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的内容(课外地理什么是雾凇)

1、何 为 雾 凇

雾凇的内容(课外地理什么是雾凇)(1)

雾凇是一种白色固体凝结物,

由过冷雾滴附着于地面物体

或树枝迅速冻结而成,

俗称“树挂”。

多出现于寒冷而湿度高的天气条件下

过冷水滴(温度低于零度)

碰撞到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物体时,

便会形成雾凇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碰上物体

马上凝华成固态时便会结成

雾凇层或雾凇沉积物。

雾凇的内容(课外地理什么是雾凇)(2)

雾凇非冰非雪

而是由于雾中无数

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凝华的水蒸气

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

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

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

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

而且水汽又很充分,

同时能具备这两个

形成雾凇的极重要而

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更是难得。

雾凇的内容(课外地理什么是雾凇)(3)

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

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同为

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却是这四处自然景观中最为特别的一个。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是吉林雾凇的真实写照。

2、雾凇的形成状态

雾凇的内容(课外地理什么是雾凇)(4)

形成雾凇的苛刻条件首先是,

既要求冬季寒冷漫长,

又要求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

其次,

雾凇的形成要求

天晴少云,

又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雾凇的内容(课外地理什么是雾凇)(5)

夜间有云时,

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

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

昼夜温差相对较小,

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

若是晴天,

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

使得地面温度降低,

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

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

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

即使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

微风或静风条件

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一般冬季,

晴天与静风或微风天气

同时出现的概率并不很大。

雾凇的内容(课外地理什么是雾凇)(6)

另外,在有过冷却雾的时候,

特别有利于冰晶在地面物体上增长。

这时在电线上、树枝上

形成了白色的冰花,叫做"雾凇"。

有雾而温度又高于0°C的时候,

雾滴沾附、汇聚在树叶或其他物体上,

叫做"雾凝"

这在森林中最常见。

雾凇的内容(课外地理什么是雾凇)(7)

雾凇和霜开头相似但形成过程有别。

霜主要形成于晴朗微风的夜晚,

而雾凇可在任何时间内形成

霜形成在强烈辐射冷却的水平面上

雾凇主要形成在垂直面上。

雾凇的内容(课外地理什么是雾凇)(8)

在吉林松花江丰满水库下游段

河水经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

水温度有所升高,

再顺流而下,

水温与气温的温差大,

使江水产生雾气;

在晴朗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

气温更低。

再加上此段河谷向西北弯曲,

走向有利于冬季风伸入,降温快。

凌晨气温明显下降,

雾气冷却成过饱和水汽

附着在树枝上凝华成雾淞。

致使此处成为著名的雾凇观赏区。

3、雾凇的价值

雾凇的内容(课外地理什么是雾凇)(9)

雾凇附了有观赏价值外,

还有一定的环保价值。

雾凇的内容(课外地理什么是雾凇)(10)

雾凇是空气的天然清洁工

净化空气的功能。

雾凇初始阶段的凇,

吸附微粒沉降到大地,

净化空气。

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

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增多。

雾凇的内容(课外地理什么是雾凇)(11)

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

雾凇由于具有浓厚、

结构疏松、密度小、

空隙度高的特点,

因此对音波反射率很低,

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

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

感到幽静。

雾凇的内容(课外地理什么是雾凇)(12)

雾凇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由于密度小、重量轻,

对于电线、树木的破坏性

要比雨凇小得多。

但当电线上的雾凇严重时

会折断电线,造成停电事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