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快很厉害的上古神兽(江苏让上古神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实习生 尤强 拍摄 陆地,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速度快很厉害的上古神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速度快很厉害的上古神兽(江苏让上古神兽)

速度快很厉害的上古神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实习生 尤强 拍摄 陆地

麋鹿,又名“四不像”,是偶蹄目、鹿科、麋鹿属的哺乳动物。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驴”,因此又得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动物,又被称为“上古神兽”。

前不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的冬天显得生机勃勃。草地平阔、绵延千里。地上有一群群的麋鹿,天上还有一闪而过的丹顶鹤、黑嘴鸥、白尾海雕等珍贵鸟类。

1964年出生的徐安宏在保护区一待就是35年。1987年以来,徐安宏亲眼看着麋鹿数量由最初的39头增长到了如今的6119头。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中专毕业以后,徐安宏就被分配到保护区当兽医。彼时的保护区刚建立,对于徐安宏来说,这无疑是一份苦差事。

“最初,我们只有15000亩地,一眼望去都是荒凉的沼泽、滩涂。”但徐安宏却自得其乐。

他十分喜爱这种上古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奇珍异兽。“在神话中,姜子牙就骑着麋鹿。”在徐安宏看来,他的任务就是让这种“上古神兽”重现往日的荣光。

从大约1万年前到3000年前,麋鹿种群规模最为昌盛,数量一度达到了上亿头,“比当时的人还多”。

徐安宏说,麋鹿是我国固有的大型食草类动物。历代的狩猎让麋鹿的数量迅速衰减。1866年之后,英、法、德、比等国的驻清公使及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等手段,从北京南海子猎苑弄走几十头麋鹿,饲养在各国动物园中。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麋鹿被列强劫杀一空,在我国本土灭绝。

让徐安宏颇为敬佩的是英国的贝福特公爵。贝福特公爵眼看着圈养在欧洲各国动物园内的麋鹿纷纷死去,心中十分焦急。

1898年至此后的十余年间,他在世界各地花重金购买了18头麋鹿,并饲养在乌邦寺庄园内。“这18头麋鹿是现在全世界所有麋鹿的‘祖先’。”徐安宏说。

到二战时,乌邦寺庄园已有麋鹿255头。为了避免战火彻底摧毁庄园与麋鹿,贝福特公爵的子孙们决定向全世界的大型动物园转让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达到1320头。

1986年,原国家林业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大丰选址建立保护区。同年,保护区从英国7家动物园引入13头雄性麋鹿、26头雌性麋鹿,共计39头麋鹿。

“这是我们的‘火种’。”时隔百年,麋鹿重回祖国,徐安宏深知责任之重。他翻阅古代典籍,但只找到了模糊的记载。对于麋鹿的习性、饮食习惯等,徐安宏几乎一无所知。

“当时,我们只知道麋鹿喜欢游泳,喜欢生活在沼泽、平原地带。”大丰土地平旷,沼泽密布。这里是麋鹿天然的“栖息地”。自从麋鹿运送回来后,保护区与英国鲜有来往。对于这些知识,徐安宏只能自学。

他将目光放在了保护区内的另一种野生生物——牙獐身上。牙獐属于哺乳纲偶蹄鹿科动物,与麋鹿相近。通过观察牙獐,徐安宏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他选取了多种食物对麋鹿进行投放,观察食物的消耗量,以确定麋鹿的饮食喜好。最终,徐安宏发现,小麦麸、大麦、玉米、豆饼等最合麋鹿的口味。

为了更好地观察麋鹿,徐安宏还与同事们从美国购买了每根价值1000美元的电子项圈。为麋鹿绑上项圈后,他们就可以通过卫星定位观察麋鹿的活动轨迹,并分析出它更喜欢在哪一个区域生活。“这可能就是早期的行程码。”徐安宏幽默地说。

在徐安宏与同事们的精心照料下,麋鹿再一次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与麋鹿一起扎根大丰的,还有一代代的保护区工作人员。

36岁的姚亚军是保护区管理处安全保卫处的工作人员。他从小在保护区内长大,父母都是保护区的职工。保护区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不仅是麋鹿数量多了,保护区内还飞来了百余种珍贵的鸟类。生物多样性也更丰富了。”姚亚军发现,一到夏天,麋鹿身上就会有很多的蚊虫。这些鸟儿就趴在麋鹿的背上吃虫子。这样一副和谐的生态画面,深刻地印在了姚亚军的脑海里。

长大后,他留在了保护区,做起巡护工作。保护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姚亚军所在的B组每天都要巡护大丰港附近的四五百头麋鹿。对姚亚军来说,他们就是野生麋鹿的“救护车”。

2021年8月,姚亚军所管理的网格内有18头麋鹿被困在了当地村民修建的水渠内。得知情况后,姚亚军迅速赶到现场,分别对麋鹿进行麻醉,并配合消防队将其解救。

如今,保护区占地约4万亩,在一区、二区、三区共设有98个监控,可以对麋鹿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

33岁的大丰人陈杰于2013年参加工作。他主要负责麋鹿的投喂工作。如今,他努力成为一名助理兽医师。

“人工养殖的麋鹿一年四季都需要投放食物;野生麋鹿为了保障在缺少食物的冬天可以舒适过冬,我们也会为其在冬天投放食物。”陈杰介绍,食物投放每天两次。每头麋鹿一天都要吃5~6公斤的饲料。

此外,麋鹿保护区科研监测中心大楼是保护麋鹿的重要部门。2018年,他们新增了三个监测点,24小时监测保护区水文、土壤、气象等30多项指标,每隔15分钟更新一次上传至大数据平台,供科研人员研究使用,大大提高了科研水平。

多年来,保护区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42个,其中国家重点攻关课题3个,获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6个,获国家专利4个。

保护区相关工作人员还出版了麋鹿研究专著等13部书籍,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取得研究成果80多项,其中7项成果填补了世界麋鹿研究史上的空白。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徐安宏有些激动:“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大卫鹿’这一名词已基本没有人用了。全世界的科研文献,均将麋鹿的汉语拼音作为对于麋鹿的标准化表达。”

迄今,该保护区麋鹿数量已经由1986年建区时的39头发展到现在的6119头,占世界麋鹿总数的60%,其繁殖率、存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野生麋鹿数量已达到2658头,结束了全球百年以来无完全野生麋鹿群的历史。

采访时,徐安宏时不时望向窗外辽阔的草地。阳光照耀下,他的双鬓已渐生银发,他心中一直藏着一个梦想:有关专家说,麋鹿的数量最好达到10万头。到那个时候,湖北省石首市的麋鹿保护区内的野生麋鹿由西向东跑,我们保护区的野生麋鹿由东向西跑,最终在长江生态走廊交汇。“不论多久,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