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

“医生,我便秘好长时间了,是不是得肠癌了?”

55岁的王阿姨刚坐下就紧张地问了医生这个问题,原来王阿姨的消化系统一直不是很好,一直都有便秘的毛病,但王阿姨觉得便秘不是什么大问题,总会排出来的。直到在小区跟人聊天时,得知隔壁楼的一个跟她年纪相仿的老人家最近刚刚确诊得了肠癌,而那个老人家就是一直有便秘的问题。王阿姨越想越害怕,就来医院做了检查。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1)

医生了解到王阿姨除了便秘外,其左侧腹部还会时不时伴随着腹痛时,就立马先给她做了肛门指诊,果然在直肠内触摸到了包块,王阿姨很有可能是患上了肠癌!

初步的诊断让王阿姨很崩溃,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来检查。其实肠癌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表现,那我们怎么能了解到自己的肠道是不是出现了问题,便秘又跟肠癌有没有关系?接下来,医生就好好给大家讲解一下相关问题。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2)

一、大便是如何形成的?正常的大便是怎样的?

很多人听到大便的第一反应都是排斥,觉得很恶心。但其实大便作为我们体内的一部分,也是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如果它出现了什么问题,其实也就是我们的身体出现了相应的问题,那大便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便的本质就是消化了的食物,当食物进入到胃里后,会先进行初步分解,再进入到小肠开始消化吸收,最后进入大肠,等大肠吸收完水分电解质后,最后才形成大便。要想知道大便是否正常,这五大标准一定要知道。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3)

首先,就是大便量,一般大便在体内存蓄到差不多200-300g时,就会向大脑发出排便信号,最终由肛门排出体外。成年人正常大便通常是黄褐色,并且为圆柱形软便,婴儿的正常粪便为浅黄色以及金黄色。正常粪便通常有明显的粪臭味,食用肉类较多的人群,粪便气味较重。

但如果你的肠道出现问题时,正常排便就变成了一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比如——便秘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4)

便秘虽然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但如果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的话,久而久之,可能你体内的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重,特别是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费力排便会增加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不仅如此,大部分的肠癌患者都有便秘的情况,那长期便秘一定是肠癌的表现吗?

二、长期便秘是得肠癌的预警吗?

首先,在回答这一问题前,我们得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算是便秘?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5)

一般情况下,普通人排便的次数都是1天1次,当你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三次,并且感到排便困难,干结等情况那大概率就是便秘了。但是很多人会觉得便秘就是大便干结,其实并不是。便秘主要是指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便时感到费时费力,排便不尽,或者自身很难正常排便,需要借助手法方式去辅助排便,或者是借助药物才能顺利将大便排出。

一般来说,便秘的人大便常常是干结的,但干结并不一定就是便秘。所以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那就说明你的胃肠道出现了问题。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患有便秘的人群比例大约为20%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6)

正常的解大便可以将体内的一些代谢废物等排出体外,而长期便秘会使体内的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去,不仅会影响患者肛门附近的敏感神经,有毒物质也可能会被身体吸收,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很多患肠癌的患者都有过便秘的情况,因为结肠癌的瘤体可能会阻塞肠道,进而产生便秘的情况。长期便秘也会增大患肠癌的风险,便秘时大便通常处于一种干燥的状态,同时大便在直肠内储存时间较长,干燥的大便会刺激肠道黏膜,就有可能损伤肠道黏膜,还可能诱发慢性炎症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7)

医学上做过统计研究,长期便秘很大程度上诱发肠癌的发生,所以长期便秘或者大便干燥,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但便秘不是一定就会患上肠癌,便秘也分很多种原因,比如直肠脱垂、痔疮、盆底病变等。还有部分的便秘属于生理现象,与人的精神状态、周边环境、饮食习惯等都会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单纯的生理问题,可多吃蜂蜜、香蕉润肠通便,避免大便在结肠内存留过长时间,同时也要避免大便过于干燥,以免增加患上肠癌的概率。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8)

而肠癌的早期信号也有很多,所以如果当你身体还出现以下问题时,那你就应该警惕了。

三、当肠道出现这3种情况,是在提醒你需要赶紧去检查

❶大便习惯改变

大便的习惯改变是肠癌早期会发出的信号,大便性状改变是最常见的,部分患者会出现便秘、腹泻两者交替的现象,这种现象没有规律,可能先便秘后腹泻,也可能是先腹泻再便秘,属于想排的时候排不出来,不想排的时候又觉得大便不尽。这种情况一般跟饮食没有关系,患者自己也找不出原因。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9)

除此之外,有些患者会出现大便次数逐渐增多,比如排便次数排便的间隔时间发生改变,每天多次甚至排便次数高达10次以上,甚至在夜里也会多次想大便的情况,但蹲下去的时候又没有大便,还伴随着肛门下坠感。如果你的排便出现了以上这些情况时,就需要注意了。

❷有便血的现象

便血主要是大便与肿瘤表面产生了摩擦导致的,症状较轻的一般不会有痛感,血液颜色多为暗红鲜红色。症状严重的会有黏液血便脓血便纯血便。根据肠癌发生的部位,有不同的表现。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10)

很多患有痔疮的患者在早期容易忽视这一症状,容易将两者相混淆。大肠癌患者出现便血的几率也很大。虽然都是便血,但二者的区别在于,痔疮多在肛门附近,血液与大便的混合性不强,颜色也以鲜血为主。

而患有肠癌的出血部分距离肛门较远,所以排出的大便会跟血掺杂在一起,且有黏液、血污。所以,大家一定要正确分辨,及时治疗。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11)

❸大便形状改变

对于正常人的大便,形状多是软圆柱形。但如果肠道出现了肿瘤,那大便经过时,会产生挤压变形,变成细条状的。但并不是所有大便变细都是肠癌的原因,像肠息肉、良性肠道狭窄都会引起大便变细,这里需要注意一下。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12)

上述讲的都是肠癌早期主要的一些临床表现,如果自己有类似情况,一定要警惕,及时进行检查。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患者曾跟我表达过,他们每年都会做体检,但为什么等到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肠癌晚期了?

这就是因为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而且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按时体检。这2项检查是较为重要的,"便隐血&免疫法便潜血",以及外科检查中的“肛门直肠指诊”,这两项都是早期可以发现癌症端倪的重要检查。除此之外,还可以去做‘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筛查是否得肠癌的最直接也最准确的方法。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13)

四、平常生活中该怎么预防肠癌?

1、合理饮食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在吃的上面选择也就越来越多。如果长期摄入热量过高、油腻的食物、会导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不足,从而诱发肠癌。

所以,我们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注意饮食搭配上的均衡,多吃水果、蔬菜,避免摄入过多高油高脂的食物,油腻的食物不仅会导致肥胖、还会增加人体负担,伤害到人的肠道,进而出现肠癌。应该多吃膳食纤维、多喝水。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14)

除此之外,腌制、烧烤类的食物也要少吃,烧烤中,食物添加了过多的调味品,而这些调味品是不利于身体代谢的,还会产生一种叫做苯并芘的致癌物,如果经常食用,会导致致癌物质会在体内蓄积,有诱发胃癌、肠癌的危险。

2、 远离烟酒

烟酒的危害我相信不用我多说,随着抽烟、喝酒的时间增加,患上肠癌的风险也会增加。有研究表明,吸烟喝酒都是肠癌的高危因素。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15)

3、 定期检查

早期的肠癌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现,所以很多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肠癌而自己都不知道。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中有年龄大于等于40岁的并且有长期烟酒史、肠息肉、便血、腹泻、便秘、家族肠道恶性肿瘤史等,平常生活中有不良饮食习惯,长期不爱运动的人群,一定要定期的去做检查。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16)

4. 合理用药

我们前面说了,便秘对肠道的危害,很多人为了治疗便秘也会去市面上买清肠道,通便的药品,但是在使用这些药品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一出现便秘就随意用药,久而久之,你的身体就会习惯,就会对这些药品产生依赖,从而可能导致肠道紊乱,陷入便秘的死循环。

另外,很多通便的产品广告中都会出现“宿便”这个词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在医学上并没有这种术语。基本上,现在市面上的通便产品都是泻药或者保健品,长期使用这些产品是无法解决源头问题的。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17)

想要真正解决问题,除了改变自身不好的习惯,长期便秘,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才能真正的对症下药。

文章最后

很多人因为对肠癌的不了解,在肠癌初期还以为是自己吃坏了肚子,总以为过几天就好,但也因为这样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我们的身体相当于一个大型的机器,体内的每个器官都代表着相应的部件,出现问题时千万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该看医生就看医生,该治疗治疗,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排便是癌症的前兆(体内有病大便先知)(18)

即使检查出疾病,大家也要积极面对,才能早日康复。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注意饮食、多运动等都可以预防肠癌和其他很多的病症。希望每个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都能有个健康的身体,开开心心每一天!

[1]李杨. 大肠癌早期信号知多少[J]. 2020.

[2]《警惕!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跃升至第二位——世卫组织2020年癌症负担数据解读》健康界.2021-08-12

[3]祝建材. 那些不能忽视的结肠癌报警信号[J]. 医食参考, 2019(5):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