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用智谋解决问题的作文(从高晓声寓言作品摆渡谈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


生活中用智谋解决问题的作文(从高晓声寓言作品摆渡谈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1)


《摆渡》是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以寓言体形式为《七九小说集》写的前言。前言中,高晓声把自己创作的真知灼见寓于耐人寻味的情节中,把创作理论故事化、通俗化。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作家创作靠的是真情实感去打动读者,去感染、陶冶、教化读者。真情实感维系着作家创作的生命,没有真情实感,作家就无路可走。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意思是说没有任何事物能比由衷而发的情感更能打动人心的了。寓言故事《摆渡》中的作家,之所给自己找到一条生路,就是言为心声,就是由衷而发的真情实感打动了摆渡人。

人是高级情感动物,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喜怒哀乐等情绪情感活动之中。人们对生活有了某种情感,常常会借助文辞来抒发,写文章便成了人们表达真情实感的常见载体之一。古代文论中所谓的“情动辞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看来写文章不是单纯地用文字记录和复制生活,更重要的是文字中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真实的思想、情感和感受。故此,也就有了“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之说。

古人作诗作文多强调有境界。何为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段话告诉我们:文章能够描写真实的景物,真实的情感的,就称为有境界,否则就称为没有境界。

古人作诗作文强调真情实感,学生作文亦然。作文是学生自我表达(表情达意)和与人交流的工具,同样强调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文章有无真情实感是衡量和评价学生作文优劣尤为重要的的一个标准、一把标尺。

什么是真情实感呢?学生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呢?

真情,是指真诚的情感或真挚的感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真诚的情感。

实感,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感悟和思考。

“真情”来自于“实感”,它是人们对生活切实体验、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实感”只有从生活的切身体验中获得。生活中蕴涵着无限丰富情感的因素:妈妈唠叨,爸爸的叮嘱,老师善意的批评,长辈的关心,同学们的帮助……这些生活中的真情,只有认真观察、用心感受、仔细品味,才能被感知、感受。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私的,诸多优秀学生作文所描述的生活,绝非作者一个人置身其中,他们之所以能在生活的海洋里,捡到五彩斑斓的贝壳,写出能感染、打动读者的作品,固然离不开他们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有一学生在《上学路上》一文中写到:

清晨,蔚蓝色的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我背着书包,顶着西北风,向学校走去。我刚到十字路口,忽然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从一条胡同里跑出来,小孩的妈妈在后面紧紧地追赶。这时,正好有一辆汽车飞快地开到了小孩的跟前,眼看就要把小孩撞到车轮底下。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我的脑海里闪过欧阳海、罗盛教、雷锋、赖宁等英雄形象,我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把小孩抱到马路边。“嘎”地一声,汽车在距离我不到一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小孩脱险了。

马路上的行人纷纷把我们包围起来,异口同声地说:“这孩子,真不愧是小雷锋,是活着的赖宁!”听到了大家的夸奖,我的脸“唰”地红了。

读了这篇文章,大凡学生都能判断出这件事写得很假。学生为什么会在自己的文章里说假话、叙假事、抒假情呢?究其根本:缺乏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文中的真情实感来自于“我”对生活的亲历和体验,它讲究的是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不能人云亦云,或照搬别人的思想。这就要求学生动笔作文,要有“我”在场,要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去写有我的见闻、我的亲历,我的感受,我的想象,即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历的、感受到的和想象到的。这样才能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

表达真情实感离不开生活化的语言,学生作文中的真情实感来自于贴近生活的语言。

有同学写一位退休的老大爷扫马路,别人问老大爷为什么退休了还要扫马路,老大爷说:“我虽然退休了,但身体还硬朗,要为我们这座城市的美化、亮化再做一点贡献,为把我们这座城市打扮成一座花园城出一份力、发一份光。”这位老大爷在实际的生活中会有这样的豪言壮语吗?会这样唱高调吗?显然不会。这样的语言,给读者太假、太虚的感觉,与生活中的真实语言格格不入。

表达真情实感就不要盲目夸大。比如命题作文《用心做儿女》,有一同学写了这样三个小标题:用心做妈妈的儿子;用心做老师的儿子;用心做国家的儿子。这种顺杆爬高的假大空的文章,情感虚假、甚至虚伪,让读者一目了然,分数自然被评分老师判为不及格。

再来看《荔枝》一文中的一段文字,给人的感觉就截然不同:

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这段文字中,“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语段中母子对话的语言是质朴的,质朴的语言中表达了母亲既怜惜儿子花钱又高兴的心情。这样的语言才是真正的生活化语言,这样生活化的语言中承载的情感才是最真实的情感。

由以上文字,我们不难发现:文章中的真情实感来自于生活化的语言,只有贴近生活的语言,或者像生活中的语言,才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这样的语言自然不会给读者说大话、空话和唱高调的感觉。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表现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不要走样,不要变味,要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的气息。生活的语言特别要求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尽量要写出个性。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去写作,写出来才能传递出真挚的情感。

表达真情实感,要善于化抽象空洞情感为具体生活事例。也就是说把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具体可感的生活事例,给抽象的情感赋形,做到融情于事,通过具体事例显露真情。

有一学生在写父爱的文章中写到:

爸爸非常爱我们。他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百般呵护,他深深地爱着我们。在他心中,只有我们最重要。可以说,爸爸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爸爸,你爱着我们,我们也永远爱着您。

这是一段比较抽象、空洞的文字,作者抒发的情感显然给读者一种空、虚、假的感觉,好像喊空口号似的,自然难以动人。化抽象、空洞的情感为具体可感的生活事例,给读者的感觉就会截然不同。如:

爸爸,我今天看到窗前临风摇曳的竹子,便想起了您对我的爱。不能忘记,几回回,您用宽实的肩膀把我高高托起,兴奋地在满是花草的田野里奔跑的画面;不能忘记,为了养育我们,你在暑天里四处奔走,收酒瓶子,收破烂,归来时,您满身的灰尘,满身的汗水,深深的皱纹里藏着辛劳;不能忘记,在我深夜里生病时,您不顾一天的劳累,不顾外面的狂风暴雨,背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奔向卫生院的情形;更不能忘记,我康复出院时,您那憔悴却喜极而泣的面容。爸爸啊,每次看到您,我都抑制不住伤感的泪水,向您诉说日思夜念的牵挂。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通过几件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表现“爸爸非常爱我们”的情怀,化空洞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这样不仅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爸爸对我们真挚的爱。

表达真情实感离不开具体生活的事例,但是叙事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不能“矫情”。如“我感动了身边的人”为题的作文,有学生写扭伤了脚裸还坚持到底参加体育比赛,最终赢得了冠军。这是典型的矫情。再如,有一位学生写自己发烧烧到39度,还要到学校给约好的同学送裙子,借此抒发诚信的真情,纯属于“矫情”。这些故意做作的矫情,只能让读者是鄙夷不屑。

有学生在《生活中的体贴》一文中写到:

在学校老师都会因为粉笔灰而生一些职业病。一次,我们发现新来的实习老师上课时不停地咳嗽,问后才知道是粉笔灰惹的祸。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洒水。我们用班费买了一个小喷壶,每次擦完黑板就喷一点水,效果还算不错。老师知道后,十分感动。在离开的那天,老师对我们说:“谢谢你们,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交过一届这么优秀的学生!”

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吗?无论学生的做法,还是老师的感谢都很矫情。用“洒水”的方法解决老师咳嗽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不如准备一杯开水,或者水里放入胖大海,或准备金嗓子喉宝等。虚假的矫情,习以为常,自然会造就虚假的人生。

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又常见于描写,即通过细节描写见真情,环境描写烘托情感。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看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作者正是在这段文字中通过细节描写,真实而又细腻地再现了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情形,特别是细微的动作描写,充盈着父亲浓浓的爱子真情,曾打动过无数读者,让人潸然泪下。甚至有人把朱自清的《背影》誉为“天地间第一至情文学”,可谓是无可厚非,当之无愧。细腻的细节描写,无疑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达到了“一目传神”的效果。正所谓“一粒沙石看世界,半瓣花叶说人情”。

另外,环境描写对情感的烘托,也会让人倍感真实。如,有学生在《我对爷爷》一文中写到:

直到有一天,我再次来到爷爷家,看着那空空的房间、陈旧的家具,还有那台老旧的收音机,我才突然想起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来爷爷家了,爷爷就在这样清冷沉寂的环境中过着每一天的生活。

这段文字,寥寥几笔环境描写的句子,表达了“我”很长时间没有来爷爷家的愧疚之情。其真情实感在环境描写中自然顺畅地得以流露。

学生作文强调表达真情实感,强调写真实,写“真实”不等于写“真的”。

真实的情感往往浸润在真实的事情之中。平时习作课上,老师过多强调的是让学生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事情。但是写“真实”不等于写“真的”。真实包括三个意思:一是真实的素材,作文尽可能展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去写自己的亲见亲闻亲历。这里的“真”是客观意义上的真,是现实意义上的真。第二层是真情实感,意思是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情感真实地表现在文章中;第三层是真实的印象,作者可以对生活进行改造、加工、虚构,最终要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印象,这里的真是逼真,意思是要写出生活应当有的样子来,即便是经过加工、虚构,但是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合情合理,像生活的样子,这样即便是“加工”的生活,给读者的印象却仍旧真实。

有老师认为:真情实感强调的是一个人对生活原始情感的实录,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这是因为“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真”也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生活或内心感受的原版刻录。学生写作文并不是对生活的原版复制和刻板印刷。而是要他们艺术地、审美地表现生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篇文章是没有经过虚构加工的作品,要不然,那就不叫“作品”了。对虚构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根据需要,对来自于生活的素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学生作文中的虚构与虚假是两码事,虽然都有“虚”的意思,但是落脚点不一样,作文重在“构”,即以想象和联想的手法,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再造新形象。一个是假,无根据的瞎编。

虚构能不能写出真情实感?答案是肯定的。虚构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是写作者对占有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学生作文中合情合理的虚构,不仅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具体,而且更有利于表达真情实感。如虚拟相应的生活情境,把自己置身其中,仔细想一想,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景,发生那样的事我会怎样呢?我会有什么感受?这样一虚拟,一走进场景,进入角色,就会感同身受,即使虚构的场景,写出的文章也能给读者以真情实感。

总之,真情是文章最大的“真实”,实感是文章最大的真情。无论什么话题,只要带着真情去作文,融入真情的作文,假的也是真的。无论运用任何表达方式,只要合理去作文,合情合理的都是真的。

作者:杨克顺,正高级教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被业界和媒体誉为“快乐作文之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