

三流家长溺爱孩子,要啥给啥;二流家长培训班补救,不惜劳命伤财;一流家长自我学习成长,做孩子精神导师。孩子的物质满足是短暂的,精神追求进步才是自发的持久的,一个恰到好处的击掌鼓励的力量远远大于一件昂贵的名牌衣服的诱导。所谓男孩子在穷养,女孩子要富养。这是互文句式,正确的解释是不论男孩女孩物质上都应该吃点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心理和精神都要足够富裕,内心强大自信,保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其九,爱长处,痛缺点。人无完人,哪个孩子都不会十全十美。好多家长不这样想,喜欢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而高兴不已,不能接受孩子的短处和缺点而痛苦不堪,考试考好家长就兴奋给奖赏,考差了就责骂打击。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优点缺点互融并存,家长要爱一个完整的孩子,包括优点和缺点的全部。我们喜欢孩子表现好的方面,也要接受不好的方面;表现好的时候给予鼓励推动,表现不好的时候更应该进行安慰关心。最怕的是孩子把缺点或遇到的问题全藏在心底不想说出来,这对父母是一个考验,需要一定的智慧,吃透孩子的问题症结所在,然后正视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家庭是孩子的练兵场,孩子有问题并不可怕,家长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在一次一次地磨练中茁壮成长。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大后方,孩子在前线学习拼搏遇到困难时,家长需要保持警惕第一时间观察发现,及时补给支援,孩子才可以在战场上一次一次的对抗中炼就一身本领,占据人生制高点。

其十、重指令,轻示范。思想上老子天下第一,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想怎么管教就怎么对待,认为你是我的孩子你就得听我的,不尊重孩子,剥夺孩子的自主权,以长辈的名义以权压人。对自己自由主义,对孩子马列主义,比如玩手机,不让孩子动,自己却整天玩不停,甚至名誉上是督促孩子写作业,自己却坐在旁边播放乱七八糟的东西,使孩子难以安心集中精力学习。家长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对待家业事业没目标没标准,整天催促孩子考重点考名牌。这样的管教不仅无法达到要求,而且混乱孩子的视角,只能让孩子感到迷茫而沮丧。

家长对孩子的示范教育,不是指简单的学习内容指导,因为孩子和大人分工的主要任务不同。更重要的是展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努力进取的工作状态,文明有序的行为品质,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严谨朴实的生活作风,永无止境的学习状态。家长以身作则,对于教育孩子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有的却陷入了爱的误区,一个误区一个坑,最怕越陷越深,希望不懂爱的家长朋友早日觉醒,走出误区,寻找并实践爱与教育的光明大道。爱孩子,要专注于培养孩子的内趋力,助力孩子破壳成长;当个好“园丁”,为孩子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培育其自我发展;学会陪伴,与孩子共同成长。

2、用爱助力孩子破壳成长

世界上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标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在爱的呵护下,孩子实现一次又一次的破壳成长,渐行渐远,远走高飞,开创自己的新天地,自成一体。然而,只要懂爱会爱爱的成功,教育得法,这种无形的爱,又会将孩子与父母紧紧的以爱维系在一起,走的越远,飞的越高,系的越牢,爱的越深。孩子志在四方,身在他乡,却永远都会把那种最深最真的爱留在家中,留给最亲的人,时常心里牵挂,有空就回家看看。这是父母之爱与家庭教育最理想的结果,也是也是人生成功与幸福的一个重要标志。

孩子破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明白并努力做到,孩子是经我们而来的,但不是为我们而来,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生,我们的职责是助力孩子破壳成长,用爱和温暖浮化孩子的生命力,而不是代替孩子破壳。就像母鸡浮小鸡一样,营造恰到好处的温度,创造适宜的环境让小鸡由内而外自行破壳自然生长。如果把孩子比作一颗树木,父母就是园丁,保证提供所需的土壤、阳光、水和温度等,可适时地进行扶持修剪,任由其长成参天大树。父母绝不能作木匠,把树木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未完待续)

良好习惯养成家庭教育讲座美篇(家庭教育三要素)(1)

李建福,1986年7月毕业于延安师范,1989年考入延安教育学院离职进修获汉语语言文学专科学历,2005年获得陕西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喜欢阅读,爱好写作,《我是老师》、《西河口的岁月》、《中国航空事业的雏形》和《弘扬延安精神,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等近20篇作品在《延安日报》等报刊公开发表;主编出版《情恋鼓乡》、《红色安塞印迹》、《特别的关怀》和《革命岁月之安塞记忆》等著作。先后从事教育工作30年,专注于家庭教育十余年,坚持学习与实践调研思考相结合,撰写完成《家庭教育三要素:爱,梦想与行动力》、《亲子阅读,点燃幸福人生》、《正向教育,照亮孩子的成长道路》和《教育孩子是伟大的事业》等专稿,共计20万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