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游记文言文(文言游记智者乐山)

引自 木铎语文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古诗文是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新北京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在古诗文的编排上,形成有序的学习梯度。七至九年级,共编排十三个单元古诗文,为便于学习,我们将陆续推送古诗文单元。近期,主要推送文言游记、文言家书、文言序跋等。相信通过循序渐进的古诗文阅读与品鉴,我们的文化传承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会得到双重提升。

7-9年级古诗文篇目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诗经》二首

关雎

蒹葭

绝句三首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十五夜望月 王建

终南望余雪 祖咏

律诗二首

山居秋暝 王维

山园小梅 林逋

三峡之美,何等神奇!山明水秀,奇境迭出,不知赢得了多少人的赞叹;雄峻豪放,生机勃勃,不知引发了多少人的遐想。

三 峡

文 | 郦道元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1)阙(2)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或王命急宣(5),有时朝发白帝(6),暮到江陵(7),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8)。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9),回清倒影(10)。绝巘(11)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12),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13),林寒涧肃(1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15)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6)。故渔者歌曰:“巴东(17)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水经注校证》(陈桥驿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

(1)略无:毫无,完全没有。略,丝毫。

(2)阙(quē):通“缺”,缺口。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非,除非,假如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水、逆水之船都被阻断。襄,漫上。陵,山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5)或王命急宣:有时帝王有命令要紧急传达。宣,宣布,传达。

(6)白帝:在今重庆奉节东。

(7)江陵:即今湖北荆州。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奔,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驾。不以,不如。疾,快。

(9)素湍(tuān)绿潭: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湍,急流的水。潭,深水。

(10)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11)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巘,山峰。

(12)清荣峻茂:这里指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13)晴初霜旦:雨后初晴的时光,下霜的早晨。

(14)肃:这里是“寂静”的意思。

(15)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16)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响,回声。绝,断绝,消失。

(17)巴东: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经典游记文言文(文言游记智者乐山)(1)

经典游记文言文(文言游记智者乐山)(2)

这两则短文,既描绘出景物的形,又传达出景物的神,抒发了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诵读课文,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

答谢中书书

文 |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复信的一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1)。青林翠竹,四时(2)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3),沉鳞(4)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5)。自康乐(6)以来,未复有能与(7)其奇者。

选自《艺文类聚》卷三十七(唐代欧阳询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注释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原指青、黄、黑、白、赤五种颜色,后泛指多种色彩。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颓:坠落。

(4)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5)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6)康乐:指谢灵运(385—433),南朝宋山水诗人,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经典游记文言文(文言游记智者乐山)(3)

与朱元思书

文 | 吴 均

吴均(469— 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zhāng)(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本文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1),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2),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3)。急湍甚箭(4),猛浪若奔(5)。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7);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8);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9),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10)者,望峰息心(11);经纶世务(12)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13),在昼犹昏;疏条交映(14),有时见日。

选自《艺文类聚》卷七(唐代欧阳询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个别字据其他版本改动。

注释

(1)从流飘荡:(乘船)顺着江流飘(漂)流荡漾。从,顺。

(2)缥(piǎo)碧:形容水清。缥,淡青色。碧,青绿色。

(3)直视无碍:可一看到底,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4)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5)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6)寒树:形容树密而绿。

(7)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两个词在这里都作动词用。

(8)泠泠(línglíng)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形容水声的清越。泠泠,拟声词。

(9)千转不穷:长久不断地鸣叫,没有停歇的时候。转,通“啭”,鸟叫声。

(10)鸢(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用来比喻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11)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12)经纶世务:治理政务。经纶,筹划。

(13)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14)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经典游记文言文(文言游记智者乐山)(4)

经典游记文言文(文言游记智者乐山)(5)

中庭月色,竹影交错;茂林修竹,小潭清幽。两位作者以简洁传神的笔墨,描绘了承天寺和小石潭的美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令人遐想。

记承天寺夜游

文 |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元丰六年(1)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4)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5)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文集 》卷七十一(中华书局2004 年版)。

注释

(1)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2)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3)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中庭,院里。

(4)藻荇(xìng):泛指水草。藻,泛指生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

(5)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经典游记文言文(文言游记智者乐山)(6)

小石潭记

文 | 柳宗元

柳宗元(773— 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代文学家。本文写于作者贬官永州期间。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1),闻水声,如鸣佩环(2),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3),为坻,为屿,为嵁,为岩(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5)。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6),俶尔远逝(7),往来翕忽(8)。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11),龚古(12),余弟宗玄(13)。隶而从(14)者,崔氏二小生(15):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注释

(1)篁(huáng)竹:竹林。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环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饰物。

(3)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而。

(4)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呈现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崖岸。

(5)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

(6)佁(yǐ)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7)俶(chù)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逝,去,往。

(8)翕(xī)忽:轻快疾速的样子。

(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0)悄怆(qiǎochuàng)幽邃(suì):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11)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12)龚古:作者的朋友。

(13)宗玄:作者的堂弟。

(14)隶而从:跟着同去的。

(15)二小生:两个年轻人。生,后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经典游记文言文(文言游记智者乐山)(7)

湖心亭看雪

文 | 张岱

张岱(1597— 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

崇祯五年(1)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2)矣,余拏(3)一小舟,拥毳衣炉火(4),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5),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6)、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7)、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9)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10)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 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2)更定:初更以后,指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3)拏(ná):撑,划。

(4)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毳,鸟兽的细毛。

(5)雾凇(sōnɡ)沆(hànɡ)砀(dànɡ):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指在有过冷却雾或毛毛雨时,附着于地物迎风面上不透明的固态冻结物。这里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7)芥:小草。

(8)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9)大白:酒杯。

(10)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