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感觉像被锁喉的一样(4.1食色性也)

4. PUA陷阱的下三路偏执,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吃肉感觉像被锁喉的一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吃肉感觉像被锁喉的一样(4.1食色性也)

吃肉感觉像被锁喉的一样

4. PUA陷阱的下三路偏执

4.1 “食色,性也”挡不住

PUA(Pick-up Artist的简称),当下可简洁释义为“邪恶的情感操控行为”。认识其心理发生及演化规律,不一定能令当局者挣脱,但至少有助于乱入者反省,旁观者警觉,减轻些伤人害己的后果。

俗话说:“有奶便是娘”,指我们都有吃、喝、拉、撒、睡、玩,成人之后加上性的需求。什么能满足我们的这些需求,我们就对什么好感;谁能满足我们的这些需求,我们就对谁亲近——沿好感加亲近趁虚而入,欺骗并控制容易实现。

子曰:“食色,性也!”言外之意:这是天性啊,老天爷定下的;人人都往这犄角旮旯奔,为此熙熙攘攘、流血纷争,我也挡不住——不过,孔子还是提出相爱成仁,互助为义,尊卑合礼的主张,并周游列国,试图借助君王的天威,动用国家机器,教化万民,克己复礼。

当然,过程和结果都不理想。两千多年后,鲁迅先生痛斥儒家仁义道德包裹的封建礼教“吃人”。其中原因,一言难尽。仅从理论体系的架构方面分析,关键有三点:

一是我们的生理需求的身子底下,还藏着一层“依赖”与“独立”需求。这层需求的“暗驱力”往上延展,导致我们“依赖”地吃、喝、拉、撒,或“独立”地吃、喝、拉、撒,亦或二者相互转化地吃、喝、拉、撒。这直接决定我们生理、心理的发展走向。看不到它,自然无法正确地施加引导,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

二是我们的生理需求衍生心理需求,心理需求满足与否,反作用于生理需求。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的生理需求只“盯”着眼摸前的生理需求对象,心理需求还盯着当下的、眼摸前之外的,以及过去的、未来的生理需求对象——通俗形象的说法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想着过去的锅里的,未来的锅里的”。

不仅如此,我们的心理还能穿透生理需求对象的表面、具象、个体、来龙去脉,发现其内在、抽象,综合其品类,归纳其与别的品类的异同,总结它们与人交互,发展变化的规律。比如,我们喝胚芽素食,想到它富含上千种活性成分,比其它五谷代餐粉的营养更丰富、更够劲;胚芽只占种子的一丁点儿,可历经上万年活力不灭,催动种子发芽等。

如果认识不到这些,我们也无法正确引导生理、心理的发展走向,促进自己和别人的身心健康,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是“食色”作为“依赖”与“独立”以上层级的需求,其满足与否,会对我们“依赖”或“独立”的心理惯性起到强化、催化,或者弱化、分解的作用;之上,才在心理“归属”与“自尊”需求满足的层级,形成我们稳定的价值观,产生价值感。这直接驱动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奠定我们的人格。

比如,我们“依赖”父母,把父母当成“依托感”的支柱。父母持续供给我们吃、喝,一再强化我们对他们的依附——当我们自己能赚工资,自主吃、喝时,即使不得不依然与父母住在一起,对他们的“依托感”,已然降低。

我们恋爱,性需求由恋爱对象满足,对父母的“依托感”进一步降低。但买婚房,必须父母出大头才可行,对他们的“依赖”于是再度升温——上升到价值观、价值感层面,靠父母有价值?还是靠自己有价值?表面看,这不过是个观念问题,但实际上,我们自己怎么想、怎么做,久已定型的“依托感”,必然会左右我们的结论,别人想劝也劝不动,想改更难。

“依赖”还是“独立”?依托什么生存空间?多大范围的生存空间?适宜什么时空关系?“灵性”的,还是“惰性”的?——无视它们,仅从“食色”切入,加以羞恶、是非、善恶的区分,将其中看不惯、不顺从的部分定性为“人欲”之恶(wu)、非、恶(e)等,强势鞭挞、压制,直至“灭人欲”,仅“存天理”,能塑造健全人格,教化万民吗?答案是否定的,有历史为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