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豆村镇八音会(五台八音会之继往开来)

“五台八大套”是与西安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齐名的中国古老乐种之一。不仅是五台,也是山西鼓乐的代表,更是我国影响较大的传统器乐套曲。主要流传于五台、定襄、原平等地。八大套在清初即已在民间形成,清末民初开始初成,二十世纪初达到极盛阶段。

五台豆村镇八音会(五台八音会之继往开来)(1)

五台豆村镇八音会(五台八音会之继往开来)(2)

八大套的传承人除了郭氏父子外还有一位关键人物五台陈家庄村的牛为贵。 据现有资料记载:《八大套》在宋代已有俗字谱《五台山僧寺流传宋时乐谱》;据传在明代永乐年间五台牛氏祖上就在宫廷里吹奏雅乐,到清朝末年牛氏后人牛为贵为清朝雅乐演奏师,因内忧外患,宫廷混乱,牛为贵辞职还乡,致力于发展民间音乐。他虚心好学,刻苦专研,在牛氏家族鼓坊和窑头地区的九村会社乐班,着手以宫廷音乐改造地方鼓乐,将笙管乐曲演奏技法引入民间鼓坊吹奏,名震一方。后来,他受阳白乡鼓坊业主田德义和王家庄财主王发荣的高薪聘请,传授《八大套》演奏技艺,并受东治地区槐荫村音乐大家赵成贵(即赵尔瑚)的邀请,指导、谱写、演奏《八大套》乐曲。在共同努力下,使其成熟完善,逐渐流传于定襄、崞县(今原平)、忻县等地,以至太原、大同、榆次、阳泉和北京、天津、兰州、包头、乌鲁木齐等地。

其玄孙牛玉贵,族孙牛六聚也为当代名家。

五台豆村镇八音会(五台八音会之继往开来)(3)

古代工尺谱

牛玉堂说过:“工尺谱没谱子,就是点几个点点,你还得拿着调背,晚上两个小时不叫你睡觉,背。”作为民间乐种,五台《八大套》最早也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于五台,因为有了学校、有了教程,五台《八大套》也有了谱本。

杜万重山(1875——1959),东冶镇人。因自幼家穷,很小就跟随二叔学木匠,后来又到槐荫村学织毛口袋。因为离得赵尔瑚的鼓班很近,耳需目染之下很小就喜爱上了音乐,为学习民间乐器,每天晚上到赵尔瑚所办鼓乐房中练习吹奏。经过八年时间的刻苦钻研,潜心练功,终于学会了《八大套》全部乐曲。并从师戏曲琴师老尧三学艺,学习178个牌子曲,200多个丝弦过场。后来东冶王本祖成立戏班,聘请杜万重山拉了二弦,一直随戏搭班三十年,足迹遍二州五县。52岁归家,自办万重山鼓房。

杜万重山技艺全面,吹、拉、弹、打各乐样样精通,功夫深厚。吹奏乐以海笛见长,弦乐以二弦为精。1953年,山西省文化局音像工室刘士英亲临杜老师傅家中,半年之久,根据口授整理校正了《八大套》,遂出版发行。

杜万重山有三子,皆从父学艺。三子龙治,小名杜三(1910——1984)。从小学艺废寝忘食,刻苦自励。为学好《入大套》,每个曲子念三千遏,每两日学一曲子,直至一字一板,准确无误,吹奏流畅,再开始学新的曲子。一套《八大套》共学八年之久。继其父后,杜三是五台民间艺人中唯一能吹奏全套《八大套》的老艺人。杜三技艺全面,尤多古曲 尤其管子为精,发音饱满、吐字清晰、格调优雅、深沉隽永。全县享有盛誉,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从1959年开始,杜三先后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台录音。并根据其录音,整理出版了《八大套》套曲,为我国音乐领域的推陈出新,做出了贡献。杜三喜欢自在一生未娶。

杜文文(19xx——19xx),杜三之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继承了父辈的技艺,1955年赴京演出中有他参加,然不幸早逝。

张汝琳(1890——1942),字幼斋,五台县东冶镇五级村人,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天资聪颖,书法转学邓完白,与郑板桥联可以混真,国画山水和篆刻都有一定造诣。音乐方面笙、管、笛无所不通。田象贤、赵文田、徐培杞、赵福仁都经过他的培植。当年赵尔瑚编写的《八大套》由于年久丢失了《梳妆套》中的《到秋来》,是经过他的手补全的,他完善了东冶地区的《八大套》。也没留下照片。

田象贤(1907——1976),别名伯仲,乳名满林,为当时县内著名书法家,书法自成一家,多次参加省级展览,赞誉颇高,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喜爱音乐,曾拜张汝琳为师,会不少乐曲。

其子田培宏,当代戏曲艺人,艺名瓦刀黑。

马志远(1902——1962),五台县东冶镇永兴村人,青年时期以教书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多种职务,坚持写日记和工作笔记四十年之久,尤其喜爱诗歌创作,留下了几百篇诗歌、短文。其子马大哲整理出版了《马志远文集》,徐向前亲笔提了名,撰写的革命回忆录为党和国家留下了宝贵文献。

陈三(1947年生),五台东冶镇五级村人,是杜三得力徒弟,学会《八大套》中的六套,由于受不了冷嘲:王八戏子吹鼓手,停歇吹奏三十多年了。

赵文田(1918——1988),五台东冶五级村人,其爷爷赵凤瑞(1858——1943)是山西省有名画家,曾和冯玉祥磋商过画。赵文田一生以教书为业,在东冶镇望井岗任教多年,他曾师从张汝琳学音乐,多才多艺,《八大套》他学会七套,受祖上影响,画作更是首屈一指。

五台豆村镇八音会(五台八音会之继往开来)(4)

徐有生(1926——1997),郭六徒弟,五台徐氏大股二十世,学艺有成,《八大套》学会六套,曾参加过多次国家以及地方的录音,他的吹奏独具一格,深受人们喜爱。三股二十三世保亮和我说过,有生有四子,再根、再福、再明、再元都承过父业,三子再明还曾在太原小店王村一代组织过鼓班,后来也都改行了。

五台豆村镇八音会(五台八音会之继往开来)(5)

曲三(1957年生),大名曲云伟,五台东冶镇新堡村人,是徐有生徒弟,十四、五岁开始学起,深得师傅精髓,学会《八大套》三套,他的八音会在东冶下五村地区深受爱戴!曾参与过北京的中央电视台录音。

安二(1969年生),大名安在红,是五台东冶镇北街人,从小随父学艺,其父安补环是郭六的徒弟,安二复投郭二为师,他勤学苦练,吹奏音色好听,待人接物随和,深得人们赞誉。学会《八大套》中的三套。是现如今东冶八音会中的佼佼者!

王二红(1963年生)五台东冶镇北街人,祖父那会就是搞八音会的,从小随父王三狗学艺,技艺自成一家,学会《八大套》中的两套。很受人们欢迎,是东冶地区唯一审批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者。

张二(1982年生)大名张建峰,是五台东冶东街人,其父张浦生是郭二的徒弟,从小随父亲学艺,二十五、六岁时又复投安二为师,学会《八大套》中的三套,也是东冶地区深受欢迎的八音会之一。

赵永利(1951年生)五台东冶镇槐荫村人,其父赵春安是郭二的徒弟,他从小随父学艺,学之父亲胜之父亲,吹奏口音深得人们喜爱,现是槐荫八音会班主。

赵贤孝,祖籍五台县东冶镇的槐荫村,现居东冶镇五级村,从小喜爱乐理,特别对流传东冶地区的八大套情有独钟,收集有八音前辈赵文田等的手工尺谱,为学乐谱天天给八音前辈杜三担水,耳染目睹了八大套的吹奏,给以后注译八大套曲谱奠定了基础。他把所有八大套曲谱译成现代曲谱。为找资料,他跑遍了大街小巷,书店地摊都有他的身影,那年月,他舍不得抽烟也舍得花钱买资料,几十年如一日,终于,找全了《八大套》六十多种曲谱,并工工整整修编成册,他说:“将来我不在了,后人拿起就能吹奏。”其价值不可估量!

王玉池(1921——1997)五台东冶镇北街村人,戏班王本祖之孙,从小天资聪慧,和郭二是老朋友,修表刻字、打鼓作曲,多才多艺,由他编导的《五女观灯》曾在1955年去北京汇演,第二次去北京打鼓在1957年,在东冶是传奇般的人物。

渠焕章,(光绪33年——1960年)东冶西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由于外婆家在槐荫南巷,和赵成贵是近亲,他从小爱往外婆家跑,被赵成贵的音乐所吸引,于是,购得唢呐、笙等乐器,学会不少乐曲,并抄录了赵成贵收集整理并完善了的八大套,简称《音乐谱》。

孟奋臻,五台县阳白乡阳白村人,1939年生。1956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槐荫、东冶完小任教。

1969年调县文化馆工作。曾任五台县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副局长,中国国学协会会员,省音乐协会会员,省群众文化学会理事,忻州市文联会员,五台县文联音乐、舞蹈、戏剧主席。2000年退休,现为五台县老干部文艺队队长。

五台素以“八音之乡”著称,“八大套”音乐是山西五台产生的,是晋北著名的大型民间器乐曲。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使五台《八大套》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不少乐谱和相关资料轶散,演奏也逐渐消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原始的工尺谱和有关它的文字材料,早在日寇占领时期遗失了。五十年代初,曾有原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亚欣同志和山西省音乐工作者亲临五台东冶镇拜访已经白发飘飘的年近八十的民间老艺人“杜万重山”和年近花甲的“郭六”,整理“八大套”曲牌。他们说:八大套曲是在他幼年时从五台山寺院学里学来的,开始学习时一律用工尺谱,后为了方便起见,改为用工尺谱的简谱,鼓房称“密谱”。演奏八大套的乐队人数是不固定的,通常乐队人数有40名左右,最多时近百人,使用的乐器有笙、管、锁呐、木鱼、鼓、鐺、鐃、铰、謦等,在鼓房演奏时,还加了笛、胡琴、丝弦、龙头号等乐器。先前在寺院演奏八大套曲的时候,从来就是与群众隔绝的,因为它是禅房的仪式曲,在清朝末年在鼓房采用后,才为群众架起欣赏此种大型器乐曲的桥梁,群众对八大套乐曲的评价是“热闹经听”。意思是说曲子长,变化多,喜听不厌。

然而,这些资料在十年浩劫中却丧失殆尽。再后来,随着老艺人郭六、杜万重山、田元喜、杜三、徐有生等相继去世,几十年来五台境内,再无人能将《八大套》全套吹奏下来。为了系统抢救、保护、传承《八大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台县委县政府针对即将失传的传统音乐八大套,启动“急救模式”,在有关专家及民间艺人的挖掘下,重登历史舞台,再现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风采。七十年代曾有山西省音协,忻州地区文化局、五台县文化馆三级单位组成的“八大套”采集小组,成员有刘建昌、陈家滨、贾福民、王滨、孟奋臻、赵恩正等六人赴五台山进行录音和调查工作。

在五台山采录时,有闻讯赶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张鸣剑、王丹,中央音乐学院的袁静芳老师等,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李民雄也赶来,李老师住下来。在孟老的陪同下赴东冶采访郭贵林同志。采访后,李民雄老师很满意,对郭贵林所吹得“箴言” 、“十二层楼”等很感兴趣,给予很高的评价。被邀采访的五台八音会老艺人,有杜三、郭贵林、田元喜、田金旺、王大有、王三、徐有生、安补还,陈昌礼、陈三、曲三、王柱世、远来宝等,老艺人们一块,通过反复回忆,吹奏,才将“八大套”音响资料拿到手。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全县70多个八音班社,进行了分片摸底,定期培训,通过考核分发了等级吹奏证,并定为每三年考核一次,这样一来大大启发了学艺的劲头,暗暗地比学赶帮,竞争力非常强。每年还搞一次八音比赛,通过这些策划,使全县的八音班社阵营整齐了,吹奏技巧提高了,服务态度大有好转了。在90年代由山西省电视台,山西省艺术馆举办的八音“禹王杯”擂台赛,五台代表队所吹大得胜荣获特别奖;由山西省旅游局举办的八音“清凉杯”比赛,五台代表队获一等奖。1978年有中央广播电台来五台录制郭贵林吹奏的“大得胜”至今仍在中央台播放,真是百听不厌。为珍惜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我经多年的努力,现已将“大得胜”的文字材料及曲谱整理成册,准备出版,让其永放光彩。

原国家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曲润海说:“我感觉五台八大套比较清雅,是要坐下来品的。作为一个文艺作品,关键的问题是保护特色,如果光片面讲做大做强,没有特色,你说的大和强,实际上不存在,所以保护母本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母本保护好,就会生出生命力更强的东西来,所以成立个研究会,继续收集整理、恢复原貌,功德无量。”

2017年7月11日到15日,第二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在海口举行。五台《山西八大套》乐队演绎的八大套曲目之一《鹅郎套》,以及《大得胜》“一带一路”吉祥颂,以其高雅、明快的曲调,高超的技艺赢得在场观众及专家评审的赞扬。

中国音协打击乐协会会长金纪广说:“这个节目是山西的传统的节目,无论是从形式上,编制上,曲目的内容上,都是民族民间乐种的精品,所以我们当时在选节目的时候一致的要把这个节目选上来。”

《五台八大套》传承至今,我们不仅可以从它曲调里直观其实际存在的古代音乐形态,还可看到当今《八大套》的发展在顺应当今社会潮流、恢复振兴、蓬勃发展的昂扬态势。这是古老乐种,“鼓乐之乡”五台人民的才华积淀,更是传统音乐艺术在当今社会下的现代化式表达。

https://v.qq.com/x/page/z0174ccgw24.html?ptag=2_7.5.0.20011_copy郭二八音会录音复制在百度粘贴

唢呐郭贵林,海笛杜三,管子田元喜,笙陈三、安补环、陈昌礼,打击乐徐有生等。

录音选取五段:1、大得胜又叫得胜令、过队、出队,2、吵子,3、耍娃子,4、过街,5、瞭单子又叫出鼓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