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纳凉(晚潮七夕之夕)

□董点观由

七夕之夕,牛女相会,女儿乞巧。

在古代,乞巧是民间特别隆重的一个节日,杭州拱墅区半山街道的沈家桥附近,就有一座七夕乞巧的巧山,巧山不大,南北长230米,周长700米,高25.5米,传说吴越王钱镠就在七夕登上巧山,观看女儿乞巧,南宋时,宋高宗也曾在七夕驾幸巧山乞巧。

旧时巧山乞巧,名声颇响。女儿们要用红色的凤仙花染指甲,染得最好的誉为手巧;用瑾树叶的汁液洗头,洗后青丝光亮如鉴,谓之貌巧;用面粉制作各种现状的面点,用油煎炸,称巧果;还要捕蜘蛛放在盒中,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当然还少不了穿针,拜织女星,向织女求乞各种心愿:乞巧、乞子、乞寿、乞美,还乞爱情。

现在,乞巧的习俗已经少有,但七夕依然是一个隆重的节日,以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广为人知。

如果追本溯源看七夕,七夕源于上古的星宿崇拜。牛郎、织女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中北方玄武里的两颗星,玄武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牛郎星在牛宿里,织女星在女宿里,两星宿隔银河相望。古人夜观星象以确定季节的变化,天上的恒星在一年里的变化很有规律,比如每年立秋的晚上7点半,天上恒星的位置是一样的,古人就把一些特别亮的恒星作为授时星,用它们的出没情况,确定季节。

在上古,立秋的授时星是织女星。相传夏朝历法《夏小正》里记载,七月时,“初昏,织女正东乡”。初昏是太阳下山,能看到星星的时候,这时织女星朝向正东方。古人把织女星和附近的几颗小星连在一起,想象成是织女面对银河织布,织女的脸朝哪边,织女星就朝哪边,织女星在银河的西边,当银河在天上呈南北走向(夏秋时,银河在空中呈南北向横贯天空,冬春接近东西方向贴近地平线),织女星也“正东乡”,到达一年中的最高点,这些天象出现时,就表示秋天到了,七月来了。这就是古人的观星授时。

秋天到了,女人就要纺线织布,准备秋衣冬衣,所以这颗星被称为织女星,代表纺织女神。女孩向织女星乞巧,祈求好手艺,好姻缘。

晚秋纳凉(晚潮七夕之夕)(1)

资料画。由CFP提供。

七月七乞巧节,在西汉初年就出现了。《西京杂记》记载,在西汉初年,宫廷内“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历代乞巧的活动都很兴盛,唐朝崔颢写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权德舆有“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林杰写有“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乞巧是当时每家每户都要搞的活动。

在我们现在的概念里,七夕就是牛郎织女相会,但在古人那里,七月七,先是女儿乞巧,后来牛郎织女才在这天相会。

牛郎、织女恋爱的最早记载是战国晚期睡虎地竹简里的一句话:“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牵牛想娶织女,但没结果。到西汉《淮南子》增加了一些情节:“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东汉的《风俗通》加上了时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收录了最早的牛郎织女情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汉末魏晋之间,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完整故事成型:织女下凡和牛郎恋爱、结婚、生子,再被棒打鸳鸯,飞到银河两边成了隔河相望的星星,每年由喜鹊为牛郎、织女搭七夕相会的鹊桥。魏晋后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习俗逐渐融合,唐宋以后,牛郎织女成了七夕的文化标志,女儿乞巧则是七夕的民俗活动。

牛郎织女的故事本来没有民俗活动,没有民俗的故事容易被淡忘,而没有好故事的民俗也难以普及,牛郎织女故事和乞巧民俗的融合,让两者都获得了生命力,七夕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古人最爱书写的一个日子。如唐朝罗隐的“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惟恐曙光催。时人不用穿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北宋杨朴的“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诗文数不胜数,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词有三个,第一个是汉末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第二个是唐代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名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定情日放在七夕,奠定了七夕的情人节定情日的传统。第三首是北宋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情要的,就是朝朝暮暮,长相厮守,两人若是柔情似水,哪怕聚多离少,也都会离情难耐,相思成疾,何况,世间往往聚少离多,渴望朝朝暮暮的心,该如何面对长久分离的煎熬?秦观这首词,就像是痴男怨女的心灵安慰剂,无限伤感和柔情,化作一句无奈的誓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虽然不能朝朝暮暮,但我们的爱情一定经得起分别的考验,这是很重的誓言,因为不能朝朝暮暮,却能长长久久的爱情,太难,所以,这首词特别触动离人的心,为相思中的人儿带来一丝安慰,成了重要的七夕文化标签。

现在七夕成了中国情人节,牛郎织女的故事还在流传,乞巧的习俗已经堙没。一代代的父母们,依然在这个暑热减退的夜晚,给孩子讲述着天上的故事,仰望这天上的星空。

七夕观星指南

晚上7点半左右(以北京为经度坐标),你会看到织女星在偏东北方向,并不在头顶天心的位置,这是因为地球在公转中有岁差,年深月久,天上的星象便会因岁差出现变化,现在织女星在天刚黑就位于头顶的时间要比夏朝晚一两个月。织女星东南面隔着银河的河鼓二是牛郎星。织女星转到天顶的时间,是晚上9点半左右,之后继续向西北方向旋转,在初八的早上5点左右沉入西北的地平线下。

作者简介:董点观由,本名董丽英,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在杭州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媒体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近二十年,长期致力于研究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媒体“董点观由”。自2021年立春始,在自媒体平台推出“365天节气诗词文化之旅”大型文化节目,用视频的形式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易理、诗词和文化,其解读深刻明晰,独具思想个性。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