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早春寄怀(唐诗三百首一天学一首)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唐诗三百首早春寄怀(唐诗三百首一天学一首)(1)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名词解释

1.掩:关闭。

2.柴扉:柴门。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古诗新话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知人论世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唐诗三百首早春寄怀(唐诗三百首一天学一首)(2)

王维


整体赏析

送别诗是唐朝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这首《山中送别》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经结束,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如此写法,颇有意味。

离别之时,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神伤,但是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千头万绪,诗人只用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来表现。这是山居之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得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联,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联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来,从而寓别情于这字里行间了。而读者也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那么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使人陷入低回的想象之中。

诗的三、四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中的“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这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刚刚分别,却盼其早日归来。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本诗拾取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深厚、真挚的感情,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