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千山万水只为遇见你(青未了一个人在路上)

踏破千山万水只为遇见你(青未了一个人在路上)(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刘丽

我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长大,那里是真正的平原,一马平川,放眼望去,别说什么山了,连个小土丘都看不到。长大后离开家乡,又去了海边的一个城市读书,直到毕业后来济南工作,我才真正地见到了山。

济南三面环山,随处可以看到一座又一座的山,叫上名字来的,更多是叫不上名字来的。刚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这种“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城市结构充满新鲜和好奇。

若干年后,当我习惯了这座城市,济南的山便像故乡的平原一样深深地烙在了心上。

最近几年,我喜欢上了户外活动,周末空闲的时候常常去爬山,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跟三五知己。市区里面的山大都被开发成山体公园,环境优美适合溜腿儿,只是少了些原始的味道;南部山区去过几次,农家乐也吃过一些,但多数是郊游的性质,匆匆地来,然后匆匆地离开。

所以,溜腿儿也好,郊游也罢,我从来没有真正走进过山里,更不了解山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我就像是一个路人,与之擦肩而过,见过,但不认识,更谈不上了解。

2019元旦过后的周末,我参加了一个自发组织的公益活动,走进了南部山区一个的山村。去之前我还特意上网查了下这个村子,不知道是太偏僻了还是村子太小了,网上能够查到的信息寥寥无几。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左拐右拐、左拐右拐,我终于知道了啥叫“山路十八弯”。此时山上光秃秃的,树上叶子掉了,地上草也枯了,没有了草木的遮挡,视野倒变得开阔了许多。置身于大山中,越发觉得山很大,我们很小。

到了村子后,一行人跟村干部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就带着提前准备好的东西分成两组行动。我们一组跟着前任老村长,去拜访其中的四户困难家庭,而另外一组在年轻村干部的带领下去了其他的六户人家。

山里的房子不集中,大都依山顺势而建,所以村里的路也是忽上忽下的,我从未在这样的路上负重前行过,所以走起来还真有点儿费劲,幸亏同行的小伙子出手相助才不至于太狼狈。

老村长是个慈祥的老人,年近七十,腿脚不好,早年一次意外落下的残疾。现在虽已退居二线,但仍为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操心着。

我们去的前三户人家,家里不是有病人就是有残疾人,房子从外面看虽然不算太差,但里面着实有些简陋,好在有老伴儿或儿女照顾,还勉强过得下去。

印象最深的是第四户人家,从外面看是崭新的二层小楼,进去之前我们都有些诧异:这么好的条件,村长为什么带我们过来?但当我们走进大门,确切的说压根就没有门,一楼的大厅敞开着,里面乱七八糟地堆着些柴火;卧室有门,虚掩着,我们推门进去,屋子里没有任何装修,完完全全的毛坯房,同样乱七八糟地堆着些柴火;屋中间有个炉子,但是没有点着,感觉房间里还没有外面暖和。炉子前面有几个并不太干净的塑料桶,桶上面的塑料袋里装着些馒头、包子啥的。环顾一周,最后才发现靠墙的床上堆着一些黑乎乎的被子,小山一样堆起来的被子下,有一张黑乎乎的又瘦又老的脸,几乎跟被子融为一体,甚至都看不清他的样子。

回来的路上,大家对刚刚看到的那一幕仍然无法忘怀,你一言我一语。老村长便讲了关于老人的一些事情:躺在床上的老人,已经八十六岁,年轻时因为家庭条件等原因终生未娶,故而膝下无子。前几年,村里干部考虑到他高龄无人照顾曾提议送他去养老院,那时腿脚还利索的老人固执不去。再后来他意外摔伤瘫痪在床,而这种情况养老院又不收,于是老人就这样吃喝拉撒睡都在床上生活了五年。至于房子,是他侄子在老人的宅基地上修建的,让老人也算有了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老人百年之后,房子和宅基地归其侄子所有。这就是为什么如此落魄的一个老人会住着从外面来看很不错的一座新房子。

老人瘫痪在床,五年还能活着,想必还是有人时不时来关照下的,要不桶里那些现成吃的是怎么来的,但这从老人生活的现状来看,他受到的关照好像也仅仅就是这些,根本毫无生活质量可言。我们忽然意识到,其实我们送来的那些米、面、肉,对于躺在床上的老人根本没有一丁点儿的帮助,因为他根本就没办法自己做。我们初衷是想自发做了点儿好事,但对于这位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我们却什么都没帮上,一想到这里我们都有些失落。

离开老人的家不久,我们就看到村里的一个中老年人用扁担挑着一些东西,从外包装上看好像是我们刚刚送给老人的那些东西,但是大家并没有人上前询问和阻止。一来,不知道他跟那个老人是什么关系;二来,就算没人拿走,东西放在老人那里的确也没有什么用。如果取走东西的人,做熟后能给老人送一碗热汤、一个热馒头也是好的,我们希望是这样子。

从小山村回来以后,每当天气变冷的时候,我总会不经意间地想起那个在瘫痪在床的孤寡老人。我们年轻力壮,能跑能跳,都冻得哆哆嗦嗦。那个老人是如何挨过这一天又一天的寒冷,每一分每一秒恐怕都是一种煎熬吧。

以前偶尔也会看到类似的报道,感触也有,但隔着屏幕不会太深;当亲眼看到时,那种冲击力真的是直击内心深处。我常常在想:一个人究竟有多大的勇气,可以孤苦地走完自己的一生。没有活好的能力,又没有结束的勇气,那种无助才是真正的悲哀吧。余华说,“不要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可是,这样的活着本身意义在哪里呢?

如今,单身的人很多,适龄未婚的,过了适龄依然未婚的,受过伤离婚的,苦苦寻觅无果后,很多时候也会无奈地说出“一个人也挺好”的话,是宽慰自己亦或是回应周围人的种种追问。

“一个人也挺好”,看起来似乎也挺好: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时不时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婆媳翁婿间的矛盾,没有家庭的鸡毛蒜皮,没有辅导孩子功课时的鸡飞狗跳。。。。。。只是这个时候,所谓的“一个人”不过是仅仅指尚未成家传统意义上的一个人。实际上呢?当然不是,我们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每日忙忙碌碌,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至于伴侣,有当然好,没有好像也没什么不好,最多觉得是种遗憾而已。

人这一辈子,只能活一次,所以人生是条没有归途的单行旅程,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曾年轻过,但不是每个人都曾老过。你是否曾想过,当年轻做决定时的种种客观因素,在年老时或许已经不复存在。父母终有一天会先一步离开,兄弟姐妹有自己的生活需要经营,朋友更是如此,工作有一天也不再需要你。当围在身边的人一个个离你而去,当身体上的零部件件老化,当躺在床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当你觉得不再被需要,而是需要别人的时候。。。。。。我想,到那个时候,不是所有的人有底气、有勇气说出那句“一个人也挺好”的话来了吧。

身体健康,子孙满堂,是大多数人晚年幸福的样子。

有个单身的女性朋友曾感慨地说:“我要是年轻八岁就好了,一切都会跟现在不一样”。我回答她:“八年后的你依然会羡慕现在的自己,即便真得可以回到过去,结果未必就不一样。”

韩国有部电影,具体名字不记得了。故事大体是讲主人公年纪轻轻意外死去,他不甘心,然后就祈求上帝让他重新来过以避免意外。结果上帝给了他100次机会,他虽然避免了之前的各种意外,但总会以另外一种新的意外方式死去。

我们年轻时做的每个选择,也许是那个时候我们能做的唯一选择。像我的那个女性朋友一样,很多人总觉得如果可以回到过去,自己肯定会比当时做得更好,肯定也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结果就不会是今天的这个样子了。可是你却别忘了,时过多年,我们增长的不只有年龄,还有阅历和智慧。以我们现在成熟的心智去看年轻时自己的所作所为,自然是看得一清二楚。只可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很少有人在可以肆意挥霍的青春期,就拥有历经沧桑的成熟。

所以,每个人在回首往事时,多多少少都会留有遗憾。

说了这么多,我绝不是说人生一个人过就一定不好,也有不少人一个人活成了千军万马。毕竟,这一生真正陪伴自己的终究只有自己。无论哪种选择都没有对错,只是选择不一样而已。

壹点号琉璃时光

作者简介:刘丽,壹点号琉璃时光,一个在济南生活多年的80后,喜欢在平凡的生活中,记录身边的小美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