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精读论语(雍也篇6.24子曰齐一变)

雍也篇精读论语(雍也篇6.24子曰齐一变)(1)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注释】

▲齐:齐国,姜太公的封地。齐国的治国之道是道家思想,因地制宜,尊重当地东夷人的生活习惯,从实际出发,不横加干涉,又不违背周朝政策。到了孔子的时代,齐国急功近利,注重武功,走的是霸者之道。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

▲鲁:鲁国,周公旦的封地。鲁国继承周公的治国之道,崇尚礼乐,走的是王者之道,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到了孔子的时代,周朝礼崩乐坏,鲁国虽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周礼仪式,也是徒有其表。

朱熹《论语集注》:“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坠尔。(废坠:意思是衰亡、灭绝,也指因懈怠而中止。)”

【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治国之道做一下改变,(礼乐文化)达到鲁国的程度,鲁国的治国之道再改变一下,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学而思】

本章并非孔子贬齐尊鲁,而是要“至于道”,必须由齐变鲁,由鲁变道,而不是直接“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的治国之道,是先“富之”,再“教之”(见《子路篇》13.9)。正如《管子•牧民篇》记载:“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齐国重视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与孔子提倡的“富之”想对应,只是齐国礼乐制度破坏严重,而鲁国正是保存周礼最多的国家,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是指齐国在保证现有的经济基础上做一下改变,做到像鲁国一样重视礼乐文化。齐国已经做到“仓廪实,衣食足”,就该进行下一步“教之”,使国民“知礼节,知荣辱”。当国家富强,百姓知礼之后,再进一步,就是“至于道”了。(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生活达到小康,然后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再向前一步,实现共产主义。)

【知识扩展】

(注:秦汉以后的儒家思想与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相差甚远,仅供参考。)

《史记·鲁周公世家》: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後除之,故迟。”太公亦封於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後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後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鲁公伯禽当初受封至鲁,三年以后才向周公汇报施政情况。周公说:“工作为何推进的这么慢?”伯禽说:“变革当地的风俗,革新他们的礼仪制度,丧葬制度等方面按照礼仪要等三年除丧服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因此才这么慢。”太公受封于齐国,五个月后就向周公汇报施政情况。周公说:“为何如此迅速?”太公说:“我简化其君臣之间的礼仪,尊重当地的民俗。” 等到后来,周公听到伯禽说出报政迟缓的原因,叹息说:“唉!鲁国将来要朝北面侍奉齐国了,国家政策如果不简约易行,人民就不会亲近;只有政令平易近民,百姓必然会归顺。”)

《淮南子·齐俗训》: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 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 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以前姜太公吕望、周公姬旦分别受封后见了面,太公问周公:“你打算怎样来治理鲁国?”周公回答说:“尊重礼法,亲人相互友爱。”太公说:“鲁国从此要衰弱了。”周公问太公:“那你又打算怎样来治理齐国呢?”太公说:“我要举荐贤能,崇尚功绩。”周公说:“齐国后代一定有被篡夺弑杀的君主。”从那以后,齐国一天天强盛,一直到齐桓公称霸,传二十四代时国政被田氏篡夺;而鲁国日益衰弱,到三十四代亡国。)

刘向《说苑·政理》:齐之所以不如鲁者,太公之贤不如伯禽,伯禽与太公俱受封,而各之国三年,太公来朝,周公问曰:“何治之疾也?”对曰:“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周公曰:“太公之泽及五世。”五年伯禽来朝,周公问曰:“何治之难?”对曰:“亲亲者,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周公曰:“鲁之泽及十世。”故鲁有王迹者,仁厚也;齐有霸迹者,武政也;齐之所以不如鲁也,太公之贤不如伯禽也。

(齐国不如鲁国的原因是因为太公不如伯禽贤能。伯禽和太公一同接受周天子的封地,各人都到自己的封地去了。过了三年,太公到周天子面前汇报工作,周公问他道:“你为什么治理得这么快?”太公回答说:“尊重贤德的人,选拔人才可先从疏远者而后及于亲近者,先重视发展,然后再实行仁德(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霸者的迹象。周公说:“太公的恩泽可以延续五世。”伯禽过了五年到周天子面前汇报工作,周公问他道:“你为什么治理得这么慢?”伯禽回答说:“亲人互相友爱,由亲人友爱扩展到友爱他人,先注重仁德再重视发展。”这是王者的迹象。周公说:“鲁国的恩泽可以延续十世。”因为鲁国有王者的迹象,这是仁厚;齐国有霸者的迹象,这是武政。齐国不如鲁国的原因,是因为太公不如伯禽贤能的缘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