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高手李晓华 巅峰食客李晓华

王牌高手李晓华 巅峰食客李晓华(1)

王牌高手李晓华 巅峰食客李晓华(2)

李晓华,在互联网、文体、投融资领域拥有逾二十年经验,作为发起人和联合创始人于2018年初在泰国创建GOBA TV(世界一带一路电视台)。同时,作为合伙人参与印尼巴厘岛当地最大的旅游、地产、婚拍企业,爱旅拍文旅集团。其它投资的案例包括如果果汁、VBrosLab、斗腕等。李晓华接受了味觉大师创始人钟宁的采访,访谈实录如下。

钟宁:你是北京人吗?

李晓华:对,我是北京人。

钟宁:小时候印象最深的食物是什么?

李晓华:其实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基本都是家里的食物,我觉得记忆最深刻的可能三样,第一个是大白菜,作为70年代生人,那个时候其实物质是比较贫乏的,尤其冬天没什么可以吃的,所以大白菜是一个首选。第二就是食堂的饭,我相信因为那个时候很多父母都在忙,都在工作,所以食堂的菜我觉得印象是第二深的。第三无疑是很重要的,每年过年就是饺子。作为北方人来讲,我觉得饺子是代表了很多寓意的,无论是什么节气,有一个笑话,无论什么节气,北方人吃饺子永远不会错。

钟宁: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饺子是什么味道?

李晓华:其实还是白菜猪肉,因为那个时候还是因为蔬菜的贫乏,选择不是特别多,白菜猪肉还是吃的最多的。然后另外可能韭菜、茴香这些为主,所以到今天我的口味还是以这几个为核心。

钟宁:出国去澳大利亚念书的时候什么食物是给你第一印象最深刻的?

李晓华:其实那个时候因为也是有家里人一起,所以异乡的感觉其实不是非常重。但是每天中午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中午其实很多时候自己做三明治,因为时间也很短,然后也不方便,另外餐厅吃饭也很贵,确实非常贵,所以那个时候每天中午做好三明治,然后带过去吃。

钟宁:去澳洲之前在北京去外面下馆子的时候,有哪些餐厅是给你印象比较深的?

李晓华:其实那个时候在北京,因为家里人都还比较喜欢吃,比较喜欢美食,所以那个时候一家子,我第一次觉得印象最深的,因为其实都去的比较多,我觉得两个,第一个是当年的同和居,是离我家很近的,就在复兴门那个位置,走路大概几分钟。所以那时候父亲家里如果一些亲朋好友过来,如果请客吃饭一般都选择在那儿。

另外我第一次可能吃的最多的一次,可能最后导致身体也不舒服。就是去莫斯科餐厅,俗称老莫,那个时候可能我小学二年级或一年级,我妈妈和我妈的几个同事,大家几个家庭一起,有几个小孩,小孩因为确实那时候吃肉不多,见到肉基本上是没命的这么一个状态,一直在吃,结果就吃的有点多了,吃的是炸猪排,记得特别清楚。

钟宁:除了猪排还吃了什么?

李晓华:罐焖牛肉、冷酸鱼,这个应该是俄式菜系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几道菜,其他可能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了,就这几个我记的特别清楚。

钟宁:当时作为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到老莫的时候,觉得那是一个什么地方?

李晓华:我感觉像天堂一样,因为首先建筑,它建筑比较传统,也是在咱们建国初期建的,就是北展,所以整个建筑非常漂亮,非常华丽,另外里面整个的空间又非常大,好像进来像一个大礼堂,不像一个普通的餐厅一样。普通餐厅可能大家看了就是几十张桌子,都比较乱,因为那时候基本都是国营餐厅,买票,去收款台买张票,就这种是比较多。但是这就感觉非常华丽亮堂,然后菜,西餐那个时候吃的就更少了,这可能从来就没有吃过,那一见这个简直是,无论是从心理上,包括从感官的口感上其实有很大的一个震撼。

钟宁:那个味觉上给你最大的震撼是什么?

李晓华:就是他的做法,我觉得肉的做法通常可能,比如举个例子,同和居,因为传统的鲁菜,这个口味还是比较重的,然后油也比较大,然后基本都是炒菜为主。西餐不一样,尤其炸猪排,其实猪肉第一次那么吃,我从来家里因为在北方,包括其实很多其他地方一样,猪肉很少去炸着吃的,非常少,第一次吃真的印象非常深,所以那个是我吃的可能最多的。我们几个小孩我记得应该叫了至少5份,就只是我们几个小孩就吃了5份,全部吃掉。

钟宁:那时候有甜品吗?

李晓华:甜品好像没有,那个时候第一可能没有这习惯,第二确实可能不懂,第三我估计那个时候大家可能把印象全放在肉的身上了。

钟宁:第二次去老莫是什么时候?

李晓华:第二次应该是,我有印象是我15岁的时候,15岁是去老莫餐厅的快餐厅,老莫旁边,因为毕竟这个餐厅他不能接待那么多客人,他消费还是比较高的。后来莫斯科餐厅有一度开了一个莫斯科餐厅快餐厅,他每天卖很好的快餐。我记得有一道快餐叫红烩泥肠,10块钱。那个时候我15岁,10块钱对我来讲是挺大笔钱了,我和同学我们攒钱,就是一人几块钱,然后买这么一盒,我们几个人吃。那个时候可能是从材料包括味道来讲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印象非常深。所以后来我们几乎只要是攒够了10块钱,我们都骑车从很远的地方去那买一盒红烩泥肠,大家一起来分着吃。所以严格意义上不是说我真又回到了老莫餐厅去吃正餐,但是算中间过渡的一段。后续自己挣钱以后,可能都二十几岁了,和朋友们又等于是回顾当年儿时的时光,然后又自己去。后来长辈回北京,我又带他们去,反正基本上我们隔那么两三年就要去一次,主要还是为了回忆。

钟宁:除了老莫之外你去的第二个比较正式的西餐厅是哪家?

李晓华:正式的西餐厅,比较正式的,可能是马克西姆。就是当时开在崇文门的,当时也是比较早的一家,当时也比较贵,当时应该也是家里长辈的朋友邀请去那边吃的。那得差不多也十几岁了,因为中间也去过老莫,但是如果说除了老莫之外,再有一家的话,算是除了他之外去吃的第一家应该就是马克西姆。

钟宁:去马克西姆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李晓华:感觉就可能比莫斯科餐厅,他的感觉从装饰上、装修上,更奢华更漂亮,服务上可能是更专业,另外餐具的使用可能是要更正式一些,因为法餐。另外点的菜,因为小时候大家可能一堆孩子一起分着吃,十几岁稍微懂点事情了,大人也教了一些礼仪,起码知道右手拿刀左手拿叉这么去吃,可能操作姿势不是很对,但是起码就知道有这些礼仪,包括法餐里面一些重要的特色菜是什么,应该是十几岁第一次吃的烤蜗牛。

钟宁:第一次吃到烤蜗牛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李晓华:其实第一次没有特别的感觉,终归你还是年轻,还是缺肉,一直觉得是想吃比较大块的肉,所以觉得味道不错,但是总觉得不够吃。但是蜗牛它又不是有很多,不像肉一样,这还是以品尝为主的,吃一两个我觉得还可以,但是让我把它去和牛排比的话,我肯定是选牛排。

钟宁:你刚才提到小时候去的比较多的是同和居,同和居之后给你印象最深的中餐厅是哪一家?

李晓华:同和居之后其实还是鲁菜,因为鲁菜在北京以前有八大楼,包括东兴楼等等,包括东城、南城、西城,其实都分布的比较多。而且那个时候老字号后面去的比较多,那个时候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峨眉餐厅,还有马凯,峨眉餐厅是川菜,马凯是湖南菜。我主要还是以鲁菜为主,基本二十几岁之后才有更多元化的一些,川菜也好,还是上海菜也好,还有杭帮菜也好,吃得更多元化一些了。

钟宁:十几岁到二十几岁这个阶段你自己在家里会经常吃什么?

李晓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基本上因为父母都很忙,我和我哥哥我们两个都会自己做饭,而且做得都还不错,所以我们基本都自己做。自己在家可能做的就相对来讲简单多了,我可能最简单的就是基本的北方家常菜,就是西红柿炒鸡蛋,或者是再炒一个土豆丝,基本上就是以这些为主,相对来讲比较简单。

钟宁:为什么会很喜欢西红柿炒鸡蛋呢?

李晓华:因为简单好吃。那个时候其实在北方主食还是占比较大的一个比例,不像南方有的时候菜和主食它是一体的,比如像江浙一带的炒年糕,其实它是菜和主食一体的,还有汤泡饭。北方的主食和菜基本上还是分开的,除了包子、饺子之外,基本都是分开的。吃西红柿炒鸡蛋第一比较快,第二简单,另外就是比较能吃饭。

钟宁:你刚才讲到在青少年时期外出就餐更多的是一些比较老派的中餐厅和西餐厅,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北京的餐饮有比较大的变化了?

李晓华:其实我印象中应该是9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那个时候第一是有比较大的政策,对于商业是完全开放了,对于个体商业的这种鼓励,这个我觉得是经济一个大的趋势,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那个时候可能改革开放,那个时间点也是有一个转折点,大家对于生活品质,包括生活质量有一个显著的追求,有这么一个变化,口味的变化那时候也比较多。另外随着商贸,南方北方其实有很多人走来走去,这样有很多口味也互相有一个交流。包括现在其实在北方大家看到的,很多北方人家里放一个茶台喝茶,其实很多都是去广东、去福建养成习惯了。

其实那个时候从餐饮来讲,我觉得也是一样的。我记得在工体那边有个叫黑猫粤菜。路过了,也吃过。然后还有很多小的餐厅,路边餐厅就敢做很大的这种粤菜,我记得我当年赚的第一笔钱是80多块钱,90年代勤工俭学赚了80多块钱,我记得很清楚。然后我请我的好朋友们吃饭,到餐厅,我点了一个叫幸运十三的这么一道菜,就是小胡同的那种餐厅,标榜是正宗的广东菜。这道菜是卖了多少钱,这道菜卖了50多块钱,那是天价,而且做的我觉得应该是挺难吃的,因为我吃的时候没有任何印象,可能虾也不是很新鲜,毕竟是那时候交通包括冷链运输可能还不是那么发达。但是那顿饭基本上就把我这一个月的钱全部花完了,所以那道菜我基本到今天,我可能一辈子都会记得那道菜。

钟宁:他们当时为什么敢收那么多钱呢?

李晓华: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就是绝大部分北方人对于真正的广东菜粤菜来讲,根本没有概念,不懂。毕竟那个时候从海鲜运输、储存、烹饪,包括当时人的观念,我觉得可能当时很多广东的厨师不一定愿意到北方来。当时在北京最有名的广东菜餐厅只有一个大三元,是很老的,在北海景山前街那个位置,到今天也还在营业。除了那个之外,之后就还有些其他的了,当然都之后的了,实际上都是在90年代中后期出现,90年代初出现的那些广东菜,包括胡同里的小饭馆都能做的,这个我觉得全都不正常。

钟宁:你当时去到那些粤菜餐厅,吃到那些菜,心里是什么感受?

李晓华:当时可能一个猎奇的这种感觉,因为当时确实也没有去过南方,一次都没去过。广东菜也不用说了,中国很重要的菜系,我觉得应该试一下,结果确实应该不正宗,食材我相信一定是不新鲜,这个做的我觉得非常不好。

钟宁:所以那个时候你心目中的圣地还是老莫对吗?

李晓华:对,如果是按照西餐来讲还是老莫,吃肉来讲就还是老莫。

钟宁:你2002年去了澳洲,大概什么时候又回了北京?回来之后北京的餐饮市场变成什么样了?

李晓华:我大概是2006年,那个时候就太丰富了,基本上就说全世界各地想吃什么基本都有。而且现在可能近十年,基本上在海外流行什么,然后很快这个口味就到中国了。当然现在又出现一个反流的状态,中国现在很流行的东西,现在基本上就是去海外非常多,很快就在海外开店,就开直营店或者是联营店这样。

钟宁:你2006年回到北京的时候,有什么餐厅让你感觉有一点吃惊或者眼前一亮的吗?

李晓华:那个时候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我记得我回来还是去吃那些比较老的,老字号餐厅会吃的比较多,老字号餐厅因为近十几年改制,包括现在基本上都回归了几个比较大的国有集团,像华天等等。所以这样的话,无论从服务质量、食材还有出品来讲,其实有比较好的保障。因为以前基本中餐就是师傅带徒弟这样,很多老字号的菜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其实也有一个传承,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所以那个时候我更多还是愿意去老字号。

钟宁:从小到大你喜欢北京的街头小吃吗?

李晓华:非常喜欢。我给你讲一个挺有意思的,其实豆汁这个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这个是一般人都不会接受的这么一个食品。其实我接受豆汁是35岁以后,为什么是35岁之后呢?以前小时候确实没有吃豆汁的习惯,家里人也不是特别喜欢。但是后来去了很多餐厅,但是那些餐厅其实是不正宗的。为什么我一直觉得豆汁不好喝,我说那么不好喝,那么不习惯,所以北京来讲我尝试几次我都喝不下去,我说这个东西太难喝了。后来我发觉了,我没有去对的餐厅,这个很关键,后来我去对的豆汁店,对的时间点,喝这碗豆汁,然后配他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好吃了。其实就是锦馨,在南城,其实老的这些豆汁店基本都在南城。锦馨以前就在磁器口那个位置。

钟宁:你去澳大利亚前后口味有什么变化?

李晓华:其实有一些变化。因为以前吃西餐可能更多是一个权宜之计,或者是为了尝个新鲜试一下。后来包括之前,其实在澳洲之前也是去了一些其他国家,口味我就更多样了,而且接受度更高了,所以我现在基本上吃一个月汉堡,吃一个三明治,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每天吃都没有问题。这可能跟很多习惯吃中餐的人不太一样,我现在更多的可能就是简单、健康、快,这样的话对我来讲是比较好的。所以海外其实很热的亚洲菜,其实很多日餐,尤其像寿司这样的,它基本上是遍布各地的,因为它就符合这几点,简单、健康、快。

钟宁:如果让你举一个中国菜或者菜系,能达到你的简单、健康、快的标准,会是什么?

李晓华:我觉得就是饺子或者包子这样的,因为饺子和包子它还是以菜和主食搭配的,里面包括有蛋白质,因为有肉类,然后有蔬菜,然后外面有碳水化合物。无论是煮也好,炸也好,基本上通过高温的,所以相对来讲,我觉得可能除了炸之外,你要煮的话我觉得相对会健康,会非常健康。

钟宁:作为一个在海外有长期生活经历的北京人,你认为什么是最能代表北京美食的?

李晓华:北京我觉得还是烤鸭,虽然它也是从山东从其他地方过来的,但是当年的鸭子还是在北京的潮白河河边养的,鸭的品种还是很重要。现在可能当年的品种也都找不到了,但是从现在的传承来讲,技术来讲,还有多样性来讲,我相信北京现在应该是吃烤鸭,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应该是最好,最多选择的地方,包括老字号全聚德不用说,还有便宜坊。然后新派的像这两年的大董,还有刚评的像长安壹号等等,这些其实我觉得都还是不错的。

钟宁:你自己一般会多久吃一次烤鸭?

李晓华:一般一个月一次,那个东西可能吃多了第一会身材胖,第二确实吃的比较多也会比较腻。

钟宁:如果你自己吃烤鸭一定会去哪一家?

李晓华:我自己可能就是两家我会选,第一便宜坊,第二大董。便宜坊因为第一是老字号,第二他的鸭子我觉得是介乎贪吃的食客和健康的食客之间的,因为大董的鸭子偏瘦一点,很健康很好吃,我觉得他是到达一个国际标准的烤鸭这个级别了。但是我觉得鸭肉要有一点丰腴,还是要有一点肥肉,要有点香的,所以我更喜欢像便宜坊,他又有传统的烤法,因为他是焖炉的,比较健康。第二他的鸭子选材来讲,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适合北方人的口味,有解馋的这种感觉,另外也相对来讲要健康。

钟宁:我知道你是一个大众点评的点评达人,到现在一共写了有多少篇了?

李晓华:写了几百篇了吧,而且每天比较认真的写,并不是一带而过,我通常会把食物的一些由来,比如它的历史渊源,包括它的食材,它对于身体的一些好处,营养成分,这些通常我都会做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

钟宁:所以你去餐厅会非常关注营养和健康是吗?

李晓华:我觉得其实这也是餐厅对于他自己出品的菜品来讲,对于他的消费者、顾客来讲很负责任,包括也是他自己很重要的一个卖点。因为现在来讲,色香味其实是你的感官上的,但是你吃下去之后,这个食材对你的身体有什么样的好处,包括食品安全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应该是非常要重视的。

钟宁:你选择餐厅最重要的标准会是什么?

李晓华:好吃,没了,就两个字必须好吃,其他都好说。当然了,好吃它一定要干净,这可能是第二个,如果不干净也不行,其他的基本上没有了。服务质量,位置,其他的都没关系。

钟宁: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你每一次认认真真去写点评?

李晓华:因为我觉得要客观地把美食真正的味道,包括你作为食客对于美食的这么一个认真的态度传递给可能潜在要来这家餐厅吃饭的人。所以包括可能外面有些潜在的有合作,我说这个一概不要谈,我觉得我喜欢吃,我愿意吃,我说我真实感受就可以了,我不会因为任何餐厅的任何味道,任何情况影响我对于餐厅和食物的真实感受。

钟宁:其实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一直坚持写,而且都写得特别认真,大众点评的人他们怎么评价你的?

李晓华:其实我粉丝不多,为什么不多呢,其实我就想安安静静地写。我觉得美食这个东西它是一个积累的,所以我对我自己的签名就是美食慢慢来,我就想慢慢写,慢慢把这些所有的味道沉淀下来,我相信未来沉淀很多的时候,大家看到,我觉得他会看到这个价值。

钟宁:所以你说的这个价值远处的指向到底是什么?

李晓华:我觉得就是对于食材、对于食品、对于厨师他的一个尊重,另外也对于餐厅整体来讲,它有一个更清晰的就是一个感观。现在可能大家看抖音快手吃播很热,吃播非常热,但是吃实际上他是自己的一个气氛,我只能说一个气氛,然后自己吃的一个形态,就是吃饭很香,但是你说他是美食家,这个肯定是说不上的。但是就说你去餐厅一样,你要从各种它的氛围,食材、历史背景,所有东西我觉得要立体地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然后这个餐厅的背景是什么,吃的菜的背景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渊源,它有什么样的营养,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告诉大家。

在广东我喝一种酒叫玉冰烧,玉冰烧大家知道可能那是在广东特有的酒,在北方没有人喝,因为基本人也不知道,因为那是出产在广东佛山的。它最后一道工序是放大肥肉,然后和酒一起来发酵,所以也叫肥肉酒。那个酒就非常清冽,非常好喝,但是只在广东有,所以北方人来讲,基本上这种酒就没有喝过,没有见过的,然后我一定要把这个酒的渊源由来,我要给大家说得非常清楚。包括像锅包肉一样,这种菜其实它都是有历史有传承的,不是说可以吃饱了,然后走了。这个是哪个厨师做的发明的,然后来源于哪个餐厅,现在是在哪,然后它应该怎么做,它的出品应该是什么样的。因为很多锅包肉餐厅是加很多番茄酱的,那肯定是不对的。

钟宁:你这么认真写的这些点评,有收到过那些餐厅给你的让你比较满意的反馈吗?

李晓华:有,基本上我还比较欣慰的是很多餐厅都是能给我比较好的反馈,因为我说的还比较中肯,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所以我觉得基本上我写的每一篇,10篇至少有8篇应该还是有餐厅比较好的回馈的。当然以感谢居多,因为我还是首先我挑相对来讲这个餐厅还是味道都还不错,所以本身我挑的时候,对餐厅首先是没有什么特别坏的印象,所以写的时候基本都还是不错的。

钟宁:北京人对北京美食是有强烈的捍卫意识对吗?

李晓华:对,非常非常强。大家如果说不好吃,我一定告诉他,我不会直接去怼他,这个不用了。我就说像我喝豆汁一样,很简单,我三十几岁我才习惯喝豆汁,而且是我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爱喝豆汁,因为我去的店真的是不对的。包括在姚记炒肝,上来那个豆汁都是温吞的,那个豆汁一定要很烫的喝,温吞的话你根本喝不出好喝的味道来,你必须要很烫的喝,但是绝大多数店,非这种卖豆汁的店,一般的可能是以游客为主的店,他给你的豆汁基本都是温吞的。

钟宁:所以你在大众点评上面写了很多的美食评论,里面北京的餐厅多吗?

李晓华:北京的餐厅占到三分之一吧,还不是特别特别多。包括像西北菜、新疆菜,然后粤菜,还有西餐、日餐全都有。

钟宁:你怎么看待中餐的创新?

李晓华:为什么大家都在讲餐饮文化呢,其实真是一个比较深度的文化,包括餐桌,餐桌中国为什么用圆桌,天圆地方对吧,中间还有中间的一个位置。这些包括餐具,其实有很多很多它是跟文化的基因深度绑定的,这些我觉得一定要尊重传统,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做些创新。比如像以前的,我就还是以烤鸭为例,最早的烤鸭像全聚德以前都是很肥的,必须要见到中间的脂肪和肥油的,那个才叫(烤鸭),因为那时候大家缺油水,都馋肉,那个时候很正常。但是你现在上那么一只鸭子,估计10个人有9个人吃不下去,因为生活都好了,还是希望第一口味、口欲满足,同时你要健康,包括你的感官上也都要满足,所以后续也有像大董等等很多烤鸭这些创新出来。

钟宁:如果让你说说自己最满意的一家北京的餐厅,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李晓华:北京餐厅我觉得应该小吃不能有,因为小吃还是北京小吃和北京的正餐它还是不太一样的。以前北京其实早餐分得很细,还有专门喝酒的,像大酒缸,这也是专门喝劣质白酒的地方。因为以前解放前北京最主要的酒喝的是黄酒,那个时候其实在所谓北平,以前黄酒是非常主流的酒,那个时候当然菜系还是以山东菜为主。所以现在如果作为真的有代表性的一个北京餐厅,我觉得他不要什么都有,北京小吃,什么驴打滚、艾窝窝、炒肝我都有,然后一大堆炒菜,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它就应该是分隔开的,然后你真正的就要做比较好的北京的传统的这个菜。

像比较家常而且大家比较喜欢的,比如木樨肉,还有肥肠相关的这些菜,下水很多的,其实有很多也是从山东菜系演变过来的,像爆三样,爆三样就是山东菜系很重要的一道代表菜。比如像肘子,就是猪肉类的一些,然后还有一些面食,我觉得这些都是北京菜比较有代表性的,炸酱面、饺子、烙饼、馅儿饼,这都是比较有代表性,当然这都比较硬。

钟宁:那你觉得如果是一家这样的餐厅,在北京商业上能成功吗?

李晓华:我相信一定能成功,因为我去过的,我认为比较正宗的北京餐厅,现在生意都非常好。很多人都不知道,可能更多是在南城比较多,很多人不知道,在龙潭湖那边有一家北京小馆,满足大概60%,但是但从环境上,从菜的精细度来讲,他还是有机会提高的,但是从经营的这种方式,还有菜单的设计来讲,我觉得是比较好的。

钟宁:你周围的90后、00后的孩子他们会去这样的餐厅吗?

李晓华:会去,其实各地的都有,再一个也有真正喜欢的,也有可能为了猎奇尝鲜去试一下的。

钟宁:你觉得北京新一代的90后、00后的这些年轻人,他们未来会喜欢什么类型的餐厅?

李晓华:我觉得跟他的年龄阶段有关系,我相信在他可能年轻的时候,更多愿意去尝试新鲜的,西餐啊,更多的不一样的风味,不一样的这种体验,我觉得这是他愿意去尝试的。但是呢,胃其实它终归要回归童年,我身边的人也是这样,越吃就越回归我自己小时候的味道,就是我在家里做什么,你就做那个以前我特别爱吃的。永远是这样,其实我觉得好像也是吃遍了很多东西,但是最后你的胃还是要回归你当时的童年,被家里,包括被周边的环境养成的那个味道。所以无论怎么样,我相信他这个时间点跟我二十几岁吃那个幸运十三一样,花了五十几块钱吃那几个大虾一样。我那个时候我没吃过,我希望有猎奇的一种心理,但现在可能就不会。我相信那些90后00后一样的,未来等他们到了这个年纪的时候,他一定回归自己当时的口味。

钟宁:那你现在还会去老莫吃饭吗?

李晓华:一年要去一次,主要是为了回忆。其实那做的当然不用说了,现在西餐太多了,做得有多好吃,现在就不好说了。当时小时候那个时候是真好吃,因为没有见过。

钟宁:到现在为止,你吃过的最让你难忘或者最喜欢的一道菜是什么?

李晓华:可能是比较直接一些的,烙饼卷肘子。为什么呢,就是它兼顾了很多特色,第一个猪肉很贵不用说了,猪肉现在算一道大菜了,这个开玩笑就一带而过了。第一就是老少皆宜,因为它是红烧的味道,另外比较软烂,老人小孩都可以吃,另外有饼,你可以卷,这样如果是比较辛苦的话,其实比较容易能吃饱。而且确实对于嗜肉的这些男性来讲,像我这样,还有我身边很多朋友来讲,我觉得是很好的一个选择。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口味了,这个是不一定对的。

钟宁:你最喜欢的食材是什么?

李晓华:我自己可能会爱做牛肉类的一些菜。因为喜欢吃,可能我比较懒,喜欢吃那种没有骨头的,骨头非常少的,基本上都是一块整肉的那种比较痛快的。然后牛肉相对来讲又比较健康,所以经常我自己在家做汤也好,然后炖也好,红烧也好,经常做。

钟宁: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你会希望北京将来餐饮的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李晓华:首先一定是一个欣欣向荣的,然后百花齐放,另外各色世界的美味呈现于大家的眼前,我相信现在其实已经是这样了,但是还有很多地方的菜其实也没有过来,我觉得还有很多机会的。另外在新的文化,新的体验进来的时候,要保持传统,不要总想去创新,但是你要把传统文化要留好。举个例子我还是说豆汁,豆汁很难喝,绝大多数人认为它很难喝,但是很健康。所以现在导致大家喝豆汁,很多人为了猎奇,但是现在可能也发现了,豆汁现在无论是从猎奇的角度来讲,还是从传统的角度来讲,现在它是一个网红食品。每天天坛北门那个位置,每天都要排大队的,我都不敢在那吃早点。

钟宁:我们知道很多特别知名的餐饮品牌来北京都不太成功,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李晓华:我觉得还是他没有从文化上,从了解当地人的喜好,包括口味上做些准备。北京它是一个包容性的大都市,在这边住的人,其实他吃过无数个国家,无数非常好的菜了。到这真是不能说你凭着一个东西,然后你没有变化,我就这样你来吃就好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你一定要想,为什么他们不喜欢吃,为什么我带着这个过来他们不接受,其实很多大家理所当然就来了,像以前PopCorn对吧,加拿大那个炸鸡品牌刚才上海开餐厅,以前在北京开过,全都挂了。我觉得那个时候可能主要是价格,大家对于它的品牌来讲还不是那么热衷,我觉得是价格问题。

钟宁:究竟什么是北京菜?

李晓华:北京菜我觉得还是接近鲁菜,然后更多下水菜,更多家常菜。

钟宁:下水菜不会跟你说的健康有点冲突吗?

李晓华:偶尔吃还是OK的,但是它一定不能经常吃,我觉得像下水基本上一个月吃那么一两次,它应该还是对身体有帮助的,但是也不要吃大量。卤煮我基本上一个月至少吃两次,必须要吃,我已经习惯了。其实卤煮也是我18岁第一次吃的,小时候一见我就躲,我就不敢吃,但是后来上高中上学,然后和同学大家吃我也吃,吃吃吃然后就喜欢上了。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好朋友,我们最开心的聚会就是一人拿一个小二,然后就在卤煮店一人吃一碗卤煮,这是最开心的。

钟宁:你想过是为什么会这么开心吗?

李晓华:我觉得吃饭还是有氛围,像我写的包括很多点评的,更多可能除了菜式本身之外就是吃饭的氛围。其实大家吃的时候,当时想到了很多以前大家欢乐的时光。当然现在也很欢乐了,但是回忆呢,那个时候的回忆跟现在的回忆还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感觉年轻,无忧无虑,也没有什么生活的压力,可能把当时的一些情景带到了现在,然后也能畅所欲言。

人物访谈内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任何味觉大师之意见及立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