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收获了什么(诗与历史第三篇)

上一篇给大家讲了骆宾王的《咏鹅》,我们从中除了欣赏诗歌韵律之美外还要学会给孩子建立观察记录生活的习惯,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眼光来描写自己看到的美。今天给大家带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让大家鼓励孩子的同时增进孩子眼界、培养开阔的胸襟、一起来看看吧!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是古今传诵的名作。前二句写诗人所见,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形成了一幅粗犷明快、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阐发了朴素易懂而意义深刻的哲理,渗透着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最为美妙的在于本诗句句写景却句句生情,最后一句在美景与哲理相容却浑然一体!

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收获了什么(诗与历史第三篇)(1)

王之涣

今天跟大家讲两个关于王之涣的故事这第一个就是体现王之涣诗作的:旗亭画壁!旗亭画壁讲的是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位著名边塞诗人斗诗的故事。有一天,冷风飕飕,微雪飘飘。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赊酒小饮。忽然有梨园十余子弟登楼聚会宴饮。三位诗人离席,相互偎依,围着小火炉,且看她们表演节目。一会儿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园女子,珠裹玉饰,摇曳生姿,登上楼来。随即乐曲奏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等私下相约定:“我们三个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算是有个机会,可以悄悄地听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编入歌词多,谁就最优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

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

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句。”

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面子上似乎有点下不来。就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头片子,所唱不过是‘巴人下里’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诗的话,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土包子,我说的没错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那些歌手们听到笑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走了过来:“请问几位公子,在笑什么呢?”三位诗人就把比诗的缘由告诉她们。歌女们施礼下拜:“请原谅我们俗眼不识神仙,恭请诸位大人赴宴。”三位诗人应了她们的邀请,欢宴一天。唯一可惜的是王之涣的诗作传世的只有六篇!这也不能妨碍王之涣的成就。

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收获了什么(诗与历史第三篇)(2)

王之涣旗亭西壁

第二个故事

就是有关《登鹳雀楼》作者的存疑之争了——《王诗朱领》。《登鹳雀楼》刚刚问世之际,人们只觉得此诗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谁。那个年代是一个以诗取士的时期,女皇帝武则天,读到此诗以后,也是喜不自禁,于是就问亲信大臣李峤:是哪位才子写下了这首绝句,朕要好好封赏他。李峤一听,心生邪念,当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女皇帝立刻将朱佐日召来,赏给了彩绸百匹,并赐封了御史官衔,以示对天下才子的嘉奖和恩宠。而此诗的真正作者王之涣,却因为无人器重,穷困潦倒到了极点。

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收获了什么(诗与历史第三篇)(3)

登鹳雀楼

第三点咱们讲一下鹳雀楼与诗人。鹳雀楼,也叫颧鹊楼,是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原楼高三层,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当时常有似鹤的飞禽鹳雀栖息在上面因此得名。登楼可以“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晋南风光,尽收眼底。唐代许多诗人都到这里登临眺望,留下了不少诗章。其中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仅四句二十个字,却是其中的压卷之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畅诸二人的诗已寂寞无闻,唯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名垂千古,独占鳌头。

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收获了什么(诗与历史第三篇)(4)

鹳雀楼与诗

第四咱们讲一下诗意:按大家的理解中,《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两句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里既包含着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整体来说本诗气势磅礴却发人深省,在豪言壮语中道出人生哲学!

最后来说一下诗与历史的思考,现在教育孩子引用更多是后两句的哲理,告诉孩子想要看的更远就要等的更高!大人们忘记前两句的境界,辽阔的眼界,开阔的胸襟。有这样一段话很平凡,读大学究竟学到了什么?现在每所大学教科书都基本一样,课本上学的东西都是那么多。那么名校的学生为什么出来之后能力就相对会出众?原因有很多,诗与历史最赞同的却是这一个:大学改变的是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改变的除了知识储备还有眼界与胸襟!就像读《登鹳雀楼》我们不仅要牢记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更要让孩子拥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眼界与胸襟!

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收获了什么(诗与历史第三篇)(5)

眼界与胸襟

好了诗与历史的第三篇就到这里了,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我们除了要拥有向上进取的精神更要高瞻远瞩的胸襟。这些故事你知道吗?不知道就赶快把它讲给你的孩子,同时要注意一下对孩子胸襟、眼界的培养!明天会给大家带来李绅《悯农其二》,一起来看看这位农民诗人的传奇故事!

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收获了什么(诗与历史第三篇)(6)

教给孩子的可以更多

喜欢的朋友记得点击关注,在下方留言和我互动哦!

 

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收获了什么(诗与历史第三篇)(7)

加个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