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原因(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本文乃“顾飞驰说娱乐”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规劝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作者针对太宗李世民骄矜之心日滋的情况,以这篇“卜思”疏严肃地告诫皇上要认真地检点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全文立论鲜明,鞭辟入里。首先以比喻修辞手法,予以类比推理,点明题旨,强调“积其德义“的重要性;然后在本文的第三段运川排比修辞手法列举“十思”的具体内容,系统而深刻地阐释了“积其德义“的含义。文章一开头就从比喻落笔,先正说,后反说。“求木之长者,必词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原因(魏徵谏太宗十思疏)(1)

魏征现代雕塑

以固木之“根本”、浚水之“泉源”来比喻起兴,形象地类推出“思旧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重要意义,点明了全义的主旨。这是从正面说的。为了把问题讲得更透彻,接着作者仍用比喻手法,进一步从反面阐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里连用了四个“术”字,前三个“不”是反推,后一个“不”是对反推的否定,从而进一步肯定了“积其德义”的主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进行推理和比较之后,下文转入对君主的谏净就不显得突兀了。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原因(魏徵谏太宗十思疏)(2)

泉源

随后是作者的针砭之辞:“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一层紧承上文反推之意,以“伐根”、“塞源”作比,说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性,把主客观的背离推到了荒谬绝伦的地步。对反面结果最彻底的否定,正是对正面论点最有力的肯定。这是从君主职位之重、权力之大的实际,来警示唐太宗,指出国家要长治久安,务必“积其德义“,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由于首段比喻形象生动,真切可感,因而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原因(魏徵谏太宗十思疏)(3)

魏征用茂盛的树木比喻国家的根本

这就提高了文章表达的艺术效果,达到了以浅喻深、以喻明理的目的,强调了“积其德义”这个治国安邦的根本,读之令人折服,发人深思。同时,首段一喻三叠对文章之旨的反复引述,为第三段闸明“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即引出“十思”,提供了依据。奏疏的第三段,径直提出了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十思”方案。这里作者运用了整齐而富有节奏感的排比句式,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不要贪图享受,劳民伤财;第二,要谦虚谨慎,切勿骄傲自满;第三,游逸不可无度,做事要善始善终;第四,要虚心听取意见,敢于斥退恶人;第五,刑赏务必公正,不能随喜怒而定。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原因(魏徵谏太宗十思疏)(4)

魏征告诫皇帝治国安邦,不可贪图享乐

这里分别从生活、品德、政令、纳谏、任人、刑赏等方面向唐太宗提出了建议,阐发了“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也是“居安思危,戒秀以俭”的深化。君主果真能以“十思”的具体内容为其行动的准则,那么就能做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由于句式一贯到底,排列而下,如滔滔大河,一泻千里,因而文章显得感情充沛,气势酣畅,其表达效果也大大增强了。刘魏曾赞扬战国策士说:“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文心雕龙·论说》)古人把向皇帝提批评意见,称为“批逆鳞”。进谏之言能切中时弊,敢批逆鳞,又能被皇帝乐于采纳,这的确是不容易的。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原因(魏徵谏太宗十思疏)(5)

滔滔大河

这不仅要有过人的胆量,而且还要有高超的语言技巧。魏徵在历史上是以敢于“犯颜直谏”而著称的,他的这篇《谏太宗十思疏》,可谓词锋犀利,击中要害。但由于作者用心良苦,将冷峻之语,用通俗贴切的比喻说出,因而喻之所至,亲切感人,言近旨远令人信服,催人猛醒。加之在述理之后,又运用了一串铿锵有力的排比句式,陈说“十思”的具体内容,言简意赅,鞭辟入里,读之琅琅上口,听之刻骨铭心,所以唐太宗读了奏疏后,深受感动,并立即从谏如流。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不赞叹《谏太宗十思疏》语言艺术的高妙及其比喻、排比等手法的成功运用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